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建昌 《商洛学院学报》2006,20(4):93-95,104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心理不健全是造成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主意识增强,求职能力较差;强调自我发展,忽视国家需要;向往发达地区,追求现实利益;择业热点分散,功利因素突出等。要教育学生更新职业价值观念,坚持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理想,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相似文献   

2.
提高大学生择业素质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业素质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基础。一个人的择业素质如何,将决定他求职择业的自由度和取得职业岗位的层次,大学生要想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状态,获取理想的就业单位,就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择业素质。一、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紧跟时代步伐1.确立科学、求实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大学生选择职业类型与区域的原动因素,求职择业的一切都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大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基于其政治成熟度与社会价值观处于待完善、待发展的状态,因此,其职业理想貌似形成,实则有许多尚须修正的地方。欠发展的、不平衡的就业理想,将导致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久…  相似文献   

3.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最大的就业群体,研究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影响因素并形成机制,有利于在职业准备期帮助大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并在职场中取得长远发展。文章结合后疫情时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从大学生就业心态、择业观念、求职技能、经验实力四个维度,针对河北大学工商学院2021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想法,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变化趋势,提出就业帮扶举措,助力大学生有效就业。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本文阐述了大学生求职择业时通常存在的自卑感心理、焦虑心理、怕苦心理、嫉妒心理、盲目攀高心理、消极依赖心理等心理问题,提出了理性处理心理冲突、消除过度紧张、有效防止羞怯、努力超越自卑、正确对待挫折等有效排除消极心理的方法,以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积极的求职心理,指导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5.
从文秘专业大学生择业驱动因素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中,显现出其在择业、求职的价值取向不甚正确,反映了目前对大学生择业现、就业观教育还存在的职业意识缺位的问题.因此,亟需构建以职业意识教育为核心的就业观、择业现教育体系,以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从而在择业、就业上形成其应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首先在分析大学生择业的地域取向、职业定位和择业标准的基础上,得出当代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四个特点:注重自我发展、追求实惠、自主创业意识增强、就业期望值较高。然后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的六个因素,提出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择业取向。  相似文献   

7.
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状况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对565名大学生开展实证研究,考察主动性人格、择业自我效能感、求职清晰度和择业焦虑的关系。结果发现:一是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能负向预测大学生择业焦虑;二是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择业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三是大学生择业自我效能感、求职清晰度在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择业焦虑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求职清晰度在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择业焦虑之间的独立中介作用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冯高林 《考试周刊》2009,(10):178-179
在金融危机冲击、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行为、标准、心理将会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从大学生择业求职心理出发,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分年级、分阶段,循序渐进。大一阶段集中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如新生入学教育、专业素养教育和就业形势教育;大二、大三阶段侧重于未来职业认知和职业目标的确立、职业经验和求职技能的培养等;大四阶段以择业就业观、求职技能和心理素质为主要内容进行择业就业能力提升教育。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6,(2):178-181
职业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定向、职业决策、求职行为及就业满意度等求职择业的全过程。面对当前较为复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毕业后到底何去何从,与国家政策、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其自身对职业的内在需求,即职业价值观倾向。文章系统阐述了简单易行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澄清方法,并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养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面对择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提供了挑战和竞争的基础条件。但在他们即将离开大学跨入社会之时,发现在诸多方面不适应,从而引发心理压力。本文依据调查结果,对比分析了男女两个大学生群体的择业心态,研究了他们在求职前的就业心态、选择职业标准,择业单位性质等七个方面呈现出的心理倾向和表现差异。笔者认为,应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层面探讨改善男女毕业生择业不良心态,排解心理障碍,使其以最佳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个性影响着人的行为,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行为。本文分析了需要、兴趣、职业观、能力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认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前应该了解自己所属的个性类型,培养适当的职业观价值观,加强能力的培养和兴趣的培养,并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便能够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先机,最终实现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余钱红 《考试周刊》2010,(34):211-212
职业刻板印象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文章作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就业观念方面进行了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对职业的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择业观受利益取向制约,择业选择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对薪水的期望值偏高。大学生毕业生应该正确评价自己,科学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高校应该加强择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及早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指导,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4.
同质型人力资本条件下的择业心理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求职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库柳特金个人决策风格原理对当代大学生择业心理进行归类描述,从学校、社会、家庭和自身等四个维度分析其成因,并针对大学生择业心理提出建议,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从容应对择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求职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心理调适的作用,立足于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不良心理,使自己保持正确的择业心态,以利于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一、大学毕业生常见的不良择业心理矛盾心理: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面  相似文献   

16.
求职择业是青年学生继高考之后又一次重大的选择,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由之路,一个毕业生对职业的选择,实际是对自己人生之路的选择,选择本身也是主,客观相碰撞的过程,毕业生求职择业能否顺利实现,主要取决于社会的需要及自身的素质,取决于自身择业观是否正确,求职是否科学规范,本文仅就求职择业前的准备进行论述,以供大学毕业生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职医药类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的高职医药类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我们于2004年12月对辽宁中医学院职业技术学院1362名毕业生的择业意向以及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多数毕业生树立了正确的求职择业观念。  相似文献   

18.
大学毕业生准确择业和实现有序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大学生求职的难点。在学校开展和推动大学生职业指导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良性就业、实现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措施。通过解析职业指导的涵义,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结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指导的实施实践,对全员化、全程化及全方位指导的多元化职业指导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革,许多高校毕业生往往由于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设计,在择业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最终造成就业的困难。因此,高等院校应尽快开展针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指导,使学生一进大学校门就开始接受全程式就业指导,从而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提高求职技巧,提升职业品质,为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求职择业是人生必经的一道门槛,是大学生实现自我,走向社会的开始。渴望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是每一个学子在走出象牙塔前的愿望。但求职择业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历很多挫折,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客观地认识这些问题,这些压力和挫折往往容易造成人格扭曲、变态,对择业造成不良影响。一、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毕业生在求职中由于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和自卑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道德意识上守信和失信同在,使得许多大学生往往感到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