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职业院校的“双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心、院校担心、家长揪心的社会问题,对职业院校“双困生”的解困已经成了教育工作者值得重视和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产生“双困生”的原因;“双困生”解困的办法:经济解困、心理扶贫;做好解困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职业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职业成熟度的研究有利于针对高职生开展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高职“双困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团体职业生涯辅导能有效提升高职“双困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而帮助高职“双困生”清晰生涯目标,充分增强自我动机,加强生涯决策能力,切实提升职业成熟度。  相似文献   

3.
金浩  杨丽明 《文教资料》2011,(29):220-222
高校“双困生”是大学生中就业的弱势群体.因此构建高校“双困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对于做好“双困生”的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双困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接着详细阐述了高校“双困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4.
助学与育人相协调,帮助"双困生"走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芳  朱朱 《时代教育》2009,(11):142-142
贫困生在物质生活上的贫困已经显而易见,高校“双困生”是高校贫困生特殊群体中的又一特殊群体。“双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不容小觑,经济支持固然不可少,心灵上的抚慰则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5.
赵盛东 《天津教育》2020,(7):177-178
由于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受到家庭教育、家庭文化思想、道德感染熏陶等方面的影响不同,所以在班级中总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在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让家长、教师头疼的学生,即“双困生”。面对“双困生”,家长显得无所适从,教师更是感觉棘手无比,整个教育教学的精力几乎被全部集中到班级仅有的几个“双困生”身上,“双困生”又影响着班级整体工作的开展。因此,做好班级“双困生”转化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双困生”是指由于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等因素造成的,在经济上相对贫困、心理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双困生”背负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心理发展处于一种畸形的环境之中,若不及时调整心态,摆脱“心理贫困”,容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势必影响其学业发展和自身健康成长,也可能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关注这个特殊群体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是一所由私人捐助创办的纯慈善、全免费的全寄宿制高中,创办于2002年,每年面向全国各地招收200名家庭贫困、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笔者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国华纪念中学学生为样本,对高中“双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分析及克服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双困生“现象悄然浮现   就在全社会关心、关怀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一种新的“贫困现象“又悄然而生,即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带来了“心理贫困“的危机,“双困生“不断出现.   ……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双困生”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文章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理性分析,认为“双因生”的心理特征有四种类型,即自卑型、焦虑型、敏感型以及混合型等。同时,文章认为可以从经济资助、心理咨询以及“双困生”的自我教育等方面寻求解决高校“双困生”所面临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9.
"双困生"是指由于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体等因素造成的在经济上相对贫困、学习上又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双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分析了"双困生"落差下的自卑心理、压力下的焦虑心理、交往下的挫伤心理、疲劳下的厌学心理等形成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帮扶对策。  相似文献   

10.
"双困生"指在校大学生中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特殊群体,造成的系列问题不容小觑.本文通过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实例,提出应对"双困生'群体的教育工作加以关注,提供有效经济资助方式,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辅导,注重培养"双困生"的健康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调研结果发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显著因素主要有10项(P<0.01),其中,对“双困生”影响较大的显著性因素为理想的工作单位类型、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应岗位的了解程度、考虑就业的时间点、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名、对所学专业是否满意、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得分,为此提出“双困生”就业帮扶的建议,以帮助“双困生”毕业后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2.
冯碧芳 《中国教师》2013,(Z2):129-129
"双困生",是高校贫困生特殊群体中的又一特殊群体,他们不仅生活上困难,学习上也相对困难,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导致了他们自卑、情绪浮躁、性格孤僻、行为懒惰、人际关系尴尬等问题。据有关调查,近年来高校"双困生"的比例略有关上升,"双困生"问题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他们的成才与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平稳发展,我们寻找一条有效途径进行帮扶。一、"双困生"的基本特征及产生原因分析1.心理压抑,目标迷茫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招生的规模也不断的扩大,相应的招生人数增加使得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也迅速增加,尤其是“双困生”就业尤显突出,本文通过对“双困生”就业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就业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惠华  李爱忠 《考试周刊》2014,(10):183-184
中职"双困生"通常是指经济上贫困和心理上贫困的学生,这些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和焦虑心理。本文就中职"双困生"这一现象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当代高校存在着一定数量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物质和精神双重贫困的"双困生"。他们往往会受到学习、心理、生活上的多重压力。本文以"双困生"小陈为例,探讨高校辅导员在优势视角下如何运用赋权、抗逆力、整合等介入策略,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脱贫"。  相似文献   

16.
周云茜 《知识文库》2023,(20):147-150
<正>后扶贫时代,贫困生的资助育人内涵随着由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也在发生变化,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叠加心理健康问题的双困生现象逐渐凸显。本文结合后扶贫时代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案例,通过具体案例描述和分析,探索构建“经济纾困—心理援助—能力提升”的资助育人模式,以提升双困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促进双困生成长成才。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全面脱贫后,我国全面进入了“后扶贫时代”历史时期。在后扶贫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高职院校里,农村贫困生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经济条件的差距,知识视野的相对狭隘,新环境的难以适应等原因,他们容易造成适应困难、挫折承受能力差和自卑等不良心理。针对他们存在的不良心理进行有效教育与辅导,是帮助“双困生”走出困境的最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优势视角作为一种成熟的社会工作理论已逐步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分析高职院校“双困生”的成因及心理特征,充分运用优势视角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帮助“双困生”发现自身优势和特长,以消除因贫困等外因产生的复杂心理问题,可为建立健全大学生完善的社会化人格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帮助。  相似文献   

19.
魏仁 《吉林教育》2006,(6):50-50
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大多数学习成绩和活动表现都很一般,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若不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极易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不但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同时也会给社会留下隐患。下面笔者将从城市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问题,心理贫困伴随经济贫困的“双困”并举现象日趋凸显。将“双困”问题的产生予以归因,寻求解决的对策和途径,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