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21次南极科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向南极冰盖之巅发起冲击,它填补了南极科考空白点,弥补了其他国家在南极内陆考察的一个空白区域,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南极大陆的本来状态。到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地区——“冰穹A”的最高点,为我国今后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的选址做准备,是这次科考任务中一项最为艰难、也最为引入注目的任务。为了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及时报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科技事件,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技专题部承担了第21次南极科考的报道工作,在持续一百多天的报道过程中,《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节目组前后方密切配合,当日传送,当日录制,当日播出,共计完成了累计1310分钟的专题报道,并实现了电视史上的两次突破:从西风带传送画面,从南纬80度以南成功传送画面。  相似文献   

2.
4月15日,“雪龙”号抵达上海。随着这艘极地科考船的返航,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也落下帷幕。 在这次科考中,有17个人最为引人注目。由他们组成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继2005年1月18日中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地面到达南极最高点“冰穹A”之后,再一次成功登上南极内陆的“冰盖之巅”。  相似文献   

3.
去南极旅游     
2000年,中国第17次赴南极考察队员的队伍里多了6名特殊的人,他们是鹭江出版社出资组织的““人文学者南极行”活动中的人文学者,包括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伦理学家何怀宏、主持人兼学者邵滨鸿、鹭江出版社的策划编辑阿正、哲学家周国平和记者唐师曾。这是中国人赴南极考察历史上最接近普通人身份的一次。  相似文献   

4.
万頔 《中国出版》2023,(S1):221-226
北京时间2020年1月10日凌晨1点50分(智利时间1月9日下午2点50分),青年科学探险家温旭抵达了地理南极点,成为首位独步南极的中国探险家,也创造了单人无助力无补给抵达南极点最长路线的世界纪录。如果不是他一步步咬牙坚持,就不会有“独步南极”这段曲折动人的故事。《极地大探险·独步南极》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少总社”)《我们爱科学》编辑部于2022年倾心制作的科普图书。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科技》2010,(1):78-78
十三位中国勇士 四万里南极征程 国际公认的顶级探险科考队 率先到达“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冰穹A在这里! 南极科考内陆冰盖队队员、随队记者陈晓夏真情讲述惊险。刺激.梦幻的冰穹世界!  相似文献   

6.
北京时间12月17号凌晨两点、阿根廷时间12月16号15点,由唐山交通文艺广播选送的"的哥"李海波终于登上了美丽的南极。据了解,他是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出租司机。唐山交通文艺广播记者陈思从南极发回十几篇报道,他也因此成为唐山第一个赴南极采访的新回记者。同时,他也是此次"企鹅的感动·2012零距南极"海昌公益行动记  相似文献   

7.
一千多年前,古希腊地学家托密勒(90—168)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假设,认为南半球必有一块陆地与北方对应,以维持地球的平衡稳定。其《地理指南》的世界地图标明“未知的陆地”,后称“TerraAustralis”(意为南方大陆),即传说中恶魔往来的幽灵之地,这更增加了其神秘感,也更激起了探险家的好奇心。詹姆斯·库克是第一个进入南极圈的人,并作有《南极与环球之行》。 1998年11月-1999年4月,厦门电视台记者王海青参加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起航,赴南极考察,并以日记体…  相似文献   

8.
<正> 一、引言一九八四年底,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开赴南极,揭开了我国科学发展史上新的一页,这一科学事件引起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关注,激发了他们为和平利用南极事业作贡献的巨大热情.我系师生正式申请参加一九八五年度中国南极考察,并积极开展课题准备工作,他们迫切需要有关南极的各种情报资料,以便了解世界各国南极考察的历史、现状和今后动向,以期使我国的南考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有一个高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当我从“老南极”——曾四赴南极考察的鄂栋臣教授手中接过鲜红的’98中国南极考察队队旗时,我和我的队友们知道,我们将要进行的是自己记者生涯中一次最艰难的采访,在这颗蓝色星球上一次最远距离的远征,我们将要面对的是一切可知和不可知的挑战。 这次考察是我国对南极进行的第15次科学考察的两支队伍之一。我们所在的以新闻记者为主体的’98中国南极考察队的考察方向是西牛球南美洲以南的长城站方向。同时对南极进行考察的另一支队伍中国  相似文献   

10.
可贵的第一次CCTV《中国报道》首次实现对南极考察的同步报道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编者按]1998年2月18、2月12日、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中国报道》连续三次启用移动卫星可视电话,对我国第十四次南极科学考察进行了同步报道,这是中国电...  相似文献   

11.
我的案头放着两份由上海少年报社出版的《我们一百万》报,这是我的小同行吴弘从上海寄来的,他怕这封信寄不到遥远的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特地在信封上贴满了邮票,足足有七八张之多。小报上登着《弘弘从南极回来了》的消息,还刊登了他的南极日记,这使我回想起我们一起在南极度过的那些苦乐与共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2.
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搭乘“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上海,前往南极,开始了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历时最长、科考队员人数最多的一次远征。此次科考最核心、也最引人瞩目的任务,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冰穹A地区建立一座考察站昆仑站。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中国建立的第三座南极考察站。  相似文献   

13.
新华社南昌7月9日电(记者胡锦武)5年前曾随中国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采访的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9日起程准备随队参加中国本世纪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采访活动。今年48岁的郑忠杰对此次北极之行充满豪情:"实现从南极到北极采访的跨越,是我20年来的梦想。"1998年、郑忠杰曾与江西电视台的另一位电视记者随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考队进行了南极科考的采访报道。此次北极科考是中国第二次进行的北极科考活动,国内将有包括中央电视台、国家海洋报、深圳商报、湖南长沙电视台及江西电视台派出的6名记者随队进行采访组织此次北极科考的目的是考察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中国气候环境的影响。此次北极科考路线为:中国大连港——日本海——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楚科奇  相似文献   

14.
写大与写小     
2000年12月到2001年2月,我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队员,赴长城站采访。 中国的南极考察事业,已经开展了十几年。这两年已不似当年那样轰轰烈烈,而且此次没有大的科学考察项目,不会有“重大发现”和“填补空白”之类。作为记者,赶不上这些“大新闻”也有些许遗憾。今年有的只是中国首次派出2名女队员越冬,还有几位人文学者结伴到那里做极地沉思,还有就是时间上的跨越世纪。我到南极去报道什么?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临行前,有不少人得知我要去南极时,除了表示对我身体的关心外,问的最多的是你们在那里吃什么呀,…  相似文献   

15.
南极天寒地冻,与世隔绝,在那里从事科学探险的人们,不仅加大了遇到灾祸的可能性,救助条件也相当脆弱。然而,为了探索南极的奥秘,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一次又一次奏出悲壮的奋斗者之歌。 冰雪南极,不仅是太阳出来时银光刺眼,道道冰隙了布  相似文献   

16.
张雪梅 《传媒》2001,(7):54-55
“极端”体验 2000年12月7日至2001年2月21日,作为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员,我赴南极乔治王岛采访。我在南极跨越了千年,仰望离祖国最远的一面国旗升起。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算得上是一次极端的体验了。在南极的50多天里,我留下了太多的回忆,到最后一天离开我和越冬队员拥  相似文献   

17.
1772年,英国海军中校詹姆士库克第一次远征南极,翻开了人类征服南极的历史篇章,随后各国探险家和科学家奔赴南极洲,1900年至1946年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七国先后对南极提出了主权要求,并纷纷建立南极科学考察站.  相似文献   

18.
省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在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作出了湖北发展黄金十年的科学判断,描绘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蓝图,发出了开启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新征程的号令,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档案是文化的母资源,档案部门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  相似文献   

19.
馆员手记:从案例分析看专题咨询研究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算是一个图书馆员的一份手记吧,记下了自己一次富有学术魅力和人生价值的征程.  相似文献   

20.
《报林求索》2012,(4):195-195
<正>《花甲背包客》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作者:张广柱王钟津价格:36元出版时间:2012年2月本书讲述的是两位花甲老人世界环游的奇迹。两年间他们走遍了欧洲、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之后180天环游南半球,6次穿越赤道,最南到达南极。从南极雪山自由落体般滑下、在秘鲁高山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