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读出素养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要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解与欣赏 ,而朗读与了解、欣赏的关系极为密切 ;可以说 ,不通过一定的朗读 ,朗读不到一定的水平 ,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了解与欣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言文 ,若是离开了朗读 ,只靠默读和分析讲解 ,那简直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和干巴巴的几条筋 ,根本了解不到其中的感情、韵味和细微处 ;而若是发挥了朗读的作用 ,那情况就会大不同。所以 ,朱自清先生早就说过 :“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 ,是欣赏的必经步骤。”(《朱自清论语文教育·〈了解与欣赏〉》)经常放声朗读 ,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学生对课文进行了解与欣赏,而朗读与了解、欣赏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不通过一定的朗读,朗读不到一定的水平,就不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了解与欣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若是离开了朗读,只靠默读和讲解,那只能学到一些皮毛的东西,根本了解不到其中的感情、韵味和细微处;而若是发挥了朗读的作用,那情况就会大不同。  相似文献   

3.
吴培金 《现代语文》2013,(12):136-137
有位语文教学名家说过:语文课如果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就不算好的语文课。确实是这样,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所理解与欣赏,而朗读与理解、欣赏的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不通过一定的朗读,朗读不到一定的水平,就不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与欣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言文,若是离开了朗读,只靠默读和分析讲解,只能学到一些皮毛和干巴巴的说教,根本理解不到其中的感情、韵味和细微处;而若是发挥了朗读的作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深入得多,欣赏起来也有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素质,使之“自己读书,不待老师讲”。目前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因而教学效果不太明显。要对课文达到了解与欣赏,朗读是关键所在。可以说,不通过一定的朗读,朗读不到一定的水平,根本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课文的了解与欣赏。  相似文献   

5.
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构成因素之一,它是理解能力的进一步深化,其特征是使认识达到理智上的领悟和感情上的升华,鉴赏的质量与读者的知识经验、思想观点、审美趣味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语文教育学》)。那么,语文教学中实施阅读教学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呢?一、引导学生多读好书,积累丰厚的语文知识,为鉴赏作品打好基础要学生对课文达到了解与欣赏,若是离开了阅读,只靠分析讲解,那只能学到一些皮毛,根本了解不到其中的感情﹑韵味和细微之处。朱自清先生说过“: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的必经步骤。”《(…  相似文献   

6.
谭艳荣 《阅读与鉴赏》2010,(7):67-67,61
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经常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起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气质.这些都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培养学生优良的气质。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常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培养学生优良的气质。  相似文献   

9.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以下几个小窍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在有感情朗读中整体把握。有感情朗读,叶圣陶谓之美读,张志公谓之涵泳体味,朱自清谓之诵读。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感知(把握)”课文,有感情朗读是  相似文献   

10.
周优美 《教师》2011,(20):67-67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朗读中运用语言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积累起大量的文字信息,多方面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怎样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银川市城区二小张雁教给朗读方法提高朗读兴趣培养欣赏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培...  相似文献   

1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自身的朗读能力,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朗读的形式不同将"有感情地朗读"划分为: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3.
新“大纲”提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朗读训练的质量,本人体会为以下几点: 一、朗读与教学目的紧密结合,体现一个“实”字。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学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挖掘出祖国文字的魅力及其丰富的表现形式,获得课文中规范的语言文字知识,领悟作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二、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都明确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中"有感情朗读"是朗读教学的高标准。它对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等起着其它训练形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不能说万能,但它那潜移默化的威力不容小视。而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随时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朗读的形式也异彩纷呈。有感情朗读是低段学生理解课文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打开语文学习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5.
赵璐 《华章》2012,(10)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中学语文课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培训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朗读的感情上.朗读感情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朗读课文要设计一定的梯度,使学生拾阶而上.课文的主旨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领会课文的主旨是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凡课文都有情感的基调,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对朗读进行正确地定位,是有感情朗读的前提.要读出课文的感情,读者首先要有激情,其次才是朗读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曾卫东 《教师》2014,(7):81-81
正一、阅读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在小学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朗读的要求是在保证读的准确性的基础上,要流利并且富有感情地朗读。小学阶段的朗读水平可以说是孩子语文技能培养的根基,然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朗读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师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互动,而且还能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的记  相似文献   

17.
一篇课文如果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有感情朗读,就说明学生对课文已经理解了,不需要再做烦琐不必要的分析,如果朗读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阅读也随之被学生所深爱,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因此,感情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语文课上经常听到老师说“这段活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课文,把……语气读出来”。细细咀嚼这些话,我觉得学生在老师眼里,好像是情感能任意生成、自由流露的机器,想让他有怎样的心情,就会有怎样的心情。这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因为朗读指导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他根本不能催生学生的情感,学生也根本不会与作者、和主人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戚。  相似文献   

18.
<正>在《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中方裴卿这样说:"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读课文的理解,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语言表达规律,提高阅读能力,因此,我们提倡把朗读的过程变成对课文深入理解的过程,把朗读与其他基础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实践着:一、朗朗书声之后要入情入境"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朗书声之后要与"思"结合,要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9.
<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这样才能实现以读促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真正的让学生爱上语文。一、语文课课前预习时要让学生读教师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先自己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不是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要通过读课文做到:将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即使做不到读得有感情,最起码也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对所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滋养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之一。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实践证明,结合讲读课文的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来指导朗读训练。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因此,不断地优化朗读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朗读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