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和电视有什么不同?有人答:一个在影院里看,一个在客厅里看。说得一点没错,只是还不在点子上,国外有机构早些时候就做过这样的调查,最终一个小孩的答案获得第一名:电视是在和我说话,电影是我在看别人说话。太有才了!确实,电影总是“自说自话”,而电视不同,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中国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是读着报纸长大的,60—70年代的人是听着广播长大的,80~90年代的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21世纪的人则要在互联网上边读报纸、边听广播、边看电视度过他们的一生了。  相似文献   

3.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4.
何浩 《今传媒》2010,(2):71-73
有人说,20年前看电视,几乎找不到娱乐节目;20年后看电视,几乎找不到没有娱乐节目的频道。中国电视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娱乐化浪潮  相似文献   

5.
于清一 《新闻传播》2004,(11):25-25
期刊的最大特点就是群体性——期刊是给特定一部分人读的。与此相对照的,是电视的全球化、报纸的地域化、图书的个体化、网络的杂质化。有人说,“电视是全球人一起看的,报纸是上班路上和电梯里看的,杂志是放在客厅里看的,图书是书房里和教室里看的,而网络则是无处不在的人玩的。”此话讲了一个“传媒分众”的自然规则。  相似文献   

6.
沈建群 《大观周刊》2012,(47):277-277
说到习惯大家并不陌生,可以说很熟悉。习惯,就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其实就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行为,习惯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首我们可以围绕孩子与电视的话题做一项调查: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喜欢看电视吗?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吗?是不是一到家就打开电视?双休天是不是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电视呢?刚才我所提的到的几个问题就是关于习惯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何浩 《报刊之友》2010,(2):71-73
有人说,20年前看电视,几乎找不到娱乐节目;20年后看电视,几乎找不到没有娱乐节目的频道。中国电视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娱乐化浪潮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元代杂剧作家乔孟符说:他作的乐府有六字诀:“凤头猪肚豹尾”,这一说法,得到了千百年来历代文人的重视和运用。有人说:写文章开好了头,吸引了读者,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我认为:这一说法,同样适合于电视纪录片这种以视觉形象创作为主的艺术形式,尤其是当前电视节目竞争空前激烈之时,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开好了头,才能抓住观众,吸引他们把电视节目看下去。几年来,我参加了几部在全国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大奖的电视纪录片创作,此文试图结合这几部电视片创作谈谈我对电视纪录片如何开好头的一点体会。1992年10月,我们对外部…  相似文献   

9.
李阳 《声屏世界》2000,(11):45-46
随着电视竞争的日趋激烈,电视生产部门对收视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的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收视率可以说是电视生产的生命线,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往往成为电视生产的指挥棒。有人说,收视率是电视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有人说,电视观众、收视率就如同商场里的顾客,反映电视节目的水平。我认为,上述观点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其不完备的一面。我们在对收视率问题  相似文献   

10.
谈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节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视新闻注意节奏的必要1.受众个体的要求看电视已经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方式,已经很少有人能把看电视当做一件必须正襟危坐从事的事情,电视机一边开着,人一边从事其他活动是现代人看电视的常态,也就是说,无意注意是人看电视时的主要注意状态。此外,奔波劳累一天的人往往视看电视为休息的一部分。这样,如何在电视新闻节目里有节奏地刺激受众,激活受众,提起他的有意注意,就是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即使有部分受众出于各种原因,能专注地看电视,专注地看电视新闻,甚至专注地看你的电视新闻,但由于人的生理和心…  相似文献   

11.
去年秋天,张子扬同志送给我一本论文集,书名是《感悟荧屏》。其中收集了他本人在1993年到2000年撰写的21篇文章和讲话稿,还有9位专家的评述。论述范围包括电视文化、电视文艺、电视剧、文化专题、节目主持人、译制片等等。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人过四十正是对社会的奉献越来越大于索取的年龄,感悟也会越来越多。有人感悟人生,有人感悟交友,有人感悟家庭,有人感悟读书。子扬在电视圈里干了20多年,涉足甚广,成就显著,感悟荧屏应是他一大优势。我陆陆续续地读完部分文章,最突出的印象是:子扬不但在电视业的几个领域里取得了成功,而且善于…  相似文献   

12.
赵雅文 《记者摇篮》2005,(10):16-18
有人说,女人看电视新闻节目时一看便睡着。看电视娱乐节目时睡着了还在看。这虽然是个玩笑.但这种现象的确是事实。有人对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男性和女性收视情况做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女性对新闻节目的兴趣远远低于男性,女性的兴趣更多地在于家居、美食和电视购物等节目。我们现在正面临着这样一种现实,即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相对于男性来说,女性受众基本上处于一种严重的缺位状态。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不这么看,我认为它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什么是真实的世界?就是人离不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有人写文戏称著名电视导演尤小 刚及其新成立的中北电视艺术中心是“游击队”。我看了深感不解:堂堂电视剧的大导演,为什么要当“游击队”?“游击队”中有些什么样的人?为了探个究竟,我决心到“游击队”大本营去观察一番。  相似文献   

15.
有人曾说过,电视展现的就是说话的人头。这话虽说有点太绝对,但却也道出了说话对电视的重要性。一是电视离不开人说话,二是说话水平的高低基本就决定了电视节目好不好看。在电视中说话的人当然是林林总总,不胜枚举,但其中最具有话语权,对电视节目的话语质量、效果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人当属主持人了。本文将从主持人中的对话入手,探讨让电视谈话更精彩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电视竞争"的时代.不是我要看电视片,而是我要看"好的"电视片.有人形象地把这描述为:今天的电视观众就是一群手拿遥控的人--更换频道,随时随地,任由我心.  相似文献   

17.
偶像崇拜     
青丝 《中国新闻周刊》2009,(48):162-162
同学小聚.有一同学适从欧洲归来,向我等一群土老帽吹嘘自己游历欧洲各国的所见所闻。恰好电视上正在播放一个谈论切·格瓦拉的节目,同学兴奋地指着电视画面说:“格瓦拉是我的偶像。我发现欧洲人也很崇拜格瓦拉.经常看到街上有人穿着格瓦拉头像的T恤。”  相似文献   

18.
这是我在东北游荡时的经历。 半夜时分,我到达一个小县城,我在县火车站广场旁边随便找了一家小旅店,老板说10块钱一位,我说能不能便宜点?老板说最低8块,我说成。 房间不大,有三张床一台电视,一个汉子在睡觉,我进来后他按开电视看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30年前,有人说电视没有文化,电视更没有理论。可今天,面对这些质疑你还会怎样说?我的回答是:电视不但有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外,而且还具有个性极强的多姿多彩的丰富理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电视理论的构建,更加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20.
1995年1月17日,一场特大的阪神大地震把人们从睡梦中惊醒,日本各大电视台纷纷中断正常节目的播放,立即报道了大地震的消息。我因养成了早上看报和收看电视的习惯。因此从电视一开始有关神户地震的消息,就立即引起了我的关注。电视台播音员最初说,灾区死亡二十余人,但我从电视屏幕传来的画面上可以判断这是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