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13年12月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为2014年六大经济工作任务的首位,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是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关键。最近我们在河南、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存在五大问题。一是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接近极限,面临较大的增产压力。  相似文献   

2.
专家提出应对粮食危机的三点做法,一是发达国家增加对缺粮国家的援助;二是加速发展农业科技,以增产粮食;三是控制生物燃料的生产。但还有一个药方,是与第二项措施"增产粮食"相对应的,即节流。  相似文献   

3.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技术战略与路线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技术战略和路线选择尤为重要.本文从提高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大面积增产、主攻玉米持续增产、主要依靠粮食生产核心区、确保种粮农民经济收益、粮食精深加工、节约和降低产后损耗、构建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国家战略等方面,系统阐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技术战略与路线选择.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第二大平原,在国家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黄淮海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等多沙性河流冲积而成,历史上长期面临旱、涝、盐碱、风沙等农业生产问题。在此背景下,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熊毅院士为首的研究队伍,于1963年进驻黄淮海平原,创建了"井灌井排"治理盐碱的核心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以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为主的研究队伍再次会聚封丘,开展治理旱涝灾害和改良低产土壤工作,并由此建立了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简称"封丘站")。自建站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在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部和中科院等大力支持下,以封丘站为野外基地,国内科研人员联合开展了系统研究和技术研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揭示了潮土障碍形成机制和土壤质量演变规律,解析了土壤有机质的周转规律和土壤结构的形成机制,提出了土壤地力定向培育的对策;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创建了土壤地力培育和大面积均衡增产栽培技术,并在河南省20多个粮食生产重点县示范推广。通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研发了道地金银花和树莓规范化、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建立了"企业+科研+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科技资讯     
《科技风》2011,(13):1-6
十一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增产粮食4866万余吨单产增加是全国平均的2.7倍——"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万钢要求把粮食科技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第一要务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今天在京联合召开"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启动会。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出席会议并讲话。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吴子丹出席会议,会议由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主持。万钢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粮食科技工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贡献,总结了"十一五"工程实施的成效与经验,并对做好"十二五"粮食科技工作提出了5点要求。他指出,在当前国际粮价大幅上涨、市场供应趋紧,粮食安全形势异常紧张的背景下,必须认清"十二五"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全面系统部署粮食科技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粮食科技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第一要务;二是要突  相似文献   

6.
孟军  葛家麒 《预测》1996,15(6):29-30
黑龙江省粮食增产潜力分析孟军葛家麒徐中儒尹海东(东北农业大学150030)1东北地区将成为国家粮食主要贡献地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也在改变,历史上长期“南粮北调”的局面已经结束,全国粮食增长中心逐渐北移。1949...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产品为何缺乏市场竞争力?普遍认可的答案是,成本过高.而这里的成本,不仅仅指的是土地、人工、生产资料的投入,还有最容易被忽视的资源环境成本. “我是1960年出生的,从那时候开始我国的粮食持续增产对国家的贡献非常大.但是最近这些年,我们资源的投入增加速度比粮食增产速度要快得多,粮食产量的增长曲线跟我们资源投入增长的曲线不匹配.这意味着我们投入越来越多,资源消耗越来越大,但是粮食增产速度并没有同步.”  相似文献   

8.
我国粮食生产从2004年以来,实现连续8年增产。8年累计增产2810亿斤,年均增产350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11000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10000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N850斤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9.
数字     
《华夏星火》2010,(11):5-5
我国近5年增产粮食逾4000万吨 10月9日,科技部会同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在南昌召开“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现场观摩会”。“十一五”以来,科技部通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项目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累计建设工程面积达6.83亿亩,共计增产粮食4008.68万吨。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我们把粮食产业定位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围绕这一方向和目标环环相扣地制定措施,安排部署,狠抓落实,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粮食增产、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剖析了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垦区在国家粮食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肯定了农机行业在十一五期间对垦区粮食增产过程中的贡献。十一五垦区粮食生产过程中农机行业也存在的许多问题,作者均对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新时期农业的发展特点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并进行了必要性分析。办法的实施对提升垦区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保障垦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于浩  郭祥琨 《科技风》2013,(23):126-126
我国水资源非常短缺,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尖锐,干旱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节水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各项目区工程建设内容及进度、项目区地下水位、灌溉用水量、监督建设资金安全使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总体良好。未来,在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的态势下,我国粮食需求增长及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紧张的趋势不会逆转,粮食增产的刚性需求不会改变。十七大报告强调“我国必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4.
林笑 《华夏星火》2015,(1):47-49
粮食要增产,肥料不可少.众所周知,我国粮食实现连年增产,化肥施用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化肥长期过量施用,我国耕地质量明显下降,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在目前的两难困境中,开始面临新的问题:既要保障粮食增产,又要保护耕地、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肥料究竟应该怎么来施? 业内人士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微生物肥料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新菌种、新功效等已成为“十三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的产业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张昕 《今日科苑》2012,(14):80-82
今年全国土地日主题已确定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粮食稳定增产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能有效解除制约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3):258-260
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正式成立3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了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的揭幕挂牌暨网站、数据交换平台开通仪式(www.resdc.cn)。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为该中心揭幕。该中心是中科院为支持国家和全院资源环境科学研究成立的跨研究所的非法人研究机构,是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支撑系统之一。该中心将成为中科院承担国家电子政务工程“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建设项目以及国家科技大平台试点项目、“地球系统科学共享网”建设的主要单位…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4,(1)
正[导读]中科院2013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日前揭晓。他牵头组建了中科院和国家外专局"糖脂代谢与疾病研究"创新团队,提升了中科院在该领域的学术水平。中科院2013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揭晓中科院2013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日前揭晓。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拉曼教授和美国杜克大学王小凡教授因在与中科院的国际科技合作中作出突出贡献而获奖。拉曼现任巴基斯坦科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副院长和伊斯兰国家科学组织带头人,是穆斯林国家中首位获得联合国教  相似文献   

18.
人物     
“超级玉米推广之后,每亩至少多收100多公斤。我国种植玉米约4亿亩,几乎都是杂交玉米。如果约4亿亩地都种超级杂交玉米种,那就多增产400亿公斤玉米,够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我要育出更多更好的高产玉米新品种,力争在我的后半生再为国家增产1000亿公斤粮食。”  相似文献   

19.
松嫩-三江平原跨吉林、黑龙江两省,粮食产量占整个东北地区的45%,粮食商品率居全国所有粮食主产区之首。作为中华大粮仓,该区域受土地退化、耕地质量下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田水土资源匹配程度不高以及缺乏新型的农田耕作栽培技术等问题困扰,粮食产能不是很稳定。“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松嫩一三江平原粮食核心产区农田水土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收为根本,针对松嫩一三江平原粮食生产中的农田水土匹配能力弱的问题,以苏打盐渍化农田、侵蚀黑土农田、风沙瘠薄农田、渍涝农田、白浆土农田5种类型中低产田治理为突破口,通过技术研发与集成,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为松嫩一三江平原粮食稳产增产和吉林省、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殷勤伟,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获得者。身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国家生物大分子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利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