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继柳宗元和韩愈的资料汇编相继问世之后,中华书局近期又将推出苏轼、欧阳修两种。这样,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的韩、柳、欧、苏的资料汇编即将出齐,在学术著作出版艰难的今天,这实在是令人欣慰的喜讯。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盟主,学术上有非凡的建树。在经学、史学、金石学等领域,他为后世留下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在文学方面造就尤为卓越。他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他的词作曾给后世许多词家带来深刻的影响。苏轼做为欧阳修的学生 ,其词风更是承继了欧词某些风格。欧阳修“疏隽”一类词给苏轼词风的形成带来的影响 :一是遣玩游赏的意义 ;另一是疏放旷达的情怀。  相似文献   

3.
北宋的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的巨大成就,使他获得了极高的声誉,成为继韩愈和欧阳修之后一代文坛诗社的领袖,百世文人骚客的楷模。不谈古文和古文运动则已,一谈必称“韩、柳、欧、苏”,这四大家的文章各具特色,后来人概括总结成一句话:“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元代人郝经说得最具体,他明确地指出,“唐之文则称韩柳,宋之文则称欧苏。”可见苏轼的文章不但能媲于韩柳欧,而且深远地影响于后世。陆游说得好:“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学及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当中,一位是倡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领袖,一位则是代表着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文坛大家。二人推崇古文,提倡仁政治国,关系紧密,私交颇深。而苏轼的一篇科考之作《刑赏忠厚之至论》则是他们彼此相知的“契合点,”体现欧阳修与苏轼在仁政思想和文学风格(散文方面)等方面存在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在北宋被尊称为"今之韩愈"。由天圣起步,庆历奠基,至嘉祐辉煌,欧门趋于兴盛,古文空前繁荣,北宋的宗欧是其时文人的共识。早在徽宗时,米芾对苏轼就有"文比欧公"的赞誉。南渡以后,苏轼更成为年轻士人尊奉的耀眼明星,文坛由宗欧转向宗欧与宗苏并重。这种变化还可以从《皇宋文鉴》、《崇古文诀》、《文章轨范》等精心选文中看出。"惟宋文章,曰欧与苏",这是南宋士人的共识,表明了北宋两大文学巨匠已成为两宋士人从文学到心灵都无限向往与极力追踪的楷模,显示出南宋人对包含文学、史学、经学等研究成就在内的博大精深的欧学与苏学的倾慕。宗欧与宗苏是对欧、苏所倡导的平易自然文风的确认,也是对欧、苏推崇创作自由、倡导不同风格发展的确认。这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古文创作的繁荣,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言大师们认为,“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是智慧的结晶”。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有一天,欧阳修和几个同事出游。一个同事骑的马受惊纵奔,在路上踩死了百姓的一只狗。欧阳修叫下人赔了钱,又叫那个同事将此  相似文献   

7.
论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与宋诗的奠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北宋欧阳修对韩愈诗歌的接受历程,梳理韩诗与欧诗的艺术关系,揭示出欧诗承韩有学韩、似韩与变韩三个时期,其关键在于对“以文为诗”的标举与承传创变。欧阳修的尊韩、学韩确立了韩愈诗歌在北宋的诗学典范地位,他在模仿研习韩诗基础上的“变韩”为自家诗的独创新意奠定了基础,学韩而不觉其为韩的创新精神是他接受韩诗、领导诗歌革新的真精神所在。比较韩、欧诗歌的不同可见,欧诗“变韩”之处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的日常生活化与文人化、议论说理的凝练精警与理性色彩、谋篇布局的疏荡章法与铺叙笔法等方面。此外,欧阳修还以平易细密扬弃了韩诗的过分奇险拗峭。欧诗承韩这一接受现象对创立有宋一代新诗风具有深远的诗学意义。欧阳修承上启下,是杜、韩与苏、黄之间的重要艺术中介,其接受韩诗之意义就在于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奠基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肇源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盟主,他善于团结和奖引人才。三苏即出自他的门下,而苏轼得其教诲尤多,对欧阳修的思想和精神作了继承和弘扬,并继欧阳修之后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又一领袖。苏轼对这位恩师始终怀有深挚的感戴之情。他们不同寻常的师生情缘,足令后人动容。  相似文献   

10.
平淡美是宋代诗人对诗歌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宋人对诗歌平淡美的追求,始于梅尧臣、欧阳修倡导之并将其凝结为文学思想,而成熟于苏轼、黄庭坚之诗论与实践.梅、欧初步明确了平淡美这一美学发展方向,而苏、黄从审美情感和艺术表现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平淡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在欧阳修与王安石嘉祐元年第一次会面后的互赠诗歌中,欧氏期待王安石能够继承"诗文革新"精神,引领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发展,而王氏的"奉酬"诗却委婉地传达了自己的志向是承传孔、孟道义之学,而不是韩愈等人的文学革新。这种情形的出现,既有欧阳修与王安石对待文学创作的不同态度的原因,也有欧、王对韩愈的认同差异的原因。欧阳修在明了王安石的心意之后,迅速转向了新的接班人的寻找。嘉祐二年科考,苏轼的登台,与此次欧、王诗歌互赠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主管风骚胜要津——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影响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禹偁是北宋初年反对浮华风、倡言革新复古并有创作实绩的第一人。本从诗歌和散两个领域对其创作及影响做一简单论述。诗歌创作,王禹偁是宋初“白体”诗的代表作家,对北宋诗坛摆脱颓糜之风,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起到了“开山”作用;散创作,其“传道而明心”的学主张及清新典雅、平实自然的散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欧阳修、苏轼等人。  相似文献   

13.
西昆体体现了中国诗歌从“唐音”到“宋调”的转变。北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大诗人都和西昆体关系密切。欧阳修早年是西昆诗人,他和钱惟演、晏殊交往较多,今集中尚存有不少“昆体”诗;王安石虽反对西昆体,早年亦学西昆,晚年“半山体”小诗更与西昆体渊源颇深;苏轼不但写西昆体,还对杨亿表示仰慕,更把钱惟演的轶事作为典故用进诗中;黄庭坚早年已学李商隐,其诗虽与西昆体不同,但在用典使事等方面化用了“昆体工夫”。  相似文献   

14.
“以诗为词”可以说是因苏轼词的风格和作法而得名的,但它并非始于苏轼。从北宋初到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经历了它的酝酿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这个发展轨迹当中,有潘阆、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等一批各具特点的词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或创作理论,从题材、语言、风格、手法等方面逐步发展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为苏轼对其的成熟作了先期准备。  相似文献   

15.
<正>公元1057年,出身书香世家的苏轼,从他的家乡眉州出发,跟着父亲苏洵进京赶考,一举成名天下知。苏轼这个名字,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千年。【走近苏轼】苏轼是个全才——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在散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上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相似文献   

16.
<正>苏轼当年参加礼部主办的省试时,主考官是北宋的文坛泰斗欧阳修。欧阳修阅过苏轼的答卷,对苏轼的才华赞叹不已,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欣喜地说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苏轼不仅知识面开阔,而且能灵活运用知识,经常在文章中引经据典,阐发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逆境是财富之源 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并获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常为之播扬延誉。数年后,苏轼又于制科考试优入三等,文名一时冠绝天下。入仕之初,苏轼任凤翔府签判,协助知府陈希亮掌理日常事务。到任后不久,一些仰慕苏轼的小吏便称他为“苏贤良”。平日受人恭维惯了,苏轼不免也有些飘飘然,坦然受之。见此情景,陈希亮忧心忡忡。一...  相似文献   

18.
北宋嘉佑二年三月,京城科场揭晓,来自四川省眉山县的苏门两少年——苏轼(二十一岁)、苏辙(十九岁)同科进士及第。同时,他们的父亲苏洵也向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欧阳修,献上了自己的文章二十篇。欧阳修读后惊叹不已,“目为孙卿子”,认为苏洵的文章大有荀子文风。其他文入学士亦无不争相传阅。于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薄苏君墓志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七古是苏诗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体,最能体现苏轼的诗歌风格。从南行时期到凤翔时期,时间相隔仅一年多,苏轼的七古就出现了巨大的飞跃。苏轼适逢北宋诗文革新,七古创作远承韩愈,近师欧、梅;初仕凤翔的年轻意气,也使其七古创作雄放多变。  相似文献   

20.
苏轼20岁时,与弟弟苏辙离开四川到北宋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写厂一篇文章,题目叫《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阅卷后,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当时考官阅卷和今天高考阅卷一样,考官不知道考生的名字,以免偏心或走后门。欧阳修觉得写这篇文章的考生应该是第一名。但是,他多了一个“避嫌”的心眼。欧阳修虽不知考生的名字,但他怀疑这名考生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如将曾巩评为第一名.日后难免有人说闲话。因此,欧阳修将写《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考生立为第二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