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陈蕾 《华章》2007,(6):140-140
李清照的词就内容而言,其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她以高超的抒情艺术表达了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词言愁是宋代一种社会风尚,登楼凭栏则是其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宋人选择楼阁亭台援愁入词,获得了象征和泄导性情的方式,既绍续了文学缘情传统,又显现了宋人柔弱的文化心理,更彰显出词心愁肠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纳兰性德都是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愁情"作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现如今存世的词中,写愁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纵观可看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却尤其之多。他们做愁情词时,虽然各自的出身环境、经历遭遇的不同,但他们的愁情词作中所蕴含的艺术方式却大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人的生平、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对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加以比较,并探究二者愁情词蕴含的人文情愫。  相似文献   

4.
李红方 《考试周刊》2012,(48):23-24
在李清照词的作品中"愁"是最主要的意象之一,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从李清照的情愁、家愁、国愁等几个方面对其词中之愁进行释读,从而进一步走近李清照,揭示其作品的精深博大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代词宗,是抒写愁情的高手,其笔下的"愁"词堪称抒发愁情的经 典,涵蕴丰厚,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6.
一.李清照前期词中的“愁” (一)少女的浅浅闺愁 十八岁之前,李清照的生活简单而平静,在闺阁绣楼中过着养尊处优的少女生活。但悠闲的日子总会泛起些许少女愁绪的涟漪。深闺独处,不免心生空虚孤寂之感。寂寞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朦胧的“思春”情怀。  相似文献   

7.
诗言志,词言愁。词是由各种各样的"愁"堆砌起来的。以"愁"为切入点和学习点,能直达词的内核。选修教材开放性很强,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选择和开发空间。选择写"愁"的经典单篇,可以举一反三;选择以"愁"为标准重组篇目,更贴近学生的理解实际;选择以"愁"为延伸内容,拓展空间可以大到无限。  相似文献   

8.
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其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闲情,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是写老年孀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读来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9.
王羽 《教学随笔》2016,(7):151-152
南唐后主李煜和清初纳兰性德都是中国词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词人."愁情"作为词作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在现如今存世的词中,写愁情的词作占了很大一部分,纵观可看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却尤其之多.他们做愁情词时,虽然各自的出身环境、经历遭遇的不同,但他们的愁情词作中所蕴含的艺术方式却大有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就两人的生平、作品的内容、艺术形式对李煜和纳兰性德的愁情词加以比较,并探究二者愁情词蕴含的人文情愫.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宋代词人常借助落花、流水、风雨、云烟等意象表达愁情。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宋词咏"愁"的隐喻,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大类概念隐喻。这些隐喻概念以我们的经验为基础,验证了隐喻思维的普遍性和系统性,同时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朱淑真一生悲哀,嫁非所爱,漂泊东西。她把满腹愁苦灌注在她的诗词作品之中。尔后虽其大部分作品被其父母一火焚之,亦有少数有幸得以存世,后人结集之,名曰"断肠"。何为断肠?古人云:悲之极也,肝肠为之寸断。纵观朱淑真一生,经历着错嫁、思亲、相思、曲高和寡、叛道的感情煎熬,这些情愫最终凝结成了她的断肠之悲。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有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现代作家,张爱玲对《诗经》情有独钟。她不仅在自己的小说、散文中反复阐释《诗经》,而且在创作上也化用《诗经》意境。张爱玲说《诗》用《诗》,未必称得上严格的《诗》学,但她灵活的解说和巧妙的化用,却又使《诗经》呈现出别样的风味。  相似文献   

13.
作为红楼第一女主角、十二金钗之首,林黛玉成为一个永恒、经典的美的艺术形象,因凄而美。她的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还泪的悲剧宿命;飘零的诗意灵魂;情情成痴。从人生命运、才华诗情、痴心爱情可了解林黛玉前世今生的生命内容以及由此闪烁的夺目的光华。  相似文献   

14.
清代桐城才女张令仪出身世家,一生致力文学,前后期生活从华贵到贫穷,从夫妻恩爱到中年寡居,其生平经历对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使她的思想具有崇文尚雅、尊礼重德和自由淡泊的特点。她的诗歌在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也有着独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安徽桐城才女张令仪出身显赫,在女性文学史上成就突出。她的一卷蠹窗词在题材内容和词牌使用上,具有纯粹的闺阁特质和尚雅的特色。同时在比较中可对她的词风和创作价值作出整钵评价。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词在她一生的创作中所占比重最大,其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抒发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歌颂美好的爱情,抒发离愁别绪;表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怀恋故国家园,抒发家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李清照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理想、痛苦和悲哀,概括地反映了她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7.
狄金森一生苦苦地追寻爱情,却终老独身;她渴望成名,但在世时仅发表几首诗;她从 小深受宗教的熏染,然而终生未成为基督徒。狄金森的一生充满了痛苦、矛盾和压力,她的诗歌再 现了她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8.
卢德仪为晚清台州名媛的代表,被当时著名学者张文虎赞为孝女、令妻、顺妇、贤母和贞女,是封建时代妇女的道德典范。同时,她又是一位能诗能文的才女。卢氏今存诗歌33首,集为《焦尾阁遗稿》一卷。内容上其诗可分为感怀、写景、思妇和闲适诗等。艺术上其诗常直抒胸臆,感情浓烈,多愁苦之音,风格凝重,语言平实质朴,有口语化倾向。以卢氏的成就,在清代妇女文学史上无疑应有她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狄金森氏是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但在内容上却含有丰富的哲理。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悼论性,即狄金森善于从寻常的事物发现不同寻常的意义,从矛盾中揭示真理;哲理性,即她的诗歌蕴含深邃的哲理。折射出普遍真理的光辉;复义性,即她的诗歌内涵丰富,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释;比喻性,即她诗歌中的比喻往往使其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可读性强;象征性,指狄金森擅长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被称为象征性意象。  相似文献   

20.
李清照有许多充满“愁”和“泪”的词篇,这类词篇,在内容上,前后期有所不同.与北宋婉约派词人、南宋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词人相比,也有所不同,并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