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民初北京政府根据川藏边情的演变,先后设置了川边经略使、川边镇守使、西康屯垦使等地方长官,并划设川边地区为特别区域,以此来加强对川边的治理。川边地方当局也确实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川边地区一直处于动荡的局面、北京政权式微、四川时局持续混乱等因素的影响,民初川边地区治理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以致人心浮动。  相似文献   

2.
赵尔丰是清代末期四川的主要官僚之一,他以六年多的时间在川边藏族地区(包括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昌都地区)积极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给边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深刻的影响。研究赵尔丰经营川边的历史,对了解辛亥革命前夕川边藏族地区激烈的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全面评价赵尔丰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清季赵尔丰经营川边、设立关外学务局开始,川边康区的边疆民族师范教育机构,如关学师范的先导“四川藏文学堂”、关学师资的临时养成机关“关学师范传习所”、关学师资的长期养成机关“藏语专侈学堂”等相继开办起来,对川边康区教育与社会进步发挥了明显的先导与推动作用。清季川边教育与民族师范之所以得到推广与发展,主要得益于官吏提倡推动、政府拨款经营以及给予办学人员、学堂教师及关外师范生精神和物质优待等因素.其中宽裕的经费支持是聂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清季对川边的认识与决策(上)——兼论瞻对问题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后,西南边防形势严峻,时任川督鹿传霖等力主将瞻对收归川属,以杜外人窥视之心而固川省门户,是为清季筹边之滥觞。瞻对问题集中了青季川边经营者们的注意力,收瞻之议、川边经营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虽未见大的成效,但“保川图藏”、“安边保藏”、“固川保藏”的观点逐步被人接受,川滇边条大臣赵尔丰经营川边时也沿着这一思路并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土司制的确立还是废除,都有其客观必然性。20世纪初,发生在康区的“川边改土归流”同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强化和改革内部统治的必然要求;外国帝国主义对西藏的入侵,以及藏区内部分裂势力的抬头,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川边改土归流的决心;而晚清政府对康区多年的经营及其所积累的统治经验则为川边改土归流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土司制的确立还是废除,都有其客观必然性。20世纪初,发生在康区的“川边改土归流”同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封建王朝强化和改革内部统治的必然要求;外国帝国主义对西藏的入侵,以及藏区内部分裂势力的抬头,进一步强化了清政府川边改土归流的决心;而晚清政府对康区多年的经营及其所积累的统治经验则为川边改土归流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泸沽湖是摩梭人文化旅游目的地,也是四川、云南两省共有的湖泊。文章通过川滇两岸区的比较研究,描述了两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水平上的明显差距,分析了两者在民俗旅游经营模式上的差异性和共同点。指出其景区基本格局是在政府主导的自主开发模式下,各村寨呈现出多元旅游开发经营模式。在川滇携手共建、统一管理泸沽湖的未来,也应当尊重各摩梭村寨社区的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8.
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争,四川农业经济受到极大破坏。为了恢复农业,清政府在四川采取了招民屯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四川农业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屯垦戌边”是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它同毛泽东思想中的其它思想体系一样,是老一代革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列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毛泽东“屯垦戌边”思想以马列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借鉴我国汉代以来两千余年“屯垦戌边”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成为指导新中国巩固边疆,实现和平统一,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增进各民族之间团结的有力武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0多年的实践证明,毛泽东的“屯垦戌边”思想正确地处理…  相似文献   

10.
1912——1919年间,由于英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西藏,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危机加深,滇藏、边(康)藏、川藏关系成为影响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决策时的重要因素,并对以后的西藏治理和西南边疆的稳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英帝国主义利用“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企图通过划分所谓的“内藏”、“外藏”,把西藏及其邻近的云南、川边、四川、青海、新疆等纳入它划分的范围,以达到侵吞中国领土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全国各界人民奋起抵抗,尤其是云南、川边、四川地区的地方当局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和努力,促使中央政府下定决心抵抗外来侵略、维护领土完整。同时,由于地方利益、集团利益的冲突,云南、四川和川边地方当局的某些措施、行动又对民国初年乃至以后的西藏治理和边疆稳固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中心的研究》一书,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研究对象,重建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历程,开拓了中国近现代史、区域史、教育史研究的视野,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某些空白。  相似文献   

12.
西康建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康建省始于清末川边藏区的改土归流,民国初年停滞不前,终成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前后历时30多年,时断时续。在建省过程中,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方势力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权力博弈,最终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完成了建省。西康建省,加强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管辖,加快了西康社会的转型,巩固了国防。  相似文献   

13.
清代前期矿业政策在开与禁之间几经调整,但矿产开发的区域性一直存在,滇、黔、川、湘、桂、粤等矿产大省均于矿政开禁之前获准开矿,绝大部分位于边疆地区.这种矿业格局的形成,除了受制于矿产资源分布和采冶技术之外,国家“开边禁内”思想成为矿业开发的政策导向,笔者称之为边疆战略,亦左右着清代的矿业格局,而这种矿业布局对清代矿业发展和边疆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代四川经学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清初四川经学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宋明之学的延续,经学方面很少有影响力的作品问世。中期四川经学有所复兴,但只有到晚清五十年,四川经学才异军突起。从整个清代来看,四川经学虽较江、浙、皖等学术文化大省逊色,但还是在曲折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市场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市场研究中一些问题,主要从市场密度、集期、规模和发展阶段四个方面入手,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分析方法,依据方志资料进行数量统计,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上,揭示了四川乡村市场合理的密度、市场集期所反映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市场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应性,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乡村市场发展的不同进程,展示了清代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市场在时空分布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当归因于清军、南明军、吴三桂叛军、农民军等参战各方进行的战争,以及水旱、瘟疫等自然灾害。清军置藩司于保宁而缓复成都,是由于清军在战场上未取得主动权,并且兵力和给养不足所致。在土著人口锐减、大量移民涌入四川之时,战乱"孑遗"的土著为重建四川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近代四川地区(含重庆、西康)虽偏处中国西南一隅,职业教育起步稍晚,但自肇始即独树一帜,在晚清时期的发展已位居全国前列;1915年至1934年间,由于军阀混战影响,发展一度停滞;之后至抗战结束,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心,成就斐然;尽管因时代背景而存在诸多问题,近代四川职教仍然值得今日发展职教借鉴.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与教育转型——以清季四川师范教育为中心的研究》一书,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在史实重建的基础上,通过对清季四川各类师范教育的细致考察和深入分析,完整勾画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的历程,揭示了清季四川师范教育发展的特点与成就,对清季四川整体教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近代教育转型、本土化创新等问题的研究均有重大贡献,实为目前学界研究区域师范教育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宣布川汉铁路收归国有政策之后,四川咨议局议员积极发动和组织了四川保路运动的前期筹备活动;但由于四川咨议局议员热衷于宪政改革,其政治改良倾向的局限性导致咨议局没能始终站在四川人民政治经济利益上与清政府开展彻底的革命斗争,未能成为四川保路运动的坚强领导;但四川咨议局议员仍然为四川保路运动的深入持久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选编》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咸丰朝时期巴县地区的档案资料,从而为我们研究清代巴县地区基层组织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文章从清代四川巴县衙门咸丰朝档案中收集归纳有关婚姻离异的24个案例来探讨咸丰朝时期巴县地区的婚姻离异问题,主要论述婚姻离异的类型以及从这离异的案件中探讨地方县官在判案时与中央律法条规的不一致性,从中可以看出基层长官在判案时的灵活性,进而体现了与实际相统一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