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袁钺  吴彤 《视听》2023,(4):57-60
电视剧《人世间》通过线性结构叙事和历史场景还原,刻画了周家三代人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绘就了一幅中国伦理风貌图。在伦理叙事立场之下,该剧展现了亲缘、婚恋以及善恶三种极易引起观众共鸣的伦理关系,让“家本位”的故事内化为“共同体”的情感。《人世间》因其拥有的集体记忆、精神共振和家国情怀,不仅为我国年代剧、家庭剧的发展提供了经验与启发,更为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展现出了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更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公共传播的格局与模式。在“生命共同体”理念下,以自然、生态为核心的公共传播叙事更加凸显人类命运的共同内涵和丰富的生态情感。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公共传播叙事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担的角度扭转叙事的逻辑,关注生态理念与生态事件,充分挖掘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价值,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的情感联络。以公共传播叙事策略的转变与完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与发展的责任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应对,以此全面推动生态对话机制的建设以及“生命共同体”的达成。  相似文献   

3.
电视剧与历史叙事--对电视剧《太平天国》的文化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现代传播》2002,(6):68-70
本文试图清理电视剧《太平天国》在历史叙事中蕴涵的现时文化的诸多矛盾 ,探讨无法抗拒的全球化文化逻辑对当代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影响。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 ,检讨中国电视剧建构的历史叙事进行艺术创造的可能性和方向 ,以及对保存中国文化传统和影视文化独立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红香 《新闻世界》2012,(11):129-130
本文以“叙事学”、“电视剧”作为关键词,在CNKI上搜索到相关文章共计38篇,按时间顺序,对我国自1992年以来有关电视剧叙事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近二十年来电视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电视剧叙事技巧分析、电视剧叙事文化特征与意识形态分析、女性主义立场分析以及对当红电视剧的叙事研究。  相似文献   

5.
罗娟 《传媒》2019,(2):57-58
关于电视剧叙事,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即“内容为王,叙事为先”。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达了电视剧的核心竞争力。2000年以后,韩国家庭剧席卷了整个东南亚,作为叙事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叙事主题选择的成功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韩国家庭剧的主题文学、戏剧和影视艺术将主题理解为作品的“中心思想”“创作意图”,或者是“关于什么”,是作者在作品中努力阐明的一种观点、价值判断。通过研究可以发现,韩国家庭剧更倾向于借由日常家庭生活及家庭关系的叙事,探讨现代生活的婚姻、爱情和家庭伦理。  相似文献   

6.
杨继芳 《今传媒》2023,(2):96-99
电视剧《人世间》以家庭为核心主线逐层铺展多序列的叙事单位,依循人情社会所涵盖的情感逻辑和伦理思维来塑造人物关系、营构戏剧冲突,将中国社会人情形态转喻为伦理叙事的骨骼肌理,高度提炼了老百姓现实中的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和思维习惯。本文基于《人世间》所呈现的家庭伦理关系以及人情伦理形态与戏剧性情节的缝合方式,浅析该剧的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7.
戴清  陈琰 《现代传播》2007,(5):94-96
近年来,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创作蔚为大观.本文结合创作实践,分析了该类型作品在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上具有的艺术特色其叙事时间一般都短于故事时间,注重对日常生活事件进行择取和提炼,常常选择富有深意的叙事时刻与叙事时段;在叙事空间的把握上往往带有怀旧色彩,"老屋子"、"小屋子"蕴含着鲜明的情感象征与文化韵味,与其文化价值与伦理价值取向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阴志科 《现代传播》2015,(4):99-101
艺术品最终要关切人类存在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就现代艺术形态而言,从叙事角度对文学、电影与电视剧进行伦理学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红高粱》为例,探讨了影视作品与原著小说叙事在伦理层面上的差异。不同媒介艺术的叙事策略与伦理取向导致了不同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姚魁  向青平 《传媒》2023,(9):44-46
宫廷剧往往会对社会伦理价值与审美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多部宫廷剧进行研究后发现:通过对有象征意义的宫廷景观的打造和叙事模式的嬗变,宫廷剧满足了普通人的戏剧想象。利用“善”的道德认同与“谋”的戏剧张力,宫廷剧实现了其大众传播的路径。本文认为创作者要跳出传统宫廷剧的叙事窠臼,重塑宫廷剧的伦理价值,深挖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精髓,以实现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钢铁年代》是一部蕴含人文关怀、情感蕴藉的工业题材电视剧作品,该剧体现了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中国人文精神价值的探索。本文将从该剧对工业题材的厚度诠释,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在市场与艺术之间的叙事智性等方面,解析工业题材电视剧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1.
杨阳 《新闻爱好者》2011,(4):136-137
电视剧《雪豹》在全国各地热播以来,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跟以往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叙事逻辑上,该剧在叙事逻辑上主要体现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大众化叙事与伦理叙事、精英文化叙事三组叙事元素的整合、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的共同体叙事往往聚焦于民族题材电影,其实中国灾难电影具有众多的共同体元素,却较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灾难电影具有血缘共同体、国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等叙事模式,体现出较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这些共同体叙事大多是交织在一起,体现出中国灾难电影共同体叙事的复杂性。中国灾难电影的共同体叙事也存在叙事冲突不足、叙事话语单一以及生态共同体叙事缺乏等。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雪豹>在全国各地热播以来,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该剧跟以往的抗日题材的电视剧有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叙事逻辑上,该剧在叙事逻辑上主要体现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大众化叙事与伦理叙事、精英文化叙事三组叙事元素的整合、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由叙事伦理批评观介入藏地电影研究,提出藏地电影引导观众文化认同与伦理价值的可行性策略。在叙事时间上,以顺叙性结构获得观众的亲近感,将伦理秩序、道德观念置于日常生活习俗上,通过日常生活寻求藏文化深层内涵;在叙事空间上,凸显藏族同胞生活区域浓郁地域色彩的自然景观以及朴素的生态智慧,展示地域文化精髓;利用缝合体系,引导观众正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秩序化的社会空间呈现凸显主流意识形态提倡的优序良俗与伦理规范,强化对观众的价值引导。如此时空策略可将主旋律诉求隐藏于叙事机制中,在提升藏地电影创作品质的同时,实现以电影促进文化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力与价值引导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王恬  倪涛  张健 《新闻战线》2023,(23):22-25
共建“一带一路”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与价值追求。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找准共建国家间合作共赢的“最大公约数”,积极围绕“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建设开展相关内容的国际传播。善用软传播、暖传播,在不同文明之间实现共情话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6.
“剧势”是电视剧叙事过程完成后的状态。电视剧叙事是一种循环且上升的过程,即叙事单元在“蓄”后“转”.在“转”后又“蓄”,经过循环叙事后达到高潮和结局,这种“剧势”表现的形式是“曲”。电视剧依据一定的叙事动力形成“曲”的“剧势”后,目的是为了符合观众的阅读欣赏心理。这里所说的“剧势”是从“文势”这个概念中引申出来的。“文势”是明清小说评点家们评点古典小说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基本内涵是作品的内在结构与读者审美心理机制之间的契合。通过对古典长篇小说及电视剧两种艺术形式的比较可以看出,电视剧叙事的“剧势”和古典长篇小说叙事的“文势”的作用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两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叙事方式的变迁,发现开幕式的叙事视角从“我”转向“我们”,从精英视角转向全民视角;叙事逻辑从陈述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向讲述故事的微观叙事;叙事内容从“介绍中国”转向“一起向未来”。由此得到启示:只有根据国情调整叙事方式,创新中国话语体系,并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进行共情传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介的发展正在重塑“视频影像时代”跨越国族与时空边界的“想象共同体”。电影是一种视听、创意与思维相互碰撞的具象的艺术,影像本身具有三个演变的层面:承载视听欲望的感官层面、表现艺术的叙事层面以及传达伦理与价值观的精神层面。笔者拟以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为例,试从这三个层次展开讨论,探究建构在影像基础上的“国家共同体想象”及其承载着的感性、理性与神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电视作为一种叙事的媒介,承载着人们对故事永不满足的渴望。电视剧是对这个时代道德变迁和价值取向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式。电视剧的主要魅力来自于故事,来自于人们在日常伦理诉求中对精神困境的深层关怀。准确地说,伦理期待的满足是构成电视剧审美快感的主要因素。"惟有与我们如何自处或和他  相似文献   

20.
杨雅  张佰明 《青年记者》2017,(12):22-24
在互联网成为社会操作系统且超过半数人口使用网络的中国社会,基于网络渠道传达的公众舆情已然成为社会总体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着社会舆情的整体走向,而对于网络伦理舆情的研究则有助于我们对当下中国社会总体伦理状况的把握和判断. 对于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而言,伦理价值在弥合人际关系上具有独特的作用.所谓伦理价值,是指社会成员明确界定相互间的行为规范,通过人伦之理维持文化共同体秩序的和谐与稳定.网络伦理舆情,一方面是现实社会伦理价值标准模糊与缺失的问题在网络场域中的移植,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虚拟空间的新问题.当前,传统伦理价值面临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交叠等诸多挑战,①如何对当下网络伦理舆情现状做出较为清晰的梳理,为伦理舆情秩序重建提供现实基础,这是本文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