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不仅对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特殊贡献,而且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批判,提出了对中西文化继承、融合和创造的主张,以及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的思想,给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形成以引人注目的影响。在目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学习、领会和探讨陶行知关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作为一个具有改造近代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问题也极为重视。经济的变革在陶行知整个社会改造主张中占相当的比重。创造富的社会,不造富的个人,是他为改造中国社会设定的经济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他提出要消除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阻力,并提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革的途径就是“在农业上安根、工商业上出头”。  相似文献   

3.
试论陶行知的中西文化教育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陶行知中西文化教育观产生的背景、内涵和历史地位。作者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上,分析了陶行知所揭露的旧文化教育所患的“外国病”、“八股病”的表现和危害,阐述他的中西文化教育观的纲领、取舍标准和实施方法,指出这种中西文化教育观是对近现代“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西学东渐”等文化教育思想的改造、整合和升华。它同“文化怪杰”辜鸿铭的文化复古主义、胡适的“全盘西化”以及其他人的文化本位论、文化折衷论有着本质的不同,而在精神上则与科学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相一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6,(39):21-2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对中西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汲取了中外文化的精华,通过艰苦探索而创立出来的。文章探讨了陶行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作为一个有改造中国远大抱负的教育家,他对近代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教育领域,他对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极为重视.20世纪建成一个科学的中国是他改造中国社会的科学理想.为此,他主张辩证认识科学,既要发挥科学的积极作用,又要注重培养科学伦理.他提倡科学大众化,注重培养科学幼苗.  相似文献   

6.
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中国最具影响的进步教育家。“生活教育”思想作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其形成和确立,是陶行知苦苦研究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7.
一、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一)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他的教育民主化思想是对孔子“有教无类”、“来者不拒”民主教学思想及“仁者爱人”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二)中国近代教育思潮对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三)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吸取了近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总之,陶行知教育民主化思想是在近代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中而形成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是近代中国教育事业处于新式变革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不仅表现在新型学制的确定,而且还表现在先进知识分子教育观念的更新上。他们不满足于把教育作为从事救亡图存的工具,而是寄希望于以教育为中心带动整个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革。在这种观念的导引下,一批受过西学熏染的新型学人纷纷走出斗室书斋,迈向广阔的山乡社会,企望从教育入手去从事面向全体国民的社会改造事业。陶行知正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是20世纪上半叶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位始终致力于社会改造事业的爱国学者。他曾说:“我们研究学问,非只为…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一生都在致力于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具体扬弃和改造,重建中国新文化。他既反对闭关自守的陈腐观念,又反对全盘西化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主张融贯中西,相互比较,取长补短。他在融贯中西文化的过程中,基本上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但仍未完全摆脱其影响。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批判和吸收西方文化,为改造中国所用 欧美高度发达的社会现实,让孙中山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特别表现在物质层面的落后上,他主张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流通,从开发资源到发展交通,从科学技术的推广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论陶行知教育观念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超前性的现代观念。一是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二是主张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要面向工农群众,各民族之间的教育平等,教学及教学管理民主化。三是提倡现代师德观念,包括献身教育,追求真理,创造革身作则、团结协作等内容,陶行知的上述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教育顺利实现由“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作为在西方世界拥有最多译本的中国典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对其进行解读,创作了许多见仁见智的翻译文本.毫无疑问,《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促进了中华道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因此,对《道德经》的翻译史进行梳理,探讨其翻译传播的文化效应,能够为其他中华典籍的译介研究提供一丝参考,促进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全面弘扬.  相似文献   

12.
王韬早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与西方宗教和科学有着密切关系,使王韬具备一种异于正统士人的认识心态和境界。他大力传播代表西方文明的基督教文化,却又始终固守传统;这种矛盾反映了中国知识界的一部分人在激变世界中的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13.
陶孟和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陶孟和对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认识和改革建议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社会情形变化为基础,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核心,从而形成他颇具特色且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4.
邓猛  苏慧 《教育学报》2012,8(1):83-89
西方融合教育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的,是西方特有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特殊教育发展规律的自然体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是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冲突与交融的产物,并体现了从文化的移植与到嫁接的转变.我国的随班就读模式是西方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是西方融合教育的形式与我国特殊教育实际的结合.儒家文化是融合教育在中国本土再生成的文化土壤,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融合教育的本土化提供了社会基础,新课程改革为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教育背景,这些都促进了嫁接来的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再生成.  相似文献   

15.
远离科举之道和谋生所迫 ,王韬来到“西化”的上海 ,加上当时中国对西方科技的需求 ,为王韬接受西方科技提供了特定的环境。王韬醉心学习西方科技标志着王韬西学观开始形成。王韬南遁香港后 ,香港神奇的变化和发展 ,使王韬观其地之兴 ,知其政之善 ,西学观有了发展。王韬西极欧域亲历资本主义社会 ,考察英国议院法国政治 ,重返香港宣传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度 ,标志着王韬西学观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王韬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书写异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精神肖像、服饰、生活方式等,从全球文化的高度审视中国女性的屈辱命运,为中国近代女性的觉醒提供了一个参照系。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一名语言艺术家,他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善于采用语用策略,其语用策略体现在语码策略、风格策略和修辞策略等方面。成功的语用策略为其教育思想的传扬,教育改革、社会改革理想的实现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陶行知语言文字观、语言风格、语用策略等的研究,是陶研工作向广度推进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定的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社会与文化是同时存在和发展的。伴随着中西方社会的交流和合作,文化方面的交融也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多方面的差异。社会礼仪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9.
“缠足”与“反缠足”是中国近代以来比较纠葛的一个话题。前资本化时代,男性以自己的价值观规训女性双足,使之成为男性身体的发泄对象,成为男性控制女性身体的工具,成为男性的性玩物。资本化时代,国民社会意识发生变化,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社会理念,以西方的价值观、人权思想来改造中国社会,改造中国国民身体,规训国民道德及其意识,终将缠足陋习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