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互联网使用、社会资本与非农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9,(6):49-53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论证互联网使用和社会资本对非农就业的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使农民非农就业的概率提高了49.3%,采用稳健性检验与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后,这一效应依然显著;低学历、男性与"90后"农民非农就业受互联网使用影响更大;社会资本是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重要渠道,即互联网使用显著增加了农民的社会资本,进而提高了农民非农就业的概率。改善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推广互联网知识,有助于农民非农就业、增收与脱贫。  相似文献   

2.
张仁慧  马林燕  赵凯  张泽 《资源科学》2023,(11):2248-2263
【目的】作为标准化、专业化和统一化的服务模式,农业生产托管在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研判生产托管的绿色发展效应,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山东、河南两省1238份小麦种植户的调研数据,构建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生产托管对农户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研究发现:(1)样本地区小麦种植户的绿色生产效率均值为0.575,整体绿色发展水平不高;(2)生产托管能够显著提升农户的绿色生产效率,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及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生产托管的正向影响依旧显著;(3)生产托管对于绿色生产效率处于中等偏高群体的农户绿色发展效应更强;与山东相比,河南农户生产托管对绿色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更强;与小规模户、低非农化程度的农户相比,生产托管对实际经营规模偏大、非农化程度偏高的农户绿色发展效应更强。【结论】本文证实了农业生产托管在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提升中发挥的关键作用,这为继续完善优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加快农业绿色发展转型提供了可靠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基于陕西杨凌农高会参会农民的一项调查,运用Probit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民的创业认知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民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及规模等对农民的创业认知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农民家庭的地理条件及地形特征也是农民创业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民的创业欲望、对创业培训的需求较高,但对当前的创业环境及创业前景信心不足;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其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相对而言,青年农民更易于受性别、家庭收入等的影响,而中老年农民对年龄、家庭地理条件及地形特征等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苏培添  王磊 《资源科学》2023,(3):593-608
【目的】数字普惠金融成为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重要路径,本文旨在展开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方法】从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切入,运用中国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数字普惠金融及农业碳排放强度数据,基于核密度估计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演化特征,利用动态杜宾模型以及中介效应等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1)农业碳排放强度水平在持续下降,空间异质性较强,呈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而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叠加形态存在一定的错位发展特征。(2)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的负向效应,基于内生性检验、剔除样本及政策效应检验发现结论具有稳健性。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及数字化水平能显著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3)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影响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及农业创业活跃度影响农业碳排放水平。而城镇化水平及市场化水平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能够强化数字金融减碳的效应。【结论】建议进一步优化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组织模式、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激发农业创新创业活力,以此助推低碳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胡凌啸  王欢  武舜臣 《资源科学》2023,(11):2156-2169
【目的】灌溉制度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但其对农地流转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厘清二者关系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首先,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灌溉制度影响农地流转的机理;其次,使用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7年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分别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具有回归调整的逆概率加权法(IPWRA)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1)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建立了统一灌溉制度的村庄平均耕地流转比例增加5%~8%,村庄灌溉设施维护频率越高、灌溉设施维护程度越好,村庄耕地流转比例越高;(2)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统一灌溉制度和特定灌溉设施维护频率、灌溉设施维护状态对耕地流转的处理效应同样显著。【结论】良好的灌溉秩序和有效的灌溉设施管护机制都有助于农地流转的实现。推动农地的市场化流转,可以从优化完善灌溉制度方面寻找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宏观数据,探讨数字经济与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并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数字经济水平对居民收入具有显著正向提升作用,在解决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对不同特征居民的收入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即数字经济会因居民自身特征的不同而对其收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在数字经济影响居民收入中,居民受教育程度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结合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将数字经济促进居民增收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实现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7.
郭沛  王光远 《资源科学》2023,(11):2117-2129
【目的】数字经济是实现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着力点,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融合和不断发展,赋予中国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新的动力机制,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与实现”双碳“气候承诺的关键窗口期,研究数字经济发展的减污降碳协同作用是实现绿色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重要命题。【方法】本文基于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等方法,从多维度检验数字经济的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及其中介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采用工具变量法、剔除直辖市等方法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2)选取“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外生政策冲击,以多期DID模型评估数字经济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宽带中国”战略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机制分析发现,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公众环境监督可以促进数字经济的减污降碳协同效应。(4)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和非资源型城市数字经济对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影响更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和资源型城市中影响不显著,这主要与区域之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有关。【结论】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新型基础设...  相似文献   

8.
【目的】居民生活绿色低碳化是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内容之一。【方法】本文基于陕西省西安市、吉林省长春市和河南省郑州市的902份微观调查数据,通过Tobit模型检验引导型环境规制、约束型环境规制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居民绿色低碳生活行为的影响,进一步运用层次回归探究面子观念在3种环境规制与居民绿色低碳生活行为关系中的调节效应。【结果】(1)3种环境规制对居民绿色低碳生活行为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引导型环境规制发挥的作用最大;(2)面子观念在“引导型环境规制-居民绿色低碳生活行为”与“激励型环境规制-居民绿色低碳生活行为”关系中均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而在“约束型环境规制-居民绿色低碳生活行为”关系中发挥了负向调节效应;(3)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和环境认知对居民绿色低碳生活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收入则对居民绿色低碳生活行为有负向影响;(4)环境规制和面子观念对居民绿色低碳生活行为的影响程度在城乡居民中亦不同。【结论】因此,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与科普宣传、适度的奖励与惩罚发挥3种环境规制的作用,提升居民受教育程度和环境认知,可以有效促进居民采纳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  相似文献   

9.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最重要的地表水水源。然而近年来,密云水库的入库径流量逐年减少,给北京市的城市生活供水造成很大的压力。当前,为了增加密云水库的入库径流量,北京市政府和河北省正协商在密云水库上游地区实施“退稻还旱”政策,以增加密云水库入库径流量。本文通过农户调查,定量评估了“退稻还旱”政策将对上游地区农民生计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实施“退稻还旱”政策,在3个典型村对农民生计的影响分别是:在赤城县后城村,实施这一政策农民减少的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比例为3.42%;在赤城县巴图营村,实施这一政策农民减少的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比例为13.27%;在丰宁县胡麻营村,实施这一政策农民减少的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比例为3.40%;从3个村的总体情况来看,实施这一政策农民减少的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平均比例为4.23%。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宏观背景,系统考察"限水减地"后农民的生存行动和农民家庭生计途径的多元化趋势。在综合分析全流域农民家庭生计途径变化的基础上,用家庭收入来源多样性佐证农民家庭生计途径的多元化。该研究选取农民家庭纯收入为主线,即以家庭非农纯收入占家庭总纯收入的比重作为反映收入多样化的二元因变量,并作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口规模"、"水浇地面积"、"从事农作劳动时间"、"粮食产出收入"、"家庭生产开支"5个自变量对流域内农民家庭收入多样化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谢花林  施佳颖  冷克诚 《资源科学》2023,(11):2170-2182
【目的】揭示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作用机理,明晰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耕地撂荒行为的差异化影响因素,以期为丘陵山区耕地撂荒分类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20、2021年的江西省丘陵山区农户微观调研数据,借助Logit和Tobit模型探究了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耕地撂荒决策及撂荒规模的影响,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劳动力非农转移在稳定期家庭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机制。【结果】(1)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耕地撂荒决策和撂荒规模存在显著差异性。相较于抚养期家庭,稳定期和空巢期家庭撂荒耕地的概率更高,稳定期、赡养期和空巢期家庭耕地撂荒规模更大。(2)相对于抚养期家庭,稳定期家庭可以通过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增加间接影响农户耕地撂荒规模。(3)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结论】应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生命周期农户的撂荒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耕地撂荒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2.
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有研究多有讨论,但较少涉及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非线性U型规律的探讨,并对金融激励机制在这一规律中的作用予以研究,得出相应的假设。论文选择世界100个国家或地区1995-2017年23年间的平衡面板数据资料对这一规律的机理予以说明并开展检验,通过最小二乘法(OLS)、工具变量的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弱工具变量问题不敏感的有限信息最大似然法(LIML)、对异方差更有效率的广义矩估计法(GMM),以及迭代广义矩估计法(迭代GMM)分别对模型进行估计,对其可能存在的金融激励影响机制以及异质性开展了检验。通过多个内生性与稳健性的方法检验后发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满足U型规律且金融激励机制发挥了杠杆作用,放大了这一规律的作用效果,使其更为明显。得出了恰当地选择创新项目的对象并开展合理投资,以及持续支持创新的政策启示,对打破“收入陷阱”问题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小宁  刘丽丽 《情报科学》2020,38(3):93-100
【目的/意义】随着我国农民信息困境向信息不及时、信息识别困难的转变,以及农村精准信息服务有效供给的缺乏,从供需视角研究农村精准信息服务扩散成为促进三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议题。【方法/过程】本研究基于双边市场理论,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从供需视角建立农村精准信息服务扩散影响因素模型;以西北五省地区的农民和信息提供方为研究样本,通过结构方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数据结果表明,在需求方,农村精准信息服务扩散主要受农民对提供方的信任、精准信息服务的有用性、平台易用性以及成本的驱动;在提供方,农村精准信息服务扩散主要受提供方的技术易用性感知、自我效能和收益感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智能化与偏向性技术进步的CES生产函数模型,采用2004—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工具变量和中介检验方法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偏向性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各省份技术进步总体呈现资本偏向特征,即技术进步有利于资本要素相对边际产出的提高,但近年来,技术进步呈劳动偏向的省份逐年增长;智能化与技术进步偏向之间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智能化水平越高,技术进步越偏向劳动,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问题后,负向影响依然稳健;中介检验表明,智能化不仅通过影响要素效率引发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还通过缓解要素价格的扭曲程度,引致技术进步的进一步劳动偏向。本文结论表明了智能化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改善劳动收入分配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以用户体验层次设计和过程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期望确认模型、技术采纳模型等相关的研 究,提出用户体验行为模型和相应的研究假设。【方法/过程】以移动商务领域的用户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共获得372 份有效样本,利用SPSS和Lisrel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和模型的检验修正。【结果/结论】实证结果显示,在对持续 使用意向的影响中,用户体验的三层次中,认知层体验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反思层体验,最后是感官层体验;期望确 认程度对于用户的有用认知和易用认知都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期望确认程度和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向存在显 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衡量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效果,评估脱贫效果稳定性对“十四五”期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四川省广元市3个县的精准扶贫数据库,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评估了建档立卡户脱贫前后收入变化情况,并按来源分类对收入展开分析,探究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发现:①贫困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在脱贫前一年迅速提升,脱贫后的收入总体保持平稳。其中工资性收入的提高最显著且具有可持续性,这主要源于当地“造血式”扶贫措施,包括推动就近务工和东西部就业扶贫协作、发展农业产业园区提供灵活就业机会等。②围绕不同的致贫原因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因病、因残和因缺技术致贫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均在脱贫后得到了显著提升。因残疾和因缺技术而致贫的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在脱贫后得到了显著提升。本文的研究为评估脱贫动态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罗艳玲  魏骥 《情报科学》2023,(7):125-133
【目的/意义】在学术资源极大丰富的当下,学术界剽窃威胁着全世界的科研质量和职业道德。【方法、过程】本研究构建了剽窃意识、剽窃检测工具的影响以及防止剽窃所采取行动的结构方程模型,以140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模型拟合度检验、路径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剽窃意识不会对研究人员的自主剽窃行为产生影响关系,剽窃意识对使用剽窃检测工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关系,而剽窃检测工具又对剽窃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关系,同时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剽窃意识可以通过剽窃检测工具间接影响剽窃行为。因此,教导、影响和惩罚结合起来可有效地预防和规范剽窃行为。【创新/局限】目前国内关于几乎没有实证研究剽窃意识和剽窃检测工具对剽窃行为问题的研究报告,本研究不仅将提供有关剽窃意识的有益见解,而且也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必要措施打击科学研究中的剽窃行为。  相似文献   

18.
王春  沈颂东  刘丹  姚舜 《情报科学》2018,36(5):126-130
【目的/意义】服务经济背景下,信息产业服务化趋势显著,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显 著。考察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探析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点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 STVAR模型并计算脉冲响应函数,对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动态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结论】研究表 明,信息服务业、第三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信息服务业对 GDP具有正向拉动作用,但第三 产业对 GDP的影响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某旗县少数民族家庭的调查数据,分别从家庭经济特征、家庭人口特征和家庭人力资本特征3个维度分析了相对贫困问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家庭规模、家庭劳动力情况和家庭成员健康情况4个因素对相对贫困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家庭规模越大,劳动力越少,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不良,且主要依靠政府补助生活的家庭更容易陷入相对贫困的状态当中。  相似文献   

20.
郭凤茹  任金政 《资源科学》2023,(11):2183-2195
【目的】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是促进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厘清完全成本保险对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对推进耕地质量稳步提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方法】基于2022年冀、鲁、豫、皖四省1719份农户调查数据,使用双栏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完全成本保险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结果】(1)参与完全成本保险可以显著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意愿和投资程度,保障水平具有更大的提升效果。(2)完全成本保险可以通过提高农户预期收入、增加农户信贷获取从而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3)完全成本保险对处于不同分位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对投资水平处于70分位点农户的影响系数最大。相较于小农户,保障水平对规模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作用更强;与兼业户相比,对纯农户的影响更大;与风险规避型农户相比,对风险偏好型农户的效果更明显。【结论】应继续推广完全成本保险,充分发挥完全成本保险“保护伞”的作用,激发农户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