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竟陵文学及其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末年,继公安派而起,诞生了一个风靡文坛的文学流派——竟陵派.其代表人是竟陵人钟惺和谭元春.这个流派问世后,“海内称诗者靡然从之,谓之钟谭体”.(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然而,自钱谦益对竟陵文人不遗余力攻击诽谤之后,竟陵派一直遭到明清正统文人的蔑视,其诗文被侮为“亡国之音”,“诗妖”.直至现代,竟陵派在文学史上还未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在竞陵文学中,“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作家孤僻的情怀,对现实的淡漠,在那里冷静地观赏自然,自得其乐.竟陵派把这切美化为‘孤怀’、‘孤诣’,并且夸耀说:‘我辈诗文到极无烟火处.’其实是比公安派更消沉,更脱离现实.作品内容更加苍白空虚.”  相似文献   

2.
“厚”是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提出的诗学主张。一方面,“厚”的提出是对公安派诗歌创作弊端的反拨;另一方面,“厚”又是竟陵派的自救方法。竟陵派论“厚”,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用词用字的贴切有力、表现手法的含蓄蕴藉、风格的自然天成、内容意义的深刻丰富、人的稳重深沉之气五个方面。但由于竟陵派的最终追求和目的并不是使诗歌走向复古派所谓的温柔敦厚,而是求新求异,求幽远之境和幽邃之情,致使竟陵派论“厚”与传统意义上“厚”的内涵有所偏离,且有了以“厚”寻“幽”的倾向。因此竟陵派之“厚”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公安派诗歌创作的俚俗之弊,也使其自身创作陷于幽深孤峭不可自拔。  相似文献   

3.
天门竟陵西湖畔,崛起了一所义务教育的新星学校——城西中学。校园内,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学社。她萌芽于1991年金秋,社名为“晨曦”,既与校名“城西”谐音,又隐含文学社刚刚兴办,如霞光初露,充满希望。“晨曦”刚露面,就得到专家、学者、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天门市初中生文联理事长、竟陵派文学研究会会员、天门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王声垓老师挥毫泼墨,题赠“晨曦,希望之光”;湖北省教研室中语组主任、特级教师雷秋山老师欣然命笔“愿‘晨曦文学社’继承竟陵悠久文化,谱写中华改革新曲。”;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广告发行部主任聂进老师视察了文学社成果后,题词“愿今天的晨曦是明天充满生命力的朝阳,辉映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4.
祝诚,中国古代文学教授。1964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任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旅游文学”、“元曲专题”等课程。主要致力于元明清文学,尤其是晚明文学的研究。先后出版《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选集》、《谭元春散文选集》等专著5部,《钟惺生卒年考辨》等论文60余篇,约百余万字。其竟陵派研究的系列成果,受到学术界的肯定与好评,1994年被《中国文学年鉴》著录,认为“理清了钟、谭平生行迹和一些关节问  相似文献   

5.
兰台聚小考     
“竟陵八友”是齐梁之际最为重要的文学集团之一,对齐梁文学的兴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任是其成员之一,他与著名诗人沈约齐名,并称为“沈诗任笔”,知名当时。任为御史中丞时,与陆、萧琛等九位后进之士交游,号为“兰台聚”,名垂当时。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七日,湖北省天门县竞陵派文学研究会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研究会负责人焦知云、王家斌、甘良华、杨福臣、欧阳勋、张业茂等同志。会议是为今年五月在天门召开的全国首届竟陵派文学讨论会作准备的。会议认为首届竟陵派文学讨论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认为对明代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的文学遗产及其  相似文献   

7.
王恺兄力作《公安与竟陵——晚明两个“新潮”文学流派》之问世,令人不胜欣喜.兹二派者迭兴于晚明文坛,各领风骚,异采缤纷,而身后声名,几经风雨,或明或晦,弥足兴感.发潜德之幽光,弘扬民主性精华,此其时矣.余尝戏为六绝句杂论古代文学批评,其五、六两首分咏公安、竟陵云:  相似文献   

8.
清代诗坛指责竟陵诗派为亡国诗妖、不学之诗,偏见之激、诋毁之急,彰示出清代诗坛上的诗学问题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理论问题.少数独具慧眼的诗人学者对竟陵诗派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但他们的声音在一片指责竟陵诗风的主流舆论声中细若游丝.清代诗坛对竟陵诗派批评的偏激使得自身矫枉过正,偏失难免,对竟陵诗派的艺术精髓不敢公开传承;清代诗坛折入学人之诗的道路,好以金石考据等学问入诗;歌时颂圣的高格响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乾嘉诗坛的虚肥咩缓之气.  相似文献   

9.
南朝永明年间,诗歌力求追新,讲求声律对偶,启开唐风,这就是文学史上为人所称道的“永明文学”。永明文学的代表作家,就是《梁书·武帝纪》所称的“竟陵八友”。王融为竟陵八友之一,阮亭称之为“一代文宗”(《师友诗传录》)。其诗歌以清丽见长,钟嵘《诗品》:“元长(王融)士章(刘绘),并有盛才,词美英净”。日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也称王融诗“清而丽”。我们从其具体的创作中不难发现他对清丽的艺术风格的追求。在其百余首诗中,提到“清”字的地方是很多的,反映出其艺术上追求“清丽”诗风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1月6日上午,第五届“雨花杯”全国十佳文学少年颂奖大会在有着“东方最美丽校园”之称的南京师范大学专家楼隆重举行。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十佳文学少年”和“优秀文学少年”与南京的部分大中学生一起欢聚一堂。  相似文献   

11.
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代表的西邸文学集团,是先唐时期人数最众、阵营最大的一个文人群体,对当时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谢朓在“西邸”的八年时间内,其诗歌创作呈现出两大明显的特点,其一是“以山水作都邑诗”,其二为“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此外,谢朓还以其不断的艺术实践,成为“西邸”诸人中对“永明体”贡献最大的一位诗人。  相似文献   

12.
刘勰对“颂”这种文体的认识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诗经》之《颂》为正体而排斥其后颂体的发展;颂体的特征上依“颂”之名立义,而不顾颂体创作的客观实际。这种局限性主要是受其宗经观念的影响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刘勰对“颂”这种文体的认识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诗经》之《颂》为正体而排斥其后颂体的发展;颂体的特征上依“颂”之名立义,而不顾颂体创作的客观实际。这种局限性主要是受其宗经观念的影响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鬼趣 兵象──钱谦益论竟陵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竟陵派自明季产生以来。批评最力者当数钱谦益。钱谦益探源索流,勾勒竟陵派在学术渊源和诗学特征上与南宋刘辰翁的承续关系;进而批评竟陵派“幽情单绪”、“孤怀孤诣”的诗学宗旨;“尖新割剥”、“势尖径仄”的语言特征;以及评选诗歌教责古人以从我的标准。钱谦益的这些批评基本上是公允的,对明清之际诗风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湖北省天门县,古为竟陵,是《茶经》作者陆羽和明代著名文学流派——竟陵派领袖钟惺、谭元春的故乡。近年来,这个县出色地完成了普通教育所担负的任务,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夺得了一九八三年全国的“高考状元”。消息传开,举国瞩目,古老的竟陵重放异彩。天门县教育质量的提高决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县拥有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导与实干家。数年来他们艰苦奋斗,扎扎实实地“抓纲务本”;不断探讨教学规律;并从教材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加强练习,(?)学生把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他们抓得好,抓得巧。在这些方面,他们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学习与参考。为此,我们选发了一组文章与资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诗经》三颂皆可配乐,《商颂》、《周颂》又因其“主告神”而被奉为《诗经》中颂之正体,《鲁颂》则因其理性因素的加强而被视为《诗经》中颂之变体。前者在后世流衍为乐府中的郊庙歌辞等,后者则为后世与音乐分离而成为纯文本形式的颂体文学所仿效,而后世颂体文学又在名称、体制、内容诸方面和《诗经》三颂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竟陵”是南齐武帝肖(臣责)第二子竟陵王子良的封号(子良于齐建元四年〔公元482年〕六月被肖(臣责)封为竟陵王)。他在齐代诸王中,算是比较贤明的。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子良“天才博赡,学综该明,沛献、东平、淮南、陈思方斯蔑如”。《南史》本传又说他“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两者对子良的称颂,虽不免有点夸张,但他知识面较广,  相似文献   

18.
《新教育(海南)》2005,(2):46-46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文学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指“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相似文献   

19.
明代文坛上竟陵派祖师钟惺应属于明代中后期思想和个性解放潮流中的一员大将。他在文学创作理论方面,提出了“深入超出”的观点,即如何向古人学习和坚持创新的问题。钟惺的文学主张在精神实质上具有对封建传统的反抗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公安派与竟陵派都是明末张扬个性、思想解放的重要文学力量,且二者构成衔接作用。竟陵派力图纠正公安派末流的弊端,也形成了自我独特的审美趣味。公安派的趣味包括性情之趣和俚俗之趣,而竟陵派力图纠正其对古典诗歌的态度,成员心系当时的社会矛盾,使诗文内容更充实与深厚,但在理论与实际创作中出现了不一致,走上了艰涩隐晦的文学末流。而这自立门户的创举更可见公安派对其"真"与"趣"的渗透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