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实验操作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保持长期记忆。本文以电阻测量实验为例,分析电学操作实验对理解电学相关物理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正确、明晰的物理概念在电学教学中尤为重要。因为电学知识不如力学那样直观,对电学中的概念及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更多要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经常有学生反映:在课堂上听得很明白,可是在课后做习题时觉得困难,特别是对选择、判断类型的题目更是难以确定正确答案。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  相似文献   

3.
远距离输电是交变电流、变压器、电功率、电阻定律、欧姆定律等电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电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典型例子.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本上只是从理论上讲了如何减少电能损失,但为了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降低对知识理解的难度,仅靠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远远是不够的,不仅很难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理解和应用了.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为此本人自制了一个实验装置进行模拟实验(如图1、2所示).  相似文献   

4.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的基础和重点,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聚焦”,也是电功和电能学习的必备知识。因此,学好欧姆定律是学习电学知识的关键。学生在理解与应用这一定律时,常出现一些错误。下面从六个方面举例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中的概念和规律,学生能够直接感知的不是很多,有相当一部分比较抽象,初学电学知识的学生不易理解把握.如: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电功率、电热六个重要电学物理量,是由概念、字母、单位、公式等描述的,然而,电学物理量概念的概括性强,描述的语言抽象,学生感觉难学,感到难记,容易混淆,特别是电学规律把多处相关的物理量联系后,学生不容易把握,如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式,I=U/R,R=U/I;再如电功率公式P=IU,P=U2/R,P=I2R单从数学的角度来看,P=U2/R反映出电功率P与电阻R与反比,而P=I2R则表明电功率P与电阻R成正比,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6.
欧姆定律既是初中物理“电流定律”一章的重点知识,也是整个电学的重点。传统的初中物理课本在讲授欧姆定律之前,先讲授电流强度、电压的初步概念、单位,初步学会怎样使用安培表和伏特表.接着将电阻概念、单位、电阻定律、变阻器等基础知识集中讲授.在学生理解电流强度、电压、电阻三个物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这三个  相似文献   

7.
王阳迪 《物理教师》2000,21(4):8-29
1重点与难点的形成 “变阻器”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它是对前一节中“电阻的概念”和“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理解的深化;是电学实验的重要器件之一;是正确研究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基本物理量之间关系的不可缺少的电学原件;也是很多电学实验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由实验得出的物理规律的准确性的重要保证. 教学过程中发现“滑动变阻器应如何接人电路”这一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很容易理解,但对“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后到底如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最大电阻时,滑片应处在什么位置”这些问题学生很难理解,也就成了教…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景 电学实验是近几年来高考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从“伏安法”测电阻的基本原理着手,对电学实验的电路进行讨论分析,由此延伸到其它电学实验中.但是,由于学生对测电阻各种方法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不明白,且对“电表”的理解不到位,还容易受“伏安法”测电阻思维定势的影响,总认为:“电压表只...  相似文献   

9.
“电阻的测量“是电学中的一种基本测量,对于加深理解欧姆定律和电阻概念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电学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是中考和竞赛考试必考内容.电路计算是电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整个电学知识的综合.首先要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电功和电功率等概念,理解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熟练掌握它们的适用条件、范围,才能灵活地解决电学综合试题.  相似文献   

11.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知识的基础和重点,从初中电学教材的前后联系来看,本章处于中心地位,对初中学生来说,学好欧姆定律是学习电学知识和技能的关键。而“欧姆定律”一节又是本章的核心,教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启发、指导学生学好它,值得研究和探讨。 一、教学中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欧姆定律I=u/R的物理意义大部分理解正确,而为什么总有一部分学生对R=U/I的物理意义理解错误呢?例如:“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U时,通过它的电流为I,其导体的电阻为R,当电压增为原来的两倍时,该导体的电阻为(?)。”初学时,填2R的学生不是少数,需经多次强调后方才有所认识;再如对欧姆定律的变形式U—IR,许多学生会有电压与电流成正比,电压与电阻成正比等错误说法,总之, 对欧姆定律的总体概念模湖不清,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7,(26):115-116
初中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觉得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电学知识,更是非常抽象,并且涉及的内容和概念非常多,很多公式和规律,学生容易混淆,电路图的连接和分析非常繁琐和枯燥,因此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导致电学知识的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而电学知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学好电学知识的相关内容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如何学好初中物理电学知识进行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欧姆定律是关于电路的一条重要定律.它阐述了电流、电压、电阻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解决各种电路及相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深入理解欧姆定律对学好电学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电学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是中考和竞赛考试必考内容.电路计算是电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整个电学知识的综合.首先要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理解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熟练掌握它的适用条件、范围和公式的应用,才能灵活地解决电学综合试题。  相似文献   

15.
电功、电功率两个概念既是电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同学学习起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如果在学习中将力做功、功率对比来思考,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出发,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达到牢固掌握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电阻是电学中三大基本概念(电阻、电流、电压)之一,是电学的核心知识.学习和理解电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是掌握电阻的关键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在相同的电压作用下,通过不同导体的电流大小不同,表示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电阻就是为了描述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而引入的物理量.  相似文献   

17.
初中物理关于电功率问题,学生感到十分棘手.因为它用到电学的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以及计算电功率的多个公式,是对电学知识的一个综合理解和运用.一般题目只需要学生对上述各知识点理解清楚、应用熟练,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就能解决.还有一些题目,具有特殊性,若用常规思维求解,感到很繁琐或很困难.对此类题,只有抓住其特点,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才能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下面以输电线(或者串联电阻)上消耗的功率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8.
周美娣 《考试周刊》2012,(10):118-119
电学部分是初中物理的重点,抽象的电学知识对初中生来说更是个难点。其中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是学好电学的基础,学生能否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否熟练掌握和应用。利用比喻来说明一些错综复杂、抽象难懂的道理,将深奥晦涩的电学形象化、具体化,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融洽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轻松多了。这样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学生由喜欢这个老师发展到喜欢物理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19.
<正>初中物理电学部分对很多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初中学生思维方式以具象思维为主,而电流本身是我们肉眼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电流、电路,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筋。特别是电阻的串并联连接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学生只有理解了串并联的特点,才有可能接受后续的电学知识,若教师在讲解环节稍有疏忽,很可能造成学生后续电学内容学习困难。我在物理课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初中学生思维特点,摸索了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电阻和欧姆定律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其中欧姆定律又是电学部分的核心章节。沪科版在第三册上是这样安排的:先在16.6中学电阻,再在17.1中学欧姆定律。这样编排的优点是:能分散电阻概念和欧姆定律两个教学难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了解物理学中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二是忽视了电阻这一物理量是通过电压和电流的比值来反映的。而学生对用这种抽象的数学比值来表示物理量的方法是极不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我们通过对几届学生的教学心理调查(在学生学了电阻概念和欧姆定律以后进行),其结果是令人吃惊的,有17%的人根本不能接受和理解;一知半解的有58%;能够真正接受理解的只有25%。究其原因.一是教科书中没有把这个重要知识点作为重点突出来;二是在学生原认知结构中根本没有建立起这种表象,即使有点表象.还是通过死记硬背和囫囵吞枣获得的:三是教师没能根据学生的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导致教学的部分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