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对陶敏、易淑琼关于沈佺期驩州诗的部分注释提出质疑,并结合史书记载、沈佺期诗歌提供的材料和有关历史知识、古今地理、气候环境等方面条件进行辨析,提出新的看法,可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应制诗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关系密切,《诗经》中记载的宴飨诗是应制诗的萌芽,应制诗创作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完善,至唐代达到顶峰。沈佺期是初唐后期典型的应制诗人,其应制诗创作与他的宫廷任职经历息息相关,是他跌宕起伏人生的缩影,对其现存37首应制诗题材类别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唐代宫廷生活及风俗人情。沈佺期应制诗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目的相对稳定性、“三部式”结构及尾联的程式化表达、诗中语词的重复以及数量词、叠词的运用三个方面,这些诗歌对盛唐气象具有开拓之功,也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律体诗的出现是汉语诗歌史上的大事,律诗的成型曾经历了一段十分漫长的过程。自从有了成熟的五言诗,诗人们虽尚不知四声和平仄,但已经开始注意到声调的和谐晓畅和抑扬对比。远在隋唐以前,即已有合律的诗出现,至沈佺期、宋之问登上诗坛之前,初唐已有不少诗人写出了数量可观的、完全合乎规范的律诗,因此,把律体诗的起源和定型仅归功于沈、宋,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在贬谪中大量创作了以贬谪为题材的诗作,以诗纪行,真实展现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与贬谪前的创作相比,诗歌在表现对象、创作手法等各方面呈现出明显变异,表现出创作从局限于宫廷生活转向个人情志抒写的趋势,对迁谪题材诗歌的创作做出了有益开拓。  相似文献   

5.
沈佺期之贬谪岭南,是一次痛苦的生命体验,也是一个诗歌艺术的拓展时期。这次贬谪使得沈佺期竭力运用近体诗来表露他在贬谪中的多种情感,特别是成为第一批首次用严格规范的近体诗描写岭南山山水水的诗人,这样的诗作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读一读沈佺期贬谪岭南时期的诗歌,其中的由不白之冤带来的激愤,其中的山山水水的奇险怪异,是会永留记忆中的;而其完美的结构、谐美的韵调以及形象的语言也是难以忘却的。  相似文献   

6.
在唐诗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完善七言律诗方面,宋之问和沈佺期无疑应占一席之地。皎然曾把沈、宋和陈子昂作过比较,认为“陈子昂复多而变少,沈、宋复少而变多”(《诗式》卷五)。沈宋二人在当时的号召力也很大,《新唐书·宋之问传》曰:“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沈、宋研究尚未充分展开。本文不揣谫陋,拟对宋之问一生的交游作一浅探,以便为进一步研究宋之问打下基础。田游岩、韩法昭集中有《送田道士使蜀投龙》、《答田征君》二诗。田道士、田征君,系指田游岩。《新书》卷一九六《隐逸·田游岩》云:“田游岩,  相似文献   

7.
唐代有一首著名的诗《望月有怀》,全诗是这样的:天使下西搂,含光万里秋。张尹将眉学,班姬取扇俦。台前似挂镜,帘外如悬钩。佳期应借问,为报大刀头。上面这首《望月有怀》,《全唐诗》第二册把它编在宋之问诗中,又在诗题下标注:“一作康庭芝,一作沈佺期。”但作者究竟是谁呢?下面我们来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把初唐四杰看做是初唐诗坛的巅峰,那么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可以说是又一个巅峰。笔者就在这四人中选择宋之问的生平来考察,主要是该人在学术界的关注度较低。笔者下面就从生年、早年、中年、晚年、卒年这五个部分来考察宋之问的重要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对于其诗作的影响。一、宋之问的生平根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的记载:宋之问生于唐高宗执  相似文献   

9.
唐代诗人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人,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进士。武后时,他累迁通事舍人、考功郎、给事中。中宗复位后,他以媚附张易之,被流放欢州(今越南中部河静一带),神龙中召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卒于玄宗开元初。他在诗歌上和宋之问齐名,属宫廷诗人,多应制之作,有集十卷,《全唐诗》录三卷。他们是初唐诗坛上的重要诗人,时称“沈宋”,在总结六期以来诗律的成就、促使五七言律诗形式的成熟方面,有所贡献。大足元年(公元七○一年),沈佺期  相似文献   

10.
文非 《语文知识》2000,(5):68-69
《胡风传》写道:“事情是由胡风的一位好友熊子民促成的。他是湖北武昌人,六岁失孤要饭出身。……”(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8页)针对这句话,荆石先生撰写了《啼笑皆非的“失孤”》一文(载《咬文嚼字》1998年第6期),指出其中的“失孤”应  相似文献   

11.
元上都扈从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作者大多数是扈从大臣,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创作视角广阔,给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形象、具体的素材;其作品多属于纪行诗的范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扈从诗作者"自注"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扈从诗也与这些作者的其他作品形成互补关系;客观上,像舞蹈等文化形态,诗歌形象描绘的表象方式也恰能使后人准确了解其具体风貌。这些因素,一起构成了元上都扈从诗巨大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还原“诗”在历史文化语境中所处的具体和真实的文化身份与文化地位,有助于探寻和敞亮诗的本真面貌;也有助于思索当下诗学(诸如诗的边缘化等)的相关问题。考察“诗”的地位可从文学、艺术和文化三个逐层放大的视阈入手:首先,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文学中占据着主流和正统地位;其次,从范围略大的艺术视阈考察,诗被称为“最富于艺术精神的艺术”,并因此而享有艺术代言的资格;最后,置身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中,同样可以看到诗在个体与国家主体性建构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七言古诗、乐府与“歌行体”的关系为切入点 ,从唐前歌行体的演化历程及其发展阶段 ,对唐代最终成型的新兴诗歌样式“歌行体”的诗体定义和形式特点作了界定与阐述。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李白的歌行的考察与确认 ,论析了其歌行以“主体性”为内核的表现形态和艺术特征 ,从而肯定了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与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14.
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重要的常量意象之一。在古典诗词中,它受传统艺术精神的局限,多呈现“静”的本质属性。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突破了这一传统艺术精神的限制,其笔下的山意象不仅充满着奔腾飞跃的“动”的属性,而且更多的是借山来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这种突破主要源于他的胸襟,对自然界的本性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奁集》以写艳情为主,后人对作者韩亻屋及其艳情诗作多有不满,这主要是囿于儒家“诗教”说的影响。《香奁集》包容了艳情诗的多样题材,成就在唐末同类诗作中最高,对后世影响较大,在唐末诗坛具有艳情诗的标本式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遍检《全宋诗》、《全宋词》及诸多笔记、话本等献,考察唐代声诗在宋代的传播情况,对其歌唱事实作了辨证;并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宋人声诗观的理论内涵。认为唐代诗歌被采择入乐成为声诗的构成方式对宋人声诗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对声诗功能、体制、入乐方式等问题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17.
自古而今,所有第一流的诗人,所有第一等价值的诗歌,无不是那些为国家兴亡、百姓忧乐而激烈跳动的心灵所创造的。犁青的早期诗作,鲜明地表现了作为诗人的最为可贵的品质。即他把同胞的苦乐当成了自己的苦乐,他能够从自己出发,感同身受地体验并表达他所钟情的大众的悲哀和愤怒。伟大的80年代犁青迎接了他诗歌艺术的另一个收获期。他一边行走在祖国辽阔的国土上,一边辛勤地写作他所深爱的大地的赞歌。诗写得轻快,但却有一种记忆的重压。20世纪行将结束时,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犁青几乎都在现场而成为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目睹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写下了一批充满激情的诗行。他的本色、勤奋和对人类的大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怀,使他的声音充盈着智慧和热情,强烈的爱恨情仇,爆发出惊人的抒情的魔力。这位从闽南乡间走出来的诗人,因为获得了这样的大情怀,于是成为了国际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乡愁是余光中诗歌的创作母题 ,中国情结是其诗作的精魂。文章从三方面作了论述。一、余光中乡愁诗的丰厚内涵包括 :无根一代的悲患情怀 ,蕴含深广的民族意识 ,归依母体的文化精神 ,对大陆现实的深切关注。二、乡愁诗的审美特色为 :原型意象的心灵烛照 ,奇特组合的语言张力 ,诗与歌联姻的律动谐美。三、思想意蕴的超越意义 :超越小“我”而胸怀大“我”,把思乡提高到祖国统一的境界 ,具有超地域、超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在清代乾隆年间问世以后,即拥有众多的题咏诗作。这些“咏红”诗篇,是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重要史料。林则徐于嘉庆年间曾参与京师宣南诗社的活动,写诗抒情,“咏红”寄志。这一时期林则徐亦题写扇面诗,吟咏《红楼梦》黛玉、宝钗、湘云等11位“红楼”女子,共12首。此时,距120回程高本系统《红楼梦》问世仅20年之久。林则徐的“咏红”诗作,着眼于小说的思想内容与人物的悲欢离舍,寄托欣慕感慨,要而言之,很值一读。  相似文献   

20.
汤显祖以在戏曲创作中肯定情感称于世,其卷帙浩繁的诗歌创作也同样蕴涵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但这两种学样式中的情感内涵却不尽相同。其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更为雅正和和理性,其中融入了诗人的理想与价值观,这一特征是他“生生之仁”的哲学思想与具有“言志“传统的诗歌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