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复合动词「~あがる」为考察对象,从修饰与被修饰的角度将其分为四类,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其意象图示,指出各类「~あがる」的语义之间是通过隐喻(metaphor)的认知手段互相关联,并实现由基本义到扩张义的语义发展。以期窥探复合动词的语义扩张的认知模式,以利于日语学习者对于复合动词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取り出す」为例考察了「とり+V2」复合动词的语义特征,提出对动作对象、动作场所或动作本身的语义范畴限制以及动作实现的难易度是影响V2单纯动词和「とり+V2」复合动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期对复合动词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并为复合动词的习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春雷 《海外英语》2011,(10):310-311
复合动词是日语动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V+V」型复合动词又是复合动词的重点,占有很大的比例。根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编写的『複合動詞資料集』(1987)记载,日语中的复合动词有7500个之多。目前,关于复合动词的研究,国内外日语学界已有很多。该文以《天声人语》[1]刊登的文章中出现的部分「V+V」型复合动词为主要研究对象,浅析「V+V」型复合动词前后项动词的语义变化。  相似文献   

4.
「Vテモラウ」的意义与其先行动词的意义和モラウ的意义这两个因素有关。本文首先综合先行研究的观点分析提取独立动词「モラウ」的语义特征,然后,从「Vテモラウ」的先行动词的特征和「モラウ」的语义特征两方面分析「Vテモラウ」的句义和用法,确定具有事先请求的情况的「Vテモラウ」句的意义下位分类存在请求义、指示义、表达愿望义、许可义。  相似文献   

5.
复合动词可以说一直都是日语学习者学习日语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本文利用『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语料库,对复合动词「~抜く」、「~切る」、「~尽くす」的用法做以简单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汉日关闭义动词都有“关门”的用法,该用法可以看作共时层面上的基本义。“关门”的动作过程可以分解出[+使受事发生状态变化]、[+使受事与其它部分重合]、[+施加约束]和[+行为的结果产生阻断功能]4个语义特征。汉语动词“关”、“掩”和日语动词「しめゐ」「とじゐ」「ときす」都具有表示“关门”的用法,另一方面又各自侧重不同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7.
日语动词「つく」,不仅本身有多个语义义项,当其作为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与别的动词联合使用时,也具有多义性这一特征.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语义扩展模式,分析「~つく」的多义性,确立其原型语义与图式模式,探究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つく」的语义扩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的动词“ぁげる”可以表示多种意思,运用语义特征和语义扩展模式进行分析,理清各义项之间的关系及各义项中要求共现的论元,并归纳出语义扩展模式图,结果显示,“ぁげ为”的基本语义特征是[+施事动作][+受事移动][+受事变化][+受事向上核心语义特征是“受事向上”,当这个义项脱落时,“ぁげる”的基本义发生根本改变,引起语法化,为其构成复合动词时的语法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多义动词「出る」搭配的名词句主要有「に」格,「から」格,「を」格,「が」格。「出る」的语义有表示重视「着点」—位置变化,「出現」,「出席·出場」,「空間的―離脱·退去」,「起点的—位置変化」,「境界」·「出口」,「由来」,「離脱·脱出」,「卒業」,「発生·生まれる」,「惯用」等11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境中,动词“蹲”发展出了新用法,由不及物动词变为带受事宾语的及物动词,并产生了新的语义指向。类推机制作用下,“蹲+受事宾语”这一新兴组配关系在网络语境中不断合法化并普及。从深层结构看,“蹲+受事宾语”这一结构经历了“蹲+地点词+V+受事宾语”的连动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谓宾对象介词短语中,介词所标记的是谓词宾语指涉的对象,标记对象的介词一般是“对”或“对于”。蕴涵这种介词短语的句法结构存在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谓核动词具有[+施加]的语义特征和[十黏连谓宾]之句法特征;它包括“形式动词”、“‘于’缀动词”、“允准动词”和“示显动词”四个次类。谓词性宾语则具有[-受事赋值]和[-致变]两个语义特征,它可分为“心理感知与评述动词”、“动作动词”和“形容词”三类。介词所标记的谓宾对象,须具有[+受涉]、[-倚变]和[+拒载]三个语义特征。其句法主语因受谓核动词的制约,既有施事题元角色,也有当事题元角色。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V住"是广义上的动结式。其中的"住"有两个:一个表示停止或使停止(住1),一个表示牢固或稳定(住2),后者是由前者虚化来的。"住"对中心动词有选择性,"住1"选择"停止""阻拦"和"叫喊"类动词,"住2"多选择可产生"稳定"意义的自主动词。"V住"有多种扩展形式,表明"V住"是一个融合度较高的动词结构。  相似文献   

13.
选取动词“打+N”作为研究的对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动词“打”的释义,对符合“打+N”语料进行筛选,归纳分类,并以所选语料为基础,对其进行语义分类和义征分析,考察动词“打”与“N”的搭配情况。本文总结了“打+N”这类结构中“打”所具有的目的性语义特征,及“N”所体现出来的语义范畴,如施事、受事、与事、工具、处所、原因、结果、目的、方式、关涉、材料等,组成了以动词“打”为中心、以“N”为发散点的语义网络,从而构建了动词“打+N”的语义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运用语义语法最基本的原则“词语组合的双向选择性原则”,对“大+V”一类结构的语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进入该结构的大部分V在语义上都是不自足的,并提供了一些对语义自足进行补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由时间一维性原则出发考察“着”、“了”、“过”等体标记的同现。体标记助词“着”、“了”、“过”等虽不与具体的绝对时间挂钩,但其表示的动态要在时间过程中体现出来,因而指示动作行为的相对时间,映射句子的语义结构,制约句子的语序表达。体标记的同现是有条件的。多个不同性质的动词性成分连用具有有序性。居于语义表达中心地位的动词(结构)是限定动词(结构),通常位于多动词句的末尾。表达伴随状态意义的动词(结构)是非限定动词(结构)。如果多动词句的两个或多个动词(结构)都是限定动词(结构),则是汉语里典型的连谓句。  相似文献   

16.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A+V+O结构层次的分析,不应该孤立地就A+V+O的结构论A十V+O结构,而应该把它放在更高一级的语言单位——句子里来考察。对状语性质的认识,是正确分析A+V+0结构层次的关键。状语是修饰、限制述语及其连带成分宾语的,所以在通常情况下,A+V+O结构层次作A+(V+O)切分。只有在特殊条件下,即助动词作状语,单音节词在单音节动词前作状语(程度副词“很”、“十分”、“非常”作状语和单音节形容词作述语者除外),动词述语与宾语之间有逗号或冒号隔开时,A+V+O结构层次才作(A+V)+O切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句法环境和语用功能两个方面分析了“你V”类话语标记的使用倾向,认为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语义俯瞰的制约和影响.话语标记的使用倾向反映出其语法化程度的高低.总体而言,“你V”的语法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你看”>“你说”>“你想”>“你知道”,这一结果是由“V”的表义功能、“V”的词性类别、“你V”的适用语体以及“你V”的音节数目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泛义动词很多,文章撷取其中比较典型的高频词“打”和“搞”在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方面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作为泛义动词的共性与个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各个泛义动词泛化路径不同,但作为泛化基础的“基动词”的语义特征是引申至各义项的基础;泛义动词的泛化路径是围绕“基动词”的原型义展开的,是纵向引中与横向兼容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位移体空间运动的参照,由“处所词”充当,按语义特征可分为“起点”、“经过点”和“终点”等。由介词标引的处所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前,部分可以位于动词后,但有些介词结构位于动词前和动词后时。表义上往往不同。表示“起点”的处所词可以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表示“终点”的都不能用介词结构置于动词前,而可以由趋向词标引用于动词后。处所宾语语序基本遵循“起点在动词前,终点在动词后”的时空像似性,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终端焦点化”的认知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