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吟”是中晚唐时期之重要诗坛现象。对于唐人“苦吟”,李嘉言先生认为有“生活苦”、“思想苦”、“态度苦”三个方面的含义。今本于唐代苦吟诗人诗中所论及相关材料,就此三点,寻绎“苦吟”之含义。  相似文献   

2.
墨丽 《作文》2024,(14):24-25
<正>“苦”和“答”这两个字看似和植物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在造字之初,它们也指植物。“苦”的金文写作“■”,上面是“艸”(■),表示这是一种植物;下面是“古”(■),表示读音。“苦”的造字本义是指一种叫作苦菜的植物,可以清热解毒。因为这种植物味道有点儿苦,所以,“苦”字引申为味道苦。  相似文献   

3.
《苦斋记》处处紧扣一个“苦”字落笔,分别从“苦地”、“苦物”、“苦人”三方面说明苦斋命名的依据。一段叙苦地。开门见山点明苦斋主人,“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既点明苦斋所属,又突出苦斋并非寻常之室,是隐居之室,从而显示主人也并非寻常之人,为下文谈苦乐观埋下伏线。继而写苦斋的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以及“苦”的由来。句末“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不仅过渡自然,也是下文议论的伏线。二段叙苦物。首先用排比句式从木、草、菜、实、笋五方面苦物照应首段末句,显得结构紧凑,“族布而罗生焉”形象地说明这些苦物分布之广、品种之多。再写蜜味初食苦,久则甘,暗示苦中有乐,乐在苦中。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看来,人世的真相,人生的本质就是一个“苦”字,人身是受苦的载体,人生是苦难的历程。晚唐时代,社会动荡,在佛教最基础的“苦谛”理论中“人生是苦”的教义便深深的切入到了晚唐诗人的心灵,诗人李商隐在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都承受了巨大的“苦”,如果说晚唐的诗人都是在“苦”中成长起来的,那么李商隐就是其中体验这种“苦”最深刻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汉语中的“苦力”,词义是“出卖力气千重活的码头工人”,在不少欧洲语言中,也有一个与此语音相似,意义相同的词。这个词源出哪种语言呢?仅就所知,在国内有两种完全相悖的说法。一是认为汉语的“苦力”源出英语:“苦力,英语 Coolie 的音译。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人(如码头工人)侮辱蔑视的称呼”;另一是认为英语的 Coolie 或 Cooly(苦力)源出汉语:“……回忆过去翻阅英语字典时,偶尔发现一些汉语外来语如‘mahjong’(麻将),‘kowtow’(磕头),‘coolie’(苦力)……”。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准确。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番考证和辨析。《说文解字》:“苦,大苦,从(?),古声”。《诗经·采苓》:“采苦采苦”,注:“苦,苦菜也”。“苦”,又可作“五味”当中之一“味”解。《尔雅·释言》:“苦,咸苦也”。《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苦”,还可以作“劳”解。《战国策·秦策》“不苦一民”,注:“苦,劳也”。此外,“苦”还可以作“勤”、“病”、“伤”、“患”等解,这里不再赘引。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把《短歌行》中的“去日苦多”译为“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这一译法值得商榷。杜甫《登高》中有“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和《大学语文》(徐中玉、钱谷融主编)都把“苦恨”释为“特别恨”。我们认为“去日苦多”中的“苦”字也是作副词,表程度,“去日苦多”应译为“过去的日子很多”,作者有慨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之意。  相似文献   

7.
苦,苦吗?     
真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己学会使用“苦”这个词,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杨紫琼唱过的那首歌:“如果失去是苦,你还怕不怕付出;如果堕落是苦,你还要不要幸福;如果迷乱是苦,再开始还是结束;如果追求是苦,你是坚持还是执迷不悟……”难道,苦真的如此的苦?  相似文献   

8.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地方,是我心中珍藏已久的一个教育梦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十年寒窗苦”,似乎自古以来读书就与苦联系在一起。“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这些古人读书的经典事迹,作为激励寒门学子刻苦学习的案例,无可厚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也没有异议。虽然当前如孝感一中高考备考集体打吊瓶的事件还在愈演愈烈,但我们  相似文献   

9.
苦的感悟     
在人类所品尝过的诸多滋味中,“苦”大概是最复杂、内涵最丰富,因而最具哲学意味的一种味道了。人的味觉器官对苦的排斥性恐怕是先天的,譬如给一个婴儿吃苦药,往往会遇到最顽强最原始的抵抗。而在人们的日常语言中,凡是沾上苦字的词儿,大都是灰暗而低沉的:经受艰辛对‘吃苦”;生活困难叫“穷苦”;无依无靠叫“孤苦”;身体或心灵极不好受叫“痛苦”……佛家语中有“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儒家语中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苦是人生之逆旅,苦是漫漫之长夜,人们对苦的东西往往避之惟恐不及。然而,苦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杜荀鹤是继贾岛之后的又一位“苦吟”大师,他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贾岛的苦吟精神,但在风格与审美追求上又与贾岛不尽相同.贾岛的“苦吟”重在炼词、炼句,精炼意魄;杜荀鹤的“苦吟”时刻关注着社会现实,这无疑是对贾岛苦吟诗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11.
读书与活着     
1.读《苦斋记》有感 苦在左,乐在右;苦在上,乐在下;苦在前,乐在后。苦乐之间,并非那么遥远。 那些与苦有关的名言或是谚语从未淡出过我们的视线:“不吃苦中苦,难熬人上人”,或是“学海无涯苦作舟”等。“人上人”固然光鲜,而背后的苦鲜有人知;金榜题名时固然令人羡慕,也同样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时的我们太相信万物均有捷径可走,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前提--苦。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活是没有加糖的咖啡,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但是仔细回味,又觉得有一种醉人的清香. 说到“苦”字,大概每一个中学生都有切身体会.在家里,妈妈天天唠叨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学校,老师们不时来上一句:“学海无涯苦作舟.”弄得我们满脑子都是“苦”字. 有一天,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苦,我们竟异口同声地回答:“上数学课就是苦!”弄得提问的老师莫名其妙.我们之所以这样回答是有原因的—— 数学老师姓季,模样有点儿像陈景润,举手投足皆显出一种学者风度,要说讲课那是特棒的,可是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拖堂.  相似文献   

13.
一 学习究竟是苦的还是乐的?有人认为是苦的,主张“苦学”。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是苦学的典型观点。于是“头悬梁,椎刺股”等苦学事例,长久流传。有人则认为学习是快乐的,主张乐学,寓学于乐。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现代人们提倡“愉快教育”,将上述古训修改为“学海无涯乐作舟”。这是现  相似文献   

14.
时下,在读书学习上,有一种“变苦学为乐学”的说法。此说的出发点,也许是为了倡导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不让学习成为折磨人的一种痛苦:然而,这种把“苦学”与“乐学”对立起来的说法,却并非妥当。有同志指出,这恐怕出自对“苦学”的理解有误。强调“苦学”,是我国从学的优良传统。白居易自述他年轻时读书,就是“苦学力文”,“不遑寝息”。韩愈也说他“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这种“苦学”,是指刻苦学习,勤奋学习。查阅辞书,“苦”的释义有多项,痛苦、困苦是其一义,刻苦、勤劳也是其一义。“苦学”之“苦”,乃取其后义:“苦,勤也。”学习要取得较好的效果,是离不开这个“苦”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这幅劝学对联,凝聚了代代读书人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5.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并流行至今的一句教育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体现了我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再苦不能苦孩子”表达了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的愿望,但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溺爱之意.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度地吃点“苦”,有利于磨砺其意志,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先看下面的两个例子:“此时情景愁于雨, 是处莺声苦却蝉”、“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第一例子中作者借两种不同的景“雨”“蝉”反衬其心境之“愁”与“苦”,即“愁于雨”,“苦却蝉”,观二句之意“于”、“却”二字却是互相通用的,言苦于蝉也。  相似文献   

17.
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名著。我借用这个名字,只想表达对伽利略悲剧一生的感慨——那是一个“苦”字。 也许“苦”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变得陌生和遥远了:除了那些还生活在边远贫困山区的孩子之外,恐怕没有谁能说出个中滋味了。但是,“苦”是能够造就人精神世界的,科学能有今天的成就,归根结底,就是从这个“苦”字中走出来的——探索就是艰难和孤独的。  相似文献   

18.
学习de目的     
中国的古往今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可概括为“三苦”:即学生苦、教师苦、家长苦。学生苦于终日应考,天性受制;教师苦于作业如山,不堪重负;家长苦于教子无方,恨铁不成钢。谁人不想“金榜题名”、“出人头地”、“青云直上”;谁人不是从小立志“学好本领,为国争光”;谁人不懂“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19.
诗歌创作是一种艰辛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在天才勃发、兴会淋漓之时,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但更多的时候则是穷思冥想、狂觅苦搜。在中国数千年的诗史长河中,“苦吟”诗人层出不穷。孟浩然作诗“眉毛尽落”,王维“走入醋瓮”;杜甫“一生精力尽于诗”,还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学诗,“口舍成疮,手肘成胝”;孟东野云:“夜吟晓不休,苦吟鬼神愁”;李贺则几“呕出心肝”;贾岛“推敲”之事最为有趣,也最为后人传诵,他“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逊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杜牧也说:“欲识为诗苦,秋霜苦在心”;杜荀鹤更云:“生应无辍日,死是不吟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一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推到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疗效越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