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开创了二战后英国戏剧创作的新领域。奥斯本笔下的吉米·波特成为"愤怒的青年"的典型代表,吉米式的"愤怒"反映了战后一代年青人的共同心声。该文从主人公的个性特质和成长环境两个微观层面来探索吉米"愤怒"的根源,揭示其愤怒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愤怒的青年"的文学创作是对19世纪英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来自英国社会底层的人们对其生存意义的严肃思考,是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尖锐矛盾的揭露。"愤怒的青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3.
一部世界近现代史,实际上也可以简化为各国"愤怒青年"为实现政治理想、谋取现实利益而与现存的国内、国际秩序进行磨合抗争的互动史。青年人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带有无可扼制的躁动,不安定和不确定成分,表现为一种集合性的"群体斗志"。在这里,"愤怒"就像氧气,而"青年"正好是可燃物,遇到好的火种,瞬间便可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4.
愤老     
《初中生》2011,(31):18
指愤怒老人,相对于"愤青"(即愤怒青年)而言,一个新鲜词汇。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流行且批量生产着的是"愤青",老人们则普遍遵循着"罗素箴言"——老人应该是入海处的河流,恬淡、飘逸,磨灭尖锐,自然也不必对周遭的邪恶和人的困境太在意。对于大多数沉默的人来  相似文献   

5.
约翰·奥斯本《愤怒的回顾》开创了二战后英国戏剧创作的新领域。奥斯本笔下的吉米·波特成为“愤怒的青年”的典型代表,吉米式的“愤怒”反映了战后一代年青人的共同心声。该文从主人公的个性特质和成长环境两个微观层面来探索吉米“愤怒”的根源,揭示其愤怒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苏文蔚 《英语广场》2020,(36):14-16
20世纪50年代,在战后的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即"愤怒的青年"文学流派,约翰·奥斯本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作家。在戏剧作品《愤怒的回顾》中,他塑造了吉米·波特这一形象,让小人物第一次站在舞台中央直抒胸臆,是戏剧角色选取的一个重要突破。吉米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生活在英国社会青黄不接的时期,是战后英国社会年轻人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吴琛 《语文知识》2004,(9):22-22
现今的网络、报刊上,“愤青”一词屡屡出现。从字面上看,“愤青”是“愤怒青年”的简称,但其实际意义却绝非“愤怒”和“青年”的简单相加。  相似文献   

8.
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的愤怒。大陆保钓人士冯锦华说:“如果一个国家的青年不会愤怒,国家就没希望了。”是的,在面对不公不义的时候,我们需要用愤怒来表达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9.
英国小说家约翰·韦恩被认为是"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往往被标上"愤青"的标签。《救生员》是其短篇小说代表作。该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的物化比喻、对比手法的使用以及未加明示的结尾,向读者展示了彷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青年一代,反映了青年一代彷徨无助的心路历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青年问题的关怀和忧虑,与"愤青"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结合前人在英汉"愤怒"情感隐喻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系统探讨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的三种原型表达形式,即"愤怒是火"、"愤怒是容器中的热液体"、"愤怒是气"的基础上,发现"愤怒"情感隐喻存在着情感经验的物质化映射系统。同时,也为更好地进行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翻译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愤怒的青年"的文学创作是对19世纪英国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继承和发展,是来自英国社会底层的人们对其生存意义的严肃思考,是对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尖锐矛盾的揭露。"愤怒的青年"的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2.
“愤怒的青年”们的小说继承了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它的发展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其创作背景,对“愤怒的青年”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小说的创作风格。一,主人公们多为出生卑微的社会底层人物;二,主题都是反映战后英国的现实生活和道德问题。三,手法直叙平铺;语言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13.
Lucky Jim is set around 1950s.The novel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Angry Young Men"movement which has encouraged many authors to produce angry novels that criticize the outdated social and political values and condemn the distinctive class differentiation.This essay analyzes the luck and anger of Jim Dix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Political Unconscious".And the deeper reasons that are dug out behind luck and anger reflect readers’symbolic meditation towards a whole generation of people.  相似文献   

14.
《幸运的吉姆》是英国小说家金斯利.艾米斯的代表作。从20世纪50年代发表伊始,被不同出版社不间断地重印多次。这部小说受欢迎程度如此之高,主要因为其故事情节讨人喜欢;刻画的人物形象平庸而可爱,反映了当时“愤怒的青年”派作家的真实心理;小说语言通俗易懂,直截了当;在写作技巧方面,作者运用反现实主义和实验主义,不着眼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而着眼于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铺垫。  相似文献   

15.
"愤怒的青年"的代表作家金斯利.艾米斯的代表作《幸运的吉姆》向高雅文化、精英文化发起了挑战。主人公吉姆对高雅文化的反叛,尤其是他在"可爱的英格兰"演讲会上对文化精英的嘲讽令读者忍俊不禁,拍案叫绝。而当我们深入研究吉姆对高雅文化的反叛时,可以发现,吉姆的反叛是温和的,而非直接的、彻底的。  相似文献   

16.
经典叙事是最为大众所接受的叙事结构,其内部结构都是经过了普通大众去伪存真的检验,才最终起来确立的,本文就目标与反目标、转折点、角色冲突等几个要素阐述电影《十二怒汉》的成功秘密.  相似文献   

17.
英语专业《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课文《十二怒汉》取自同名电影剧本。该剧本藉以十二个陪审员讨论一个谋杀案的故事,反映美国陪审员制度和司法公正这一主题。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理论,对八号陪审员的话语情态进行分析,发现他的话语承载了凸显陪审员应有的责任、增加证据合理疑点的可信度和巧妙引发辩论的人际意义,有效地反映了作者意欲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The Beat Generation(BG) and the Angry Man(AYM) both emerge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Thus,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has existed for a long time.Large quantities of people called the BG the American Angry Young Man.Undoubtedly,the two resembled each other to some extent.However,the BG and the AYM can’t be treated alike,for their differences far outweighed their similarities.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ir differences in many aspects like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memberships,which consequently led to other differences such as the differences in essences,features,influence and finale.  相似文献   

19.
Our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ng Men data suggests that changes in job experience and schooling play a large part in explaining wage growth, leaving a negative effect of chronological aging per 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