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一、IPTV概念及其分析 IPTV全称是“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中名称是互联网协议电视,或是网络电视。IPTV是一种利用宽带网络。集互联网、多媒体、通信等技术于一体,以家用电视机(需要配置机顶盒)或电脑显示器为显示终端,向用户提供多种交互式服务的新技术。IPTV可以为用户提供视频点播(VOD)、直播、录播、数据广播、游戏、聊天、交友等服务,还可开展网上银行、购物指南、电视语音信箱、游戏等互动增值服务。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Internet)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商业化运作后,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和空前普及。美国eTForcasts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2000年到200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复合增长率为19%。预计200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数量将达到10亿.正像报刊、广播、电视传媒一样.互联网已成为今天重要的传媒形态,并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世界第一家电视购物公司是美国家庭电视购物网HSN(Home Shopping Network)于1982年成立于美国的佛罗里达州。1986年,美国另一家购物公司QVC(Quality、Value、Convenience)成立。80年代末,美国大约有30几家电视购物公司,然而,到了90年代初,大多地方性电视购物公司都销声匿迹了,HSN和QVC成为美国仅有的两家全国性电视购物公司。  相似文献   

4.
美国电视新闻业从20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50-70年代,三大网新闻初现和发展时期;70-80年代,电视新闻发展的黄金时期;80-90年代,CNN、FOX等的出现,对传统三大电视网新闻形成了一定冲击;90年代至今,随着数字电视、互动电视以及网络电视的发展,美国电视业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电视新闻观众被大量分流.  相似文献   

5.
2001年河北电视台开始在第五套节目进行VOD试运行,引起业界广泛关注。VOD是Video-On-Demand的缩写,按字面解释就是“按照需求提供视频服务”,即用户可以在现有节目资源库中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节目来观看。 视频点播的发展与类型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就进行了交互电视系统的试验。当时这些系统可提供信息服务(如新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望长城》为标志),兴盛于整个9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中后期达到巅峰后开始走下坡路,逐渐陷入低迷困境。时至今日,电视纪录片虽然不乏佳作出现,但在创作上依然呈现出了发展迟缓的状态,出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那么,电视纪录片要生存、要发展,究竟要偏靠哪一个特性,是精英文化的艺术风范还是大众文化的电视品格?两者之间一定存在矛盾吗?  相似文献   

7.
我国电视购物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始探讨前首先要为电视购物定性。直复营销是以盈利为目标,依托个性化和大众媒介而非以个人方式(如电话)向目标受众发布信息,以期获得对方直接回应(咨询或订购)的社会互动和管理过程。直复营销的定义有许多种,其中最具权威性当属美国“直复营销协会(ADMA)”的定义:直复市场营销“是一种互动的营销系统,运用一种或多种广告媒介在任意地点产生可衡量的反应或交易。”电视购物是通过电视媒介向消费推销商品,其中主要的推广形式就是电视广告,广告可以由电视行销的专业公司或是专业广告公司制作,聘请知名人士(如专家、明星)在广告中形象代言推销该商品。可以说电视购物是直复营销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以因特网为基础,集双向互动、跨越时空、超本链接、多媒体于一身的网络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后兴起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有线电视领域陆续出现了福克斯有线新闻频道(Foxnews Channel,简称FNC)和微软全国广播公司有线新闻频道(简称MSNBC)两大知名新闻频道,它们与美国国内的CNN频道(隶属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互相竞争,逐步形成了美国有线新闻业的三极之势。  相似文献   

10.
电视社教节目曾是我国电视节目以新闻、艺和社教组成的三大板块之一。从50年代末中国电视的产生,到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节目走向成熟,许多电视台把电视社教节目的创作作为兴台大计。电视社教节目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评奖种类繁多,等级也不在新闻之下。  相似文献   

11.
姚烨 《河北广播》2007,(4):49-51
广播产生之初,最大的市场是广大农村,对农节目一直是广播节目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民也对广播有着强烈的诉求和情感依赖,是广播最重要的受众群体。根据相关的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期,我国农村受众接触、使用大众媒介还呈现广播最高,其次是电视、报纸的状况;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电视得到迅猛发展,出现电视最高,其次是广播、报纸的状况。而当前,则是电视一枝独秀、广播、报纸不相上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又被称为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是新闻界面对当时社会的批评和信任危机而提出的一种理论。在美国,公共新闻学曾被称为“美国新闻理论的第三次革命”或“第四种新闻理论”,但由于其与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客观性相矛盾,在经历了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最初几年的辉煌后,目前受到许多学界和业界方面的质疑。因此,对于公共新闻学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再思考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戴姝英 《新闻界》2008,(6):164-16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监管低俗电视节目内容的法规,其中1996年出台的美国电视分级制影响最大,争议最多,也最具美国特色。本文主要探讨了美国电视分级制的出台过程、特点、实施效果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戴安娜·克兰借助经济学的有关寡头垄断理论,针对美国战后40多年媒体文化和录制文化,提出了文化产业的寡头垄断模式。她认为,在这种模式下的文化工业一般受到少数几家大公司的支配,他们控制了大部分文化产品市场进行寡头垄断经营。在美国,三大电视网络公司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BS)从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就支配了美国的电视工业。到1998年,新闻集团旗下的福克斯电视网已经拥有了美国22家电视台,覆盖到美国42%的受众群体。而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以后,就拥有2200万  相似文献   

15.
卢峥 《声屏世界》2007,(5):33-34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创作逐渐进入成熟期。纪录片的本性受到尊重,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得到普及;纪录片的叙事技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上的繁荣却和其市场化进程不成正比。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电视纪录片的处境都非常艰难。各地电视台前几年设置的纪录片专栏逐步被取消;甚至当年曾创下36%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6.
一、媒体竞争关系的变化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媒体之间生存与竞争的关系,是前者强于后者,当时广州的媒体环境,除广播之外是三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两台(广东省和广州市电视台)的平稳格局,各媒体在社会宣传上扮演着各自角色,最多也只是报业媒体与电视媒体在报道内容上的偶然相争。  相似文献   

17.
张红军 《新闻知识》2002,(12):31-33
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整体格局中,二十世纪90年代是一种具有非凡意义的标志性存在。在此期间,中国纪录片所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比之90年代之前近70年的中国纪录片发展(中国纪录电影萌芽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一方面,纪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异军突起,掀起声势浩大的纪实浪潮:另一方面,规模空前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化运动席卷全国,形成纪录片收视高峰。然而,9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对纪实节目兴趣的降低和中国电视台市场运作的深入,中国纪录片陷入暂时的困境。在整个90年代中,中国纪录片不论从文化形态、传播效果,还是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美国电视界的“双星”一中国观众看过许多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的电影,但对二十世纪福克斯电视公司则知之甚少。现在如果随便问一个美国人:您最喜欢看哪个频道的节目,他会回答说:是福克斯。福克斯电视公司的总部设在洛杉矶。从本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美国三大广...  相似文献   

19.
孙晋 《记者摇篮》2012,(12):40-41
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电视文化形态是与它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的,所以屏幕热点也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审美标准而不断地变化着:上世纪80年代是电视文艺节目热;90年代初是电视纪实节目热;90年代中期是电视新闻节目热;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是电视娱乐节目热。时下,娱乐节目像一股骚动的旋风,冲击着中国的电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美国媒体的新闻报道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到了90年代,这一变化急剧和显著起来,可以说构成了美国新闻业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在电视和广播业,甚至引起了节目构成比例和节目形式的变化。变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国际新闻的减少。新闻报道观念的变化和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兴盛。这些变化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忧虑,他们从更广大的社会文化角度,担心当今媒体的新闻报道将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