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分析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一、“君子”是孔子为世人设计的大众化的理想人格传统儒学的人生理想,人生应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致力于道德实践为全部内涵,走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把成圣成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者也,尽制者也。两尽者,足…  相似文献   

2.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高扬“君子人格”的塑造,对后世儒家的文化人格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历代知识分子所尊崇、效仿的对象。尝试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提出以及其建构的“君子人格”的形态等角度,对《论语》中孔子的“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3.
君子人格贯穿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当中,这种君子人格的主要标准是具备内心自觉自发的“仁”的道德境界,同时还要遵循外在的“礼”的道德规范,说明以“仁”为质并约之以“礼”是孔子的理想君子人格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作了全面剖析,指出“君子”在孔子学说中占枢纽地位,从道德自觉性、品德情操、修己治人等角度探讨了“君子”的本质,并揭示了“君子”学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教不发达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本主义的起源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乃至于三代文化背景下,“君子”一词就已经具有了“德”的涵义,而不仅仅是“位”的象征。孔子的思想来源于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经典化”,而“君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味,使其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君子”在孔子的手中,变成了一种理想人格,这其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孔子的创新和发展。“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具有道德性,其次还具有智能性,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君子”一词的涵义经过孔子的“改造”,获得了新的外延,最终成为孔门的“君子之学”,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人格思想在《论语》中主要体现在君子、仁人和圣人的道德品格上。孔子所提倡的人格修养就是通过对“仁”的不断追求,使君子的道德品质趋于完满,以成就圣人的完美品质。这是一个在恰当的位置上力求进取而非偏激的发展过程,也深刻地体现了孔子的人格思想中“和”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圣人(王)、君子人格是孔子的道德人格理想目标,它是建立在“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塑造圣人(王)、君子人格,孔子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人格准则以及“克己”的道德修养方法,由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人格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蕴含着多重向度的价值内涵:以“道”或“仁”为己任使得君子有别于其他社会角色;与“知”或“智”相伴能够确保君子把握人类生活的目的以及在各种情境中进行合理的抉择;凭借“勇”,君子可以在道德理想与现实之间作出正确判断、捍卫人伦秩序和人自身的尊严。事实上,先秦儒家的君子人格正是以“仁”、“知”、“勇”三者的融会贯通作为道德理想,并由此建构起了批判现实的基本尺度。  相似文献   

9.
作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的孔子,他在一生中不断探索寻求自己梦中的"理想人格",由最初的"仁人君子"到能施政于全国的"智者明君",他探索出了一条从"君子人格"到"内圣外王"的艰辛之路,从他游走于各国到他落脚于故乡,创办私塾,开启他育人之路,谱写教育史辉煌的篇章,每一个脚印,每一个篇章,都渗透着他忧国忧民的思绪,都凝聚着他立己达人的光辉思想。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也是从长期的实际生活中所体验和孕育而成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原则。当今社会是一个理想人格需要重塑的时代,孔子重视理想人格的养成,启示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强调"内圣外王",加强自我修持,做仁人君子,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内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君子”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君子”之风也始于孔子的大力倡导。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境界规定为“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仁者不忧” ,要求“君子”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 ,律己宽人的精神 ;“智者不惑” ,要求“君子”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 ,严谨求实的学风 ;“勇者不惧” ,要求“君子”具有尚义重行的勇敢 ,坚强进取的毅力。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是与他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在孔子眼里,理想的君子应当有仁、有知、有勇、有艺、有乐.其中,“仁、知、勇”是君子内在品质的基本要素,而“艺与乐”则表现为外在的文采.孔子认为,内在的“质”与外现的“文”要比例协调,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要求为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身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君子的理想人格思想。在《论语》中,孔子所言的君子是身份君子和德性君子的统一。在立足君子人格"德位一致"的基础上,在德性视野中,从仁义礼智信"五德"角度,孔子确立了君子人格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孟子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主张“君子学以致其道”,把道德人格的培养放在了首位,也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道德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沈红旗 《中学教育》2003,(10):10-12
语文教材篇目的选择 ,应当考虑到其价值取向、文学成就、时代氛围等因素 ,而在如今的转型时代 ,尤其不可忽视具体篇目对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一、宏观轨迹的勾勒———中外名家对理想人格的描绘与呼唤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都应放开眼界 ,以接受全人类文明的非凡气魄 ,对各种理论和观念兼收并蓄 ,并在更高的层次之上进行整合。中外名家对理想人格的描绘与呼唤对教材篇目选择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理想人格多有描绘。如孔子这样多角度地描绘“君子” :“君子不器”、“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相似文献   

15.
君子文化是民族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孔子所培养的君子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生命意义感,可以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将个体的自我人格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对于孔子所处时代的社会发展和个体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对于当今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仍存在借鉴意义。本文将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的基本内涵和君子人格的修养路径两方面阐述和分析,进而说明孔子君子人格思想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7.
君子是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集中呈现和现实形态,儒家通过培养君子来传承儒家文化,进而实现其“修齐治平”“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君子具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基本内涵。道是君子的信仰和方向,德是其内涵和修养,仁是其德性的合理展开,艺是其现实载体,既凸显了君子作为“理想的人”的一般本质,又富有关切人伦日用的社会现实性。君子以“好学:学思并用”“克己:慎独内省”“力行:改过迁善”为养成路径。儒家君子人格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深远,其人格范式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儿童未来肩负民族复兴大任,要有大爱大德大情怀,这是对中国大格局君子人格传统的现代召唤。大格局人格包含超越“小我”的远大志向、以公共福祉为落点的责任担当,以及将普遍善优先于特殊利益的价值立场。新时代儿童培育要从目标入手,明确将大格局人格作为时代新人培育的德育目标,以儿童生活为起点,将自我—家庭—社会—国家—天下逐渐扩展的五级价值秩序作为德育教材编写的伦理逻辑,将大格局人格养成融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以儿童动态道德地图的形成作为德育教学与评价的显性指标,推动儿童实现生活意义的大格局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19.
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开创的儒家“以水比德”的传统,在《孟子·离娄下》和《孟子·尽心上》两篇中,运用“原泉混混”和“盈科后进”两个相互连贯的水意象对其君子人格修养思想进行了阐发。“原泉混混”强调通过对自身固有德性的洞察和体认,培养君子人格的道德主体自觉意识;“盈科后进”强调通过学问之道培养君子人格的道德理性精神和道德实践能力。孟子认为,君子应当“立于本”并“志于道”,内德充盈而又不断为学进德,从而养成完善的君子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君子”是孔子追求的儒家理想人格,但相对“圣人”来说,“君子”之品行还是可以通过自身不断修养达到的。本文把“君子”人格具体分述为孝、悌、忠、信、恕、勇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