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新闻改革,最基本的就是要抓两件事:一是把握大局,另一个是调查研究。把这两件事情搞好了,我们的新闻就会大大提高一步。过去一讲新闻改革,就是写作技巧上的改革。但最根本的还不是写作上、采访上、编排上的问题,而是内容问题。作为一个记者也好,作为一个编辑也好,全地区、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形势,你心中都得有个了解,要掌握这个大局。要了解中央在考虑什么问题,人民群众在关心什么问题,当前的工作中间,人们的思想中间存在什么问题,有些什么趋向,要求解决什么,存在什么呼声,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心里要有个蓝图。没有这个蓝图,那就是瞎子。  相似文献   

2.
融入现场。出镜记者要清楚自己所处的新闻环境,要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应当去观察什么、了解什么、传达什么。新闻现场不仅仅是记者出镜的背景,高明的记者会把自己融入新闻现场,让自己成为新闻事件的一个元素。如汛期来临,  相似文献   

3.
问:听老师讲课,都说学理论重要。可我一埋头写稿就把理论学习扔在一边,该怎么办? 答:这恐怕还是对学理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要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使自己不断进步,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学习。记者应该精通马列主义,至少要熟悉它。应该读读政治经济学,懂得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不懂这些,就难以搞清方向问题。要学点哲学,区别形而上学和辩证法!还应该懂得中国历史、地理等等。问:既然学理论这么重要,你开始学写作时是怎样抓紧理论学习的? 答:回想我初学写作时,理论水平低得好笑。我那时不懂哲学,也不晓得什么叫辩证法。记得有一次,我给《山西日报》投寄一篇采写左权县城关供销社收购员尹太富的稿子,编辑同志很快来信,说这篇通  相似文献   

4.
三、增强科技新闻可读性的几点思考(一) 从采写角度加以改进,提高可读性。美国一位科技编辑说:“科技新闻写作是一种翻译艺术。”掌握好这门“翻译”艺术,才能做到通俗有趣,这是可读性的起码要求。但要写出高质量的科技新闻也并非易事。首先要把那些抽象、怪僻、难懂的专业术语化难为易,化深为浅,要有把行话术语“翻译”成大众语言的能力。这种翻译工作一进入采访就已开始,方法是向采访对象——专家们请教,请他们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表达“专业术语”。解释学术理论和技术名词。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更要多方面请教。采访什么学科就学习什么知识。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有甘当小学生的态度,虚心求教,不要怕人家说你知识面窄,更不能不懂装懂。记者一定要先把素材“消化”搞懂,然后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5.
这次记者会是在报社开始进行报纸改革的时候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研究我们的记者工作怎样适应改革、开放、搞活形势的需要,适应报纸改革的需要。我们的报纸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改革?我们搞改革有些什么有利条件?记者在改革中占什么样的地位?这里谈谈一些情况和看法。  相似文献   

6.
广播记者要增强时政新闻的可听性就要从报道的指导思想、写作内容和创作手法上下工夫. 一、报道的指导思想要从民生、民意、民情出发.广播听众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要求往往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而一些电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多为会议新闻报道,内容停留在程序上、会场上,造成百姓对时政新闻的厌倦和反感.其实,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会议都有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民生"内容.如果在报道会议新闻时,记者、编辑多留意会议上什么是老百姓关注的,哪些是老百姓感兴趣的内容,将关注点放在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内容上,你想不让老百姓听,他还和你急呢!  相似文献   

7.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我在新闻写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本来好不容易从本单位找到和选中了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可自己尚未写成报道,却被同行或专职记者抢去了,这样一来,原来的采写打算就只有放弃了。但有时,又觉得自己还可再写一篇,不知这种被别人写过的新闻还能不能再写,请编辑点拨。王鹏王鹏同志:新闻是一个充满竞争的领域,因此,“抢新闻”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按说,正如一个东西被人抢走一样,既然你找到的东西被他人抢走了,你就只有空手而归,无别的办法。天下这样大,新闻如牛毛,只要你迈动双脚到生活的第一线去发现,总会有只…  相似文献   

9.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10.
笔者是一名长期在一线从事电视新闻采访、摄像、写作、编辑、播音的年轻记者,播音员和编辑,结合自己的实践,认为年轻记者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闻宣传工作要做到"五个必须".  相似文献   

11.
一、要有好奇心如果没有好奇心,那你就永远成不了一名好记者;如果你不是常常想要知道事物发生的原由而只知道它的发生,那么你要想成为一名好记者也是毫无希望的。即便是你有非常优美的写作风格,但这在采写新闻方面与有好奇心相比。其功能也只是充当第二把小提琴手,其地位也是次要的。二、要走出办公室新闻并不会躲藏在报馆记者办公室的冰箱后面,所以,办公室对于新闻记者来说并不是那么很诱人的。记者所被诱之处应是社会。别老呆在办公室里闲着无聊,若如此,那么当编辑们需要做事时,看到你在玩那种纵横填字字谜游戏,他们肯定会来叫你帮忙做事。当然,编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记者们也应尽些义务,但在工作上,记者和编  相似文献   

12.
试析报纸记者的网络素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顾军 《新闻记者》2006,(6):22-24
网络时代的记者素质记者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格里高利·法弗里在担任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主席时说:记者是“一群热爱语言,一直精益求精、心怀敬畏地使用它的人,他们吃苦耐劳,并随时准备被闹钟叫醒。”在网络时代,对每一位记者的要求更高。美联社录用新记者时,既要求候选人有可靠的新闻写作本领,也将其个人网页作为参  相似文献   

13.
梁衡结合自己作为一名成功记者的职业习惯,总结了记者职业具有多动思维的特点和要求,那就是机敏灵活,求灵求变求动—— 记者的任务是向社会抓信息。但是社会上并没有为你准备好现成的信息,要靠你去找、去挖.就好像猜谜语.告诉你“打一什么”,到底具体是什么却不能告诉你。记者所面对的是一个茫然的目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的记者、编辑,长期奔跑在基层一线,也就成了基层通讯员零距离接触的"老师",不仅要能自己写好稿件,又要帮助基层通讯员编好稿件。如何才能帮助通讯员把稿件从内容到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使之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地方党报记者、编辑要对稿件进行认真思考、精心写作、细心修改及润色,提高稿件的宣传效果和质量水平。文章出彩方能夺目一个称职的地市级党报记者、编辑,不仅应该有对自己写的每一篇稿件严格  相似文献   

15.
广播电视新闻写作的语旨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记者在写作广播电视新闻稿时要有对象感.从语旨角度看,广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者——编辑记者在写作新闻稿必须要面对两种不同的新闻稿件的使用者,一是新闻稿件的传播者——主播,二是新闻稿件的终极接受对象——受众.因此编辑记者在写作时就应该结合广播电视的媒介特点来写作.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17.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一生中你恰恰选择了最喜欢的职业是一种幸运,那么从中能获得无穷的乐趣,进而还能成就一番事业,那便是一种幸福了。笔者恰恰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职业,这些年总有激情写作、编辑、采访……近30年的新闻实践给我们的切身体会是,如果不是一名好的记者,  相似文献   

19.
我的班长余书福退伍后,经过两年的奋斗,已成为一家报社的编辑,战友们对他今天取得的成绩投去赞赏的目光。余班长退伍后凭着在部队发表的三大本作品剪报本被海南《商旅报》聘为记者,后又被《海南特区报》聘为体育版编辑。在一次师里组织的新闻骨干培训班上,余班长作为特邀佳宾被请回部队给大家上课,许多战友向他请教:“余班长,你从基层报道员走到今天报社编辑的位置,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他笑着回答:“写新闻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关键是要热爱。”大家进一步打探:“如果想要达到你现在的写作水平,到底要热爱到什么程度?”他回答说:“一尺深!”…  相似文献   

20.
记者只负责采访写作,版面编辑负责组稿拼版,这种传统的办报方法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呼吁:记者与版面编辑是办报“流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要有版面意识.版面编辑也要有新闻意识.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既担负着记者的角色,采写新闻同时又要参与版面的拼排.在这里,结合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仅从记者的版面意识这个角度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记者为什么要有版面意识在《湖北日报》前年举办的青年编辑记者培训班上,一位资深版面编辑深有感触地说,由于记者缺乏版面意识,不少稿件到夜班编辑这里“受阻”不好处理,甚至因此被“压死”.与此同时,不少记者有时出埋怨,自己的稿件在版面上没有处理好,见报效果并不理想.这两种感触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个问题:记者的版面意识.然而,再深入探讨,便可发现这是当前新闻改革与版面改革的双重要求.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和激烈竞争,必然要依赖广大新闻工作者素质的不断提高.记者既要有专长,又要成为“多面手”.在沿海城市的一些新闻媒体中,采编合一成为一种趋势.作为报纸来说,记者既要能采写新闻,又要能用电脑编排版面,在这里、记者、版面编辑已经合为一体.现在,这种办报趋势已经渐渐向内地发展.因此,记者应具备版面意识,甚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