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一种带有泛神性质的宗教情感,沈从文从有生中发现了"美",发现了"爱",更进一步发现了"神",在沈从文看来,神是抽象的东西,它代表着自然、正直、诚实、美和爱。沈从文赞赏人性中高尚的属于神性的内容,极力彰显生命的神性,使读者领略到生命的自然、自由和美。  相似文献   

2.
课文中以"我"被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作为铺垫,引入课文重点描述部分——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本文从"发现美——欣赏美——想象美——升华美"的视角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弗罗斯特的诗歌不仅给读者以审美的愉悦,而且带来智慧的启迪,充分体现了诗人"诗以喜悦开始,以智慧结束"的诗学主张。辜正坤教授提出的诗歌鉴赏五象美论是诗歌鉴赏领域的理论创新,将其中视象美、音象美和义象美的概念用于分析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之路》,可发掘出诗歌深层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格外重视与文本的对话,强调文本解读。因此,文本是否具有对话价值,也就成了教师选择、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素。知名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具有对话价值的文本应当"文质兼美,适合学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五(以下简称"必修一至五")所选的文本,应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所以,我主要就"适合学生"的层面,从"是否过于简单"和"与学生阶段特征是否契合"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必修一至五的文本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界无处不存在对称美,在数学王国对称美也比比皆是.本文要探究的是三棱锥内关于面面成角、线面成角的对称美,愿与读者共享之.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没有自己的理论,只有借来世面上最流行的"创新",又植入西方美学理论名言"有一千位读者就有一千位哈姆雷特",于是"创新阅读"就成了引领全国阅读教学乃至文学评论的一面旗帜。却很少有人看出"创新阅读"实在是一个白痴级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所谓"空白",在接受美学中,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展示的部分,即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国画中有"计白当黑"之法,其"空白"艺术,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五个方面介绍欣赏文章语言美的角度:令人产生美的感受与美的联想、想象,起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的形象美;欣赏文章中富有色彩的语言所表达的情感,营造的氛围的色彩美;引起读者的思想感情的回旋激荡的情感美;欣赏动词所传递出的动作美以及让读者读得顺口流畅,听者听来顺耳和谐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9.
以"三美论"为观照,结合实例探析"意美"、"音美"、"形美"在许渊冲宋词英译过程中的具体再现。在宋词的英译过程中,作者努力传达或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让读者体会到原文在意境、音韵和形式方面的美感,原作的艺术魅力也最大限度地为译文读者所接受,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价值也才能真正在英语国家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0.
耽美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形式之一,在当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和繁荣态势。然而透过繁华的表层,不难发现耽美小说正在陷入创作的困境,作品数量繁多而质量堪忧,造成读者选择文本的困难。同时由于商业化产出和"速食"审美,导致文本的情感价值缺失,耽美小说下一步的出路该如何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创作难题。  相似文献   

11.
耽美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形式之一,在当下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和繁荣态势。然而透过繁华的表层,不难发现耽美小说正在陷入创作的困境,作品数量繁多而质量堪忧,造成读者选择文本的困难。同时由于商业化产出和"速食"审美,导致文本的情感价值缺失,耽美小说下一步的出路该如何选择成为亟待解决的创作难题。  相似文献   

12.
<正>反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咏唱生活,抒发情愫。直到今天,读者依然可以感受到"反复手法"焕发出的勃勃生命力以及它形式多样的美。特定景物的反复,丰富了景物的内在含义。如《驿路梨花》中,五次写"梨花"。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去寻找、感受文章的美,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文质兼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形象美、结构美、主题美、意境美等五个方面。一、语言美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生动的语言能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如《与朱元思书》,骈散相间,音韵和谐,别具一番参  相似文献   

14.
<正>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一个人的天性,怎样把这个天性培养成一种自身素质呢?怎样使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呢?这也是素质教育一个重大课题。从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谈谈自己的一些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15.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每每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股温馨浪漫的气息总是扑面而来。《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本文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发现它的美,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美呢。  相似文献   

16.
陈靓 《海外英语》2011,(8):182-18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唐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其英译文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东方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众所周知,大诗人王维的诗作因集意境美、音韵美和形式美于一身而在读者中倍受青睐。因此,以"三美论"为依据来翻译王维的诗作是很有必要的。在"三美论"这一翻译原则指导下的王维诗作英译,不仅能准确地表达诗歌内容,还能向读者充分传达其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7.
<正>中学语文课本节选的阅读篇目,大都是名家名篇。课堂品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阅读感知美、发现美,通过认真思考认识美,通过动笔描绘美,它是一个动手动脑、深入思考的审美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时的见仁见智,讨论时的异彩纷呈是必然的。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要给以鼓励,但也应加以控制和引  相似文献   

18.
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除了遵循一般童话中的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劫富济贫及褒美贬丑等主题外,还以唯美主义观点探讨"幸福"、"真爱"、"心灵之美"、"灵魂"等重大命题。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颠覆了以往传统故事的模式,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往往都是以喜剧结尾的,但是在王尔德的故事中死亡却很常见。本文分析了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情节,阐述了其对读者产生的心灵震撼,从而发现其童话的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19.
雷硬先 《中学文科》2009,(16):61-63
本文运用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美学等理论,从情感美、理性美、言辞美、结构关等五个角度充分阐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擦亮了读者的眼睛,给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相似文献   

20.
辜正坤的五象美理论不仅为诗歌鉴赏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为诗歌译文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评价体系。本文从五象美的角度,对郭沫若的《英诗译稿》进行了美学审视与鉴赏。研究发现,郭老的《英诗译稿》,总体而言,在视象、音象、事象、义象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重视,并且小心着笔,因此才能给读者带来综合的味象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