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三生功能及其协调性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水平及其协调性可有效指导乡村分类发展。本文以内蒙古武川县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基于三生功能理论,从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3个维度综合评价农村居民点三生总体功能值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三生功能协调性;运用通用矩阵模型并依据相关研究识别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结合三角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策略。结果表明:①可镇三生总体功能值高、中、低的农村居民点分别占31.94%、42.38%、25.68%,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由南到北递减趋势;②可镇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协调性较好,以基本协调为主,占60.12%,空间分布上呈现以建制镇为中心向四周环状递减特征;③可镇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一般存续类和搬迁撤并类,集聚提升类数量最多,共65个,主要分布在建制镇周边及交通干线附近。本文可为实现乡村地区三生功能协调发展及分类推进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旨在解构乡村多元价值的内涵,测度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水平,为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基于2020年重庆市乡村矢量数据与属性数据,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构建乡村多元价值评价模型,测度重庆市37个区县的乡村多元价值水平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运用区位熵法识别乡村多元价值短板。【结果】2020年重庆市乡村多元价值总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高值集聚分布、低值点缀”的空间格局。具体地,重庆市乡村经济价值呈现出“西高东低,高值显著集中”的空间特征;乡村社会价值“西高东低”;乡村生态价值“由渝东北、渝东南向西逐渐递减”;乡村文化价值呈现出“高值点缀,低值连片分布”的空间格局。按照“分区—划片—重点”的思路,结合区位熵法计算结果,将重庆市乡村分为了9种类型。【结论】以乡村空间为介质探讨了乡村多元价值的实质与表征,为不同乡村类型提出了乡村振兴路径。研究结果可为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徐红  张斯婷  李凌方 《情报科学》2022,40(10):67-73
【目的/意义】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以农家书屋为代表的农村阅读场所在农村阅读推 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识别农村阅读推广措施的主题与热点,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面向农村地区开展 阅读推广。【方法/过程】以学习强国平台收录的关于农村阅读推广的新闻报道文本作为语料,运用LDA主题模型和 共词分析法识别了农村阅读推广举措的主题。【结果/结论】LDA模型识别了农村阅读推广举措7大主题,与共词分 析法识别的农家书屋、党史学习、农民学习、文化普及、图书馆服务等5个主题基本保持一致。研究表明,近年农家 书屋和全民阅读相关主题的热度最高,农村地区数字化阅读趋势日盛,而图书馆在农村阅读推广中的作用有限,应 重视农家书室和图书馆等主体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创新/局限】本研究以学习强国平台新闻报道文本作为 分析数据进行了农村阅读推广措施的主题识别与分析,直观地揭示了农村阅读推广的现状与趋势。受平台限制, 所获取数据可能存在遗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通过对中国旅游减贫经验的总结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指南和理论支撑。【方法】以一体化乡村旅游(IRT)框架对2018—2020年《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中90个中国案例进行内容分析。【结果】(1)IRT框架可修订为由速度、质量、外源性和内源性重构的SQEI框架,并建立起4大类10子类旅游发展模式体系;(2)旅游减贫模式以“企业+就业”的外源质量型模式占比最多、分布最广;(3)东、中、西部减贫模式分别多采用“合作社+就业”的内源质量型、“村企+产业”的内源速度型、“企业+产业”的外源速度型模式;(4)旅游发展模式演化存在垂直和水平两种演化路径。【结论】(1)在IRT框架基础上重构的SQEI框架更加契合中国情境;(2)通过政府调动多方力量参与的中国旅游减贫呈现出政府主导、外源帮扶为主、减贫质量较高三大特征;(3)“企业+农户+合作社”的平衡发展模式是理想的旅游发展型态。推进乡村振兴,各地需要在旅游发展中发挥既有经验优势防止返贫,注重因地制宜振兴乡村,并构建多元主体利益关联的共创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中的信息价值实现,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数字化转型。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农村数字化转型与信息价值二元关系的定性讨论,未深入实证探讨二者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方法/过程】通过引入数字化赋能理论,本研究将农村数字化赋能划分为结构赋能、心理赋能和资源赋能三个维度,构建农村数字化转型促进农村数字化赋能,进而实现信息价值的过程模型。本研究面向全国农村乡镇地区居民进行抽样调研,收集的342份调查问卷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假设。【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农村数字化转型对信息价值产生正向影响;农村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赋能对信息价值产生间接影响。【创新/局限】基于乡村产业数字化“数实”融合的背景,本研究丰富数字化赋能理论,对信息价值实现机制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利于促进新时代新征程的乡村振兴。未来有待考虑农民信息素养等对数字化赋能与信息价值实现之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超  张祚  纪旭  汤妮文  郝美晶 《资源科学》2023,(7):1366-1379
【目的】精准识别三生空间类型,协调优化三生空间格局,可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开发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精准落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土地功能格网化计算方法、力学平衡模型、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构建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的技术方法体系,有效解决三生空间识别与优化过程中对土地功能强弱关系考虑不足、尺度精细化程度不够的问题。【结果】(1)2000、2019年襄阳市存在3种功能主导型空间中,生态主导型空间面积最大,生活主导型空间面积最小,但前者呈增加、后者呈减少的态势;12种功能复合型空间中,生态主-生活弱-生产劣空间面积最大,生活主-生产弱-生态劣空间面积最小,二者均呈增加趋势;(2)生产主导型空间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地区,生态主导型空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生活主导型空间集聚分布在各县(区、市)的中心城区。同时,功能复合型空间的集聚格局与程度也表现出明显异质性;(3)基于现实情况和未来发展需求将襄阳市划定为生态保育区、农业生产区、乡村改善区和城镇发展区,与襄阳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具有整体一致性与局部差异性。【结论】全面考虑土地功能强弱关系,科学识别格网尺度的三生空间并制定差异化的优化方案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有...  相似文献   

7.
分类推进、精准施策、规划先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思路,对乡村发展类型的科学诊断可有效服务于战略的分类实施。以中国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代表构建乡村发展"成功案例"数据库,从中深度挖掘乡村发展内外性"要素-组合"信息,结合投影寻踪分类法构建乡村振兴诊断体系,以求对乡村进行科学分类。结果表明:①生计资源、工业基础、区位交通、文化/生态环境及市场需求等资源要素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禀赋基础,其中市场需求要素决定着乡村发展的外部性,生计资源要素在乡村发展内部性要素中最为关键;②要素组合的结构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潜能,"成功案例"识别出10类乡村振兴要素组合,其中生计资源优越-工业基础薄弱-区位交通优势-文化/生态环境优越的组合最具备振兴潜能;③基于"要素-组合"禀赋建立包含评价体系和分类体系的乡村振兴诊断体系,将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优先振兴型、预备振兴型、保留维持型和衰落搬迁型。中国乡村振兴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分门别类有序推进,避免"就村兴村"和"村村谈振兴"的狭隘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宿瑞  王成 《资源科学》2018,40(5):958-966
村落空间网络是以农村居民点为节点、线性设施为依托、节点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复杂网络。开展村落空间网络及其节点中心性研究能够理清节点在网络中的关键位置与影响范围,为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整体网络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以重庆市江津区燕坝村为例,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村落空间网络,进而辨析网络中心点及其辐射强度与辐射范围,厘定出农村居民点体系优化重组模式。结果表明:① 村落空间网络具有典型的非均衡层次结构、小世界特征与无标度特性,网络整体的联系程度较低;② 依据中心点的辐射能力划分其等级,形成Ⅰ级中心点、Ⅱ级中心点和Ⅲ级节点共同作用的网络节点体系;③ 基于此,从“整体-局部-个体”3个影响层次,构建了中心村(Ⅰ级中心点)扩散型、基层村(Ⅱ级中心点)增长型、散居农村居民点(Ⅲ级节点)挖潜型3类优化重组模式。  相似文献   

9.
谢臻  张凤荣  陈松林  韦素琼  敖佳  高阳  伦飞 《资源科学》2019,41(6):1048-1058
分类推进、精准施策、规划先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思路,对乡村发展类型的科学诊断可有效服务于战略的分类实施。以中国9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代表构建乡村发展“成功案例”数据库,从中深度挖掘乡村发展内外性“要素-组合”信息,结合投影寻踪分类法构建乡村振兴诊断体系,以求对乡村进行科学分类。结果表明:①生计资源、工业基础、区位交通、文化/生态环境及市场需求等资源要素是乡村发展的重要禀赋基础,其中市场需求要素决定着乡村发展的外部性,生计资源要素在乡村发展内部性要素中最为关键;②要素组合的结构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潜能,“成功案例”识别出10类乡村振兴要素组合,其中生计资源优越-工业基础薄弱-区位交通优势-文化/生态环境优越的组合最具备振兴潜能;③基于“要素-组合”禀赋建立包含评价体系和分类体系的乡村振兴诊断体系,将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优先振兴型、预备振兴型、保留维持型和衰落搬迁型。中国乡村振兴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分门别类有序推进,避免“就村兴村”和“村村谈振兴”的狭隘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基于文献数据的领域知识图谱构建有助于探测某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是 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情报工作,对于研究人员、企业都具有一定的意义。【方法/过程】提出基于交互式可视化技术 的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首先基于经典LDA模型进行主题识别,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领域主题网络识别 关键主题词;最后,基于JS(D3 工具)绘制可交互的关键主题词关联与检索知识图谱,发现关键主题词的隐含联系, 辅助进行领域知识挖掘与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我国医疗健康信息领域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 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提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强度分析框架,从绝对和相对强度两个角度分析地类之间的转换趋势及其对土地利用/覆被结构的影响。【方法】构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图谱以直观展现区域LUCC关键模式,并以兰西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图谱融合绝对和相对强度信息,既可反映如耕地倾向于转化为建设用地、水域向林地转化的强度较低等LUCC的区域共性规律;也能较好地揭示兰西城市群作为西部生态脆弱区中城市化重点区的特异性变化模式,如2010—2020年期间,兰西城市群在未利用地向水域、草地向耕地及建设用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化过程中均表现出倾向性的变化模式,但受气候变化、占补平衡政策及土地整治项目管护不周等因素影响,分别表现为系统倾向性、绝对倾向性及相对倾向性的变化特征。进一步与转移矩阵及桑基图对比解析可知,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间不存在直接关联性,所构建的强度分析框架及图谱受地类比例和区域整体LUCC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结论】本文提出的强度分析框架具有可行性,可为识别及解析区域LUCC关键模式及规律,优化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作者】乌利齐·施莫河,弗朗霍弗系统与创新研究所(Fraunhofer ISI);克里斯蒂安·拉默,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哈拉尔德·雷格勒尔,下萨克森州经济研究所(NIW)。  相似文献   

13.
杨建新  龚健  高静  冶琴 《资源科学》2019,41(4):701-716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思洛  江曼 《情报科学》2023,(5):181-190
【目的/意义】对国内外新兴技术概念和识别方法进行梳理,总结对比各方法的特点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未来新兴技术识别研究提供多维视角和方法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新兴技术与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概念辨析,明确新兴技术的内涵与特征;然后从数据源、识别路径、识别指标、有效性验证等四个层面梳理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特点及优劣。【结果/结论】总结得出新兴技术识别的4方面数据源、2大识别路径、5类识别指标、4种有效性验证方法,未来可进一步探讨新兴技术形成机制、多源数据的融合,改进基于术语的新兴技术识别路径、更细粒度的自动化识别方法,加强识别指标与技术特征的关联解释,完善识别结果的有效性验证等。【创新/局限】全面系统对新兴技术识别方法进行归纳梳理,从主题和术语两类识别单元归纳新兴技术识别路径机理及方法模型,有利于为新兴技术识别提供不同维度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张利国  王占岐  魏超  高云霄 《资源科学》2019,41(9):1703-17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村域多功能发展及管理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契合点和新路径。本文通过系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村域各项功能及多功能指数展开评价,利用纵横对比法识别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确定各村域的发展类型,并提出了差异化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村域农业生产功能、居住生活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及生态保育功能的空间分异明显;②山区村域多功能指数整体不高,且各村域差异不大;③通过识别各村域主导功能及短板功能,建立发展类型划分规则,将研究区划分为极化发展型、主导发展型及综合发展型3大发展类型,并进一步将极化发展型细分为4类发展亚型,将主导发展类型分为3类发展亚型,最终对各类发展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本文从村域多功能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策略,为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借鉴,也有利于拓展地域多功能研究视角,进一步丰富多功能研究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多尺度视角揭示长三角产学协同创新的空间格局、组织模式及其演化过程,提出新发展格局下区域产学一体化的空间优化对策及建议。【方法】基于2001—2020年长三角专利数据和多元化产学合作模式,深度挖掘产学协同关系的空间信息,通过测度强度与中心性指标,识别城市发展与区域协同模式。【结果】(1)长三角产学协同创新经历了从地方化向区域化发展的历程,但区内合作比例有下降趋势,同时出现再地化倾向;(2)长三角产学协同创新的空间均衡性不断提升,但区外合作进一步集聚,城际网络向单中心、轴辐式和多层级结构演化;(3)大学资源有助于城市产学协同创新的尺度扩张和内生发展,从而获得更高的网络地位,并在多尺度知识交互中发挥重要的桥接功能。【结论】长三角区内产学合作相对于本地和全国尺度而言仍有较大发展潜力,需要加强区域产学资源的有效流动,重视其在推动一体化协同中的功能定位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两山”理念视角下河源乡村振兴的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实现乡村振兴的5条路径,包括:建设美丽乡村,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挖掘绿色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作用;做好政策法规引导、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助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和CNKI文献统计系统,采取文献计量和文献梳理的方法,对CNKI发表的84篇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的相关论文进行关键词计量和文献分析,梳理和分析农村电商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正在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多集中于某地区的案例分析,研究对象侧重于政府和劳动者,预计在未来会增加企业作为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具有隐蔽性和突变性,而技术主题在演化过程中会释放颠覆性趋势产生的早期信号,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专利主题演化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方法/过程】首先,基于S曲线法判断技术生命周期;其次,综合运用文本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识别技术主题的演化事件;最后,定义新主题出现、原主题趋热和多主题融合三类突变情况,用于识别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主题。【结果/结论】通过类脑智能领域专利实证,发现六个新出现主题、四个趋热型主题和六个融合型主题,通过专家判读,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同时筛选出五项主题作为最终预测结果。【创新/局限】本文基于动态社区发现算法对技术主题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基于主题突变性筛选颠覆性技术,但数据来源较为单一,将在未来研究中加以扩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在海量的交易信息下,在线评价已经成为电商买家做出购买决定的重要参考,但不法商家针 对网络评价的造假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因而针对网络信用评价的识别模型也必须相应地改进。【方法/过程】针对当 前大数据环境,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际交易情况的分析,确定了诚信评价指 标;(2)构建了基于朴素贝叶斯与BP神经网络的二层混合模型(NB-BP);(3)以大学生在线模拟电子商务交易行为 产生的实验数据为样本,对NB-BP进行了测试和验证。【结果/结论】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较单纯BP人工神经网络 和随机森林模型,NB-BP模型的标准均方误差较低,证明其预测准确率和稳定性上占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