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江科技》2016,(9):64-65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地质非均质性,随后对非均质性的表征量渗透率进行了分析,最后以生物礁储层的混相驱替作为实例分析了影响采收率的地质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地质非均质性能够显著决定采收方案的成功与否和最终的采收率大小。储层中事先未估计到的非渗透隔挡层的出现会显著降低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焦巧平 《内江科技》2012,(11):123-124
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为曲流河沉积,并细分为7种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研究表明馆上段层内、层间和平面均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研究认为,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沉积微相对砂体和油层的展布、孔渗的变化、层内非均质性、夹层和微观孔喉分布上。此研究为埕岛油田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储层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分布和流体流动有明显控制作用,对油气藏评价及制订合理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1]。在我国,对碎屑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裘亦楠教授结合国内外分类方案,考虑到非均质性的规模和开发实际,将储层非均质性由大到小划分为4类: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本文针对M油田ZJ1-Ⅳ油藏海相砂岩储层的特点,从层内、平面非均值性两个方面对该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沉积微相,构造,断层及隔夹层等各种地质因素综合表现出油藏内部的非均质性,影响地下油水的运动规律,本次研究结合S131块目的层的储层特征,利用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级差、隔夹层的分布特征以及孔隙度,渗透率和泥赝含量的变化定量地表征了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5.
李理 《今日科苑》2012,(10):114
本文通过对F4储层的特点、层内、平面及层间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关键储层进行了评价,认为F4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均比较强,需要细化F4储层内的沉积微相研究,深入分析F4储层内每一层砂体包括反映含油能力、储集性能、储层岩石渗透能力、变异系数等影响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的单项参数进行评价赋值,计算各参数权重系数,最后综合得分、定量评价,为后续开发方案的调整给出精细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注水过程储层损害机理主要与储层本身地质特征、注入水性质和施工作业制度密切相关。一方面,该区低渗储层地质特征决定了其非达西渗流和水锁损害特征;另一方面,该区储层的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强、物性变化大、孔喉细小,对注入水质的要求也特别高。因此,有针对性地研究注水过程的储层损害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明寨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采,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较零散,精细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对构造、储层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本文利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通过井组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断层、层面、渗透率、孔隙度等数值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剖析储层的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模拟出的沉积微相空间分布符合地质规律,为更好地控制开发后期储层物性模拟,使油藏非均质性的描述和认识更合理,模型更为可靠,从而指导制订合理的油气田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8.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性质主要受喉道控制.为了解基山砂体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利用恒速压汞技术对商550井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储层孔隙结构不均匀,微观非均质较为严重,储层主流喉道分布的徽观非均质差异是渗流能力非均匀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冉冉  熊林芳 《内江科技》2006,27(8):129-130
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及测井资料综合解释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延安组延8-10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综合分析认为,引起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黄艳  雷卞军  王鲜  杨玥 《内江科技》2012,(12):137-138
本文结合区域基本地质特征,充分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测井和试气等资料,对苏里格气田东区召51-统41井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都十分严重,石盒子组8下亚段砂体最发育,在沿河道方向砂体连续性较好,而在垂直河道方向上河道砂体更叠频繁,连续性较差,致使层间非均质性最严重。  相似文献   

11.
周广法 《科技风》2012,(21):48-49
本文在储层地质学概念的基础上,讲述了储层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讨论了其在储层成岩作用、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的精细描述及储层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内容和研究现状,论述了储层地质学中地质、测井、地震、地球化学、油藏监测、岩石物理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储层地质学在火山岩储层、碳酸盐储层等方面的研究热点,最后展望了储层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进行的重要性质之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能够很好的帮助油田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开采。本次研从实际出发,结合相关实验数据结果,对青平川油田永坪区长2储层非均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L46块7口取心的各类岩心分析化验样品的统计分析,对该块S1+2段和S31段油层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及非均质性、岩石敏感性、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岩性粗、分选差,岩石成分成熟度和岩石结构成熟度较低;S1+2段储层物性中等,属于中孔中渗储层,非均质性较强;S31段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中孔中低渗储层,非均质性较弱;工区储层水敏性及酸敏性中等偏强;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  相似文献   

14.
梁家楼油田纯56块沙三中平均孔隙度21%,平均渗透率2553.9×10-3μm 2,单层厚度25 m,物性好,采出程度较高(43.17%),含水高(98.1%)。区块高含水、剩余油认识不清,从取芯资料分析该块层内非均质性强,层内非均质性对剩余油控制程度不明确,剩余油分布认识不清楚,需要在测井二次解释基础上进行精细地质建模,认清储层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5.
储层建模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它可以实现对油气储层的定量表征及对各种尺度的非均质性的刻画。目前储层建模技术中较为常用的几种建模方法有确定性建模及随机建模。随机建模是目前储层建模技术的突出发展方向。概述了这两种建模方法使用的优缺点,并论述了储层地质建模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杨鹏  朱刚 《内江科技》2011,32(5):11-12
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性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本文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对文33块沙二下的非均质性进行表征。认为文33块沙二下为间歇性涨缩湖盆中发育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受沉积微相控制,层内非均质性较强;纵向上多砂层叠加,各层间沉积微相、物性差异大,具有较强的层间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的影响,储层物性变化大,方向性强,造成了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7.
火山岩气藏与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层气藏相比,储层非均质性强、渗流机理复杂,气井间产能差异大、分布不均衡.本文针对研究区块特点,通过对试气、试采及稳定试井资料分析,结合地质认识,评价气井的产能特征与控制因素,优选到了适合火山岩产能特征的气藏工程分析方法,从动态揭示了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特征与渗流杌理,得出火山岩气藏低渗特征明显,气井产能和井控动态储量差异大,储层可流动区域分为连续型、条带型、封闭型、半封闭型四种类型.气井产能影响因素:气田构造、储层岩性岩相、储层的物性、流动区域形态、连通的高渗带(体)的规模、储层微观渗流特性.  相似文献   

18.
《内江科技》2016,(7):60-61
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挖潜剩余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层内、层间和平面的角度描述了W7断块储层非均质性,认为W7断块储层层内夹层发育;层间各砂体平均渗透率差异较大;平面上油气分布以及砂岩有效厚度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田芳芳  陈恭洋 《内江科技》2009,30(10):96-96,52
以张店油田为研究对象,在储层构造、沉积微相、测井解释、储层非均质等研究基础上,建立地质数据库,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油藏构造、沉积微相和油藏属性建立三维模型,通过建立的储层三维模型,实现了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的量化应用及与储层参数分布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20.
阿拉德油田侏罗系西山窑组油气显示层段丰富,储层具有非常强的层间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层间岩性变化快,层内隔夹层发育、粘土矿物含量不均,平面上有效厚度差异大,且储层具有极强水敏、较强盐敏的特性。需要选取优势产能建设层段,制定合理的注采方案,实现储量的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