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战国策》在写人艺术上构思巧妙、写法多样、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颇有赏读和写作的借鉴意义。结合教材中的作品,探析《战国策》借助完整跌宕的情节、多样精微的描写、典型环境下的个性化语言和对比衬托等方面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使用了许多歌谣和谚语,这些谣谚在《史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增强作品的语言美感,有利于酝酿悲境的氛围,有利于增强美刺功能,对论赞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研究《史记》中谣谚的艺术功能,对于全面理解、解读《史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中论辩语言华丽恣肆、极具文采、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策士们通过论辩充分展示了沟通艺术。秘书人员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工作中承上启下,联系内外,沟通左右,辅助领导,因此,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有沟通的地方就需要艺术,而在《战国策》的生动历史故事中及策士的精彩论辩中展现的高超沟通能力中寻找沟通艺术,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沟通逻辑、沟通语言、沟通心理可以更好地开展秘书工作。  相似文献   

4.
细节描写是《左传》诸多艺术成就中的一个方面,它在《左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左传》中的细节描写作用多种多样。有的举重若轻,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揭示事情成败的根本原因;有的展现人物性格;有的刻画人物容貌、表现人物心理;有的展示人物所处环境、事件发生背景;有的还附加了自己的情感,表达对人物的评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四个方面将《史记》与《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进行比较,认为《史记》继承和发展了《战国策》的人物描写艺术。  相似文献   

6.
《冯谖客孟尝君》是《战国策》中的一个重要篇目。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足智多谋,不卑不亢的谋士冯谖的形象,表现出其非凡的政治才能与性格特征。分析这一篇文章的内容,可以使我们对《战国策》中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有一具体、明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传统课,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学作品,出自《战国策》。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例如《曹刿论战》等来说,这一篇在字上有些难度,《战国策》又是以记言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上应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我个人认为,教学时也不必把字的难度想像得太大,毕竟初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相似文献   

8.
《邹忌讽齐王纳谏》载于《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战国策》是一部介乎子、史之间的书。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等,同时也记载了一些历史事实。其中历史记载部分有些是民间传说,并不完全是信史。在不少纵横家的游说之辞中还保存了一大批寓言,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之类,属于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谈《史记》的写人艺术杨建红《史记》以记叙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体现历史事件,这为本来就绚丽多彩的中国历史人物画廊增添了一大批栩用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其成就是惊人的。《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富泡满、生动形象,这是由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方法去表现人...  相似文献   

10.
《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时期的两部历史著作,记录了两个时代的不同人物和事件,表现了两个时代的不同风貌。本文从两部著作中选择女性形象这个角度作切入点,分析这两部著作人物塑造方法之不同。左传纪女性人物事迹分散于各个篇章比较零散,战国策则开始有集中写一位女性人物的篇章。左传纪人笼统朦胧不具体形象,而战国策开始有生动的外貌描写。此外战国策还善于运用比较烘托等侧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人物,体现了我国史传文学在人物塑造技巧上的日益成熟,从而成为后世小说之滥觞。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的外交,由于环境背景的不同,在战略策略的运用上,比春秋时期的外交壮观得多。无论规模,还是声势,均远远超过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外交与军事策略交替使用,并行不二;而在战国时期则变为以军事为主,外交为辅,与春秋时期大相径庭。此时,人们对于"周礼""仁义""道德"等态度日趋让位于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春秋时期的"仁义道德"外交已经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战国时期的"功利"外交,它的外交辞令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纵横家们博古通今,熟稔各诸侯国的政治事务,准确把握瞬息万变的政治形势,善于抓住诸侯国君的心理,并据此而发挥其雄辩之才,口若悬河,极富煽动性和蛊惑性。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虽然总体上延续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做法,但已经有了改变,开始向功利性转变,重饰词、贵激扬、尚铺张。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控制人口和增加赋税的需要,促使户籍制度应运而生。春秋时期的书社组织是一个具有一定人口和方域土地的地缘编组单位,又是国家政权的基层组织单位,最早的户籍制度就是由书社组织的人口统计功能转化而来。战国时期户籍制度迅速发展,楚简中有反映战国时期楚国通过登记人口来统计民数,区分身份来划分不同等级的权利和承担不同赋役的相关材料。通过对户籍的管理来实现社会控制,证明战国时期楚国已经具有了明确的户籍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3.
春秋和战国是同处于东周社社的两个大变革时期,其军事体制的诸多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本文试从军事领导体制、兵种的变化以及妇女的广泛参战等三个方面对春秋和战国的军制做个比较,以此展现其军制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先后有两个齐桓公,不能把他们混为一人,两人在齐国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有卓越的贡献。齐桓公姜小白在春秋时期强盛了齐国,首霸中原,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田午在战国时期创办了稷下学宫,为齐国招纳了大量人才,为齐威王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并把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15.
为动类双宾句是"为之名"结构最常见句式,至迟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到战国时期,逐渐向为动状中结构转变。给予类"为之名"句式是典型的双宾语句,春秋中后期用泛义动词"为"表示给予。由于动词"为"的给予义很模糊,到战国时期,出现的"为之赐"则以"赐"作为"给予"标记。此外,三种新类型的"为之名"准双宾结构也在战国时期出现。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流动主要体现为楚王族集团的变动和士阶层的流动,其中既有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兴起,也有楚人才的外流和异族人的流入。相对而言,战国时期楚国社会的流动性比春秋时期要强,但没有形成合理的流动机制,封君制成为社会流动的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苟子所处的春秋战国的社会实际出发,从“性恶论”和工商业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方面,阐述了荀予的重农抑商思想。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文化具有以人为本、浓厚的地域色彩、强烈的政治意识、执着的精神追求、空前的学术自由气氛等五大时代特色 ,对我国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晏子是优秀的政治家,但其内心深处却潜藏着巨大的痛苦,根源在于他把自己看做“士”,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但君权至上的宗法等级社会却使他只能处于维护君权的从属地位,没有给他提供实现愿望的条件。这种痛苦是文化人格悲剧二重性的体现,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渗透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悲壮昂扬、愤激苍凉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秦的发展过程总共经历了三次文化转型。第一次是西周到春秋早期,史官文化取代巫术文化;第二次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晚期,法文化取代史官文化;第三次是秦统一前夕到秦帝国时期,帝制国家文化取代法文化。秦的三次文化转型体现了其思想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也体现了其文化内容的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