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01年前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清政府面对这种形势展开了艰难的外交斗争,其中对俄国企图霸占东北的交涉尤显曲折。面对俄国的威逼利诱,清政府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在各国的夹缝中寻找列强之间的矛盾焦点,最终赢得了外交史上的一次胜利。1901年前后的对俄交涉是政府处理纷繁复杂的国际矛盾的成功范例,表明弱国也有外交。  相似文献   

2.
中俄伊犁交涉是19世纪晚期中俄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清政府为索回被俄国武装占领的伊犁,经过十年交涉,终于与俄签订了《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在此期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他本着维护清王朝疆土完整的原则,对交涉给予有力的支持。探讨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认识的变化,无疑将促进我们从历史角度加深对中俄关系的正确理解。主要阐述左宗棠对中俄伊犁交涉问题的认识及他所采取的行动,探寻他在中俄伊犁交涉过程中的思想轨迹,进而揭示其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东铁路是中、日、俄三国政治军事斗争的产物,对中国来说,修路的本意是联合俄国抵制日本的侵略。然而,这条铁路不但没有起到抵御日本侵略的作用,反而给俄国侵华提供了便利。在中东铁路的谈判过程中,俄国政府为了迫使清政府上钩,使尽了狡猾奸诈之手段。对清政府来说,中东铁路的修筑是"联俄"政策的重大失误。李鸿章等高层决策者没有认清俄国人的邪恶本质,导致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应该对此负有直接责任。  相似文献   

4.
1858年,英、法、俄、美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接着,便依据条约的规定先后向中国派出换约和常驻使节。这些使节来到中国,即向清政府提出觐见清帝呈递国书的要求。围绕觐见清帝问题,外国使节与清政府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交涉,多次引起统治阶级内部和中外的激烈争论。回顾这一交涉,探讨清政府力拒和“准  相似文献   

5.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俄国以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有功为由,向清政府提出一个把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的"借地筑路"计划。俄国向清政府提交路线方案后,又出尔反尔地决定将铁路线南移,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接近清政府的统治中心,便于以后对华侵略。但是,在清政府已经同意俄国要求的情况下,俄国由于取得了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便又主动放弃了新的"南线"方案。在这个交涉过程中,俄国的阴险和狡诈,清政府的腐败和愚昧,均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6.
清政府统治晚期,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变,外交政策发生了多次变化。由李鸿章等朝廷重臣主导下的晚清政府,最初采取的是"联东制西"的外交政策。但是,随着日本的崛起,侵华野心很快暴露出来,李鸿章便放弃了"联日"的想法,改为"联俄制日"的策略。清政府允许俄国"借地"修筑中东铁路,俄国侵略势力趁机渗透中国东北。由于俄国为首的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高层人士终于从"联俄"梦中清醒过来。直至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清政府的决策层认为美国才是值得信赖的国家,于是采取了对后来产生极大影响的"联美英制俄日"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7.
俄国在中国"借地筑路"的计划实现后,仍不满足,希望在远东地区获得一个不冻港,以便随时寻找机会侵华,实现其"远东政策"。当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俄国立即采取行动,采用武装占领、外交讹诈、金钱贿赂的方式,攫取了旅顺和大连。俄国的行动引发了列强瓜分清政府的危机,清政府的"联俄"外交完全失败。  相似文献   

8.
上海是日本幕末官方主动开展与中国交涉的首选地。在1862年到1868年间,日本德川幕府多次派员到上海或通过英国人转送信函给上海道台等方式,试图与中国建立通商贸易及派驻领事等外交关系。在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修订《修好条规》的过程中,上海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895年,清政府为推动“联俄制日”外交,在为筹措对日赔款的政治借款问题上主动倾向俄国,引起其他列强的不满。俄国也企图通过借款扩大在华利益,在中俄借款谈判中多次提出额外利益索求。清政府未能有效保护本国主权利益.最终向俄国妥协。列强在华利益的竞争更加趋于恶性化,导致清政府进一步陷入外交危机。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70年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了吞并琉球的计划,正在为伊犁问题与俄国交涉的清政府,由于自身实力偏弱等因素,欲保全自己的宗主国地位,故推出了延宕外交,以期等待时机予以解决。但由于此后清政府周边问题不断,无暇顾及琉球问题,日本最终吞并琉球,这一事件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向外扩张的野心,同时让晚清政府对日本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也是中国宗主权开始丧失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俄罗斯加大查禁“灰色清关”的力度,使中国商人遭受较大损失,同时这也反映了中俄民间贸易存在的诸多问题,亟待中国政府与俄罗斯政府协商以及中国企业市场开拓观念与策略的相应转变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2.
俄远东的人口问题由来已久。1582年俄国人开始移入西伯利亚地区;19世纪60年代俄政府开始向远东大量迁徙人口;苏联时期的远东人口逐年增加;苏联解体后远东人口持续减少,至今已形成人口危机。这种危机主要由人口的自然减员和移民运动引起,并有历史、自然条件、社会政治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远东人口危机的后果相当严重,俄政府和学者为此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的措施。其中对外国移民特别是对中国移民的问题,俄方尚有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叫停"部分高校分校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俄罗斯政府将教育定义为"商品",使教育产业市场化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但俄罗斯政府决策层却认为国立和私立大学的一些分校的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会影响俄罗斯未来社会的发展.俄罗斯教育产业市场的相关经济数据表明,转型后的俄罗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俄罗斯教育产业的快速市场化就孕育发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集合体中,"叫停"部分高校分校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是一个能源大国。但它目前的能源情况是:产量严重滑坡,市场非常混乱,俄罗斯成了世界能源利用率最低的国家之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俄罗斯向私有制转型后,由于法制上的纰漏,政府官员播身一变,成了各类能源寡头。他们大肆抢摊国家能源制高点,导致能源严重流失;此外,俄罗斯虽然巳向市场经济转型,但由于能源寡头排斥和打击外商投资,因此,实际上俄罗新的能源业并没有对外开放,俄政府无法有效地利用外资开发能源。俄罗斯能源的前景取决于新政府怎样解决寡头对能源的垄断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俄国十月革命后,苏先后发表三次对华宣言,前两次宣布放弃帝俄一切在华特权.北京政府利用国内情势与苏俄困境的有利时机收复中国权益,成效明显。随着国际形势好转,苏联出尔反尔的第三次宣言态度明显强硬,北京政府受困于国内政争和社会舆论,外交应对整体显得亦步亦趋。  相似文献   

16.
苏共亡党和苏联的解体至今已过了整整20年,但它留给世人特别是各国共产党的教训仍然是深刻的。今天深入思考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的原因和历史教训亦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和巩固执政地位尤为重要。导致苏共亡党和苏联剧变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重要原因是苏共的领导层中的腐败程度。并且,“体制问题”这个“深层根源”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重视。我们应当深刻领会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避免苏共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17.
共产国际、俄共(布)的对华政策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推进中国革命与东方革命,以便打击帝国主义后方,摧毁其殖民体系,从而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要同当时中国的合法政府——北京政府,甚至地方军阀保持外交和经济关系,从而保留沙俄在中国遗留的部分特权。共产国际与俄共(布)最初选择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吴佩孚为合作对象,后又极力促使吴佩孚与孙中山组成亲俄政府,还曾瞩目于南方的实力派陈炯明。几经波折之后,才把关注的重心转向实力和地位不断上升的孙中山。  相似文献   

18.
17-18世纪世界整体发展给俄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压力,近代俄国政府始终坚持“欧化”改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到18世纪末,终于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俄国的经验为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竞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教育面临新一轮重大改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俄罗斯的教育从彼得大帝年代起到前苏联,乃至解体后一段时期都是令俄罗斯人自豪的。进入21世纪后,为从根本上减少对教育机构运行状况所应负有的责任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俄罗斯联邦政府积极推进教育的商品化、市场化、私有化和服务化,俄罗斯教育面临新一轮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俄罗斯高考的改革走向完全相反,俄罗斯长期以来一直进行高校自主招生,在试点的基础上将于2009年推行国家统一考试.俄罗斯试行的统一考试,其数学试题与我国雷同,但评价细则与我国有明显的差异.我国高考数学评价细则的制订应注意以下3点:(1)评价应着力体现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整体能力;(2)评价应更多关注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3)评价应充分反映数学学习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