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我们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校课程建设与变革的特点,从"课程即教师"、"课程即对话"的教育群体发展理念出发,以学校"生命共同体"建设、学校共同愿景、学校教师合作、学校课程变革四方面为课程领导的具体内涵,以校长为课程领导的主导,以教师为课程领导的主体,在专家、家长、学生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组织和引导持续的学校课程对话,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进程中,促进课程获得不断改进与完善,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特点是:特教对象种类齐全,分类体现人文精神;特教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立法理念先进;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培育体系健全,资格鉴定程序明确;特殊教育的课程具有个别化、人性化、生活化特色.台湾地区特殊教育的经验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是:加强特殊教育立法,规范特殊教育对象分类,进一步完善融合教育,超常教育应回归理性,课程改革应推陈出新,改革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3.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正在引起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部门的日益关注,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各级各类特殊教育质量的重点。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就促成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继续教育上的需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提出了有效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  相似文献   

4.
《现代特殊教育》(高教)的办刊宗旨:传播思想,繁荣学术,引领发展,搭建平台,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服务。主要读者对象: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特殊教育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学校(机构)、康复机构的教师及相关人员,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以及热心特殊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开设的主要栏目有:特殊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特殊儿童发展研究、教育与康复、课程与教学、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融合教育、特殊  相似文献   

5.
<正>为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促进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切实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我校承担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确定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第一,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以学校及学生的需要为核心,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  相似文献   

6.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正在引起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部门的日益关注,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各级各类特殊教育质量的重点.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就促成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继续教育上的需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提出了有效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为此,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规律,逐步认识到校本培训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作用,并通过校本培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专家型的教师.  相似文献   

7.
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正在引起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部门的日益关注,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各级各类特殊教育质量的重点.由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也就促成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继续教育上的需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广大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提出了有效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校本培训.为此,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教师成长和发展的规律,逐步认识到校本培训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作用,并通过校本培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专家型的教师.……  相似文献   

8.
《现代特殊教育》2015,(2):24-26
《现代特殊教育(高教)》的办刊宗旨:传播思想,繁荣学术,引领发展,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服务。主要读者对象: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特殊教育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融合教育的学校(机构)、康复机构的教师及相关人员,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相关研究人员,以及热心特殊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开设的主要栏目有:特殊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特殊儿童发展研究、教育与康复、课程与教学、高等特殊教育研究、融合教育、特殊教育比较研究、学术争鸣、专题等。  相似文献   

9.
我们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以及学校课程建设与变革的特点,从“课程即教师“、“课程即对话“的教育群体发展理念出发,以学校“生命共同体“建设、学校共同愿景、学校教师合作、学校课程变革四方面为课程领导的具体内涵,以校长为课程领导的主导,以教师为课程领导的主体,在专家、家长、学生等相关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下,组织和引导持续的学校课程对话,在促进教师群体发展的进程中,促进课程获得不断改进与完善,使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0.
全纳教育是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全纳教育理论指出,教育要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为普通学生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纳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并为其提供适应需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全纳教育理论,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结合我校实际.我们依托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体会到,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是开展随班就读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科学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呼应科教强国政策的根本,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美国国家科学教学研究学会的年会代表了全球最高规格的科学教育研究盛典,基于NARST 2020年会报告题目和摘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文本分析法,依次进行了词频分析、主题建构和共现演化三个阶段的研究。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师教育、课程评估、科学文化是本届科学教育年会五个研究领域,STEM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议题。基于行为科学理论、活动理论和知识整合理论的管理学与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框架和关键要素,可以把STEM研究划分为理论-实践、结构-功能,宏观-微观和心理-行动这八个维度构成的多元分析框架;无监督LDA主题模型的关系建模全面、清晰地确定了全球科学教育最新的六大研究主题的发展脉络与趋势;国际科学教育研究极为重视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高质量的教师是科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引擎和支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探究教学机制的关键。最后对西方思潮影响的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提出了审思。  相似文献   

12.
王丽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6):123-128
近些年来,我国一直都在进行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心,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如今的教育现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如"有教无类"、"重在育人"、"因材施教"等。通过对孔子几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形成原因的探析,可以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从而为当代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factors shaping teacher–student power relations, based on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document analysis from a Hong Kong study. It identifies and examines six factors: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respect, examination-oriented teaching and religious culture were found to encourage imbalanced teacher–student power relations, whereas curriculum reform, values education and some school cultures facilitated relatively balanced teacher–student power relations. The paper depicts teacher–student power relations in Hong Kong as a reflection of multileveled intertwined interactions, and as affected by the interplay of various factors. It provides empirical evidence to supplement existing understandings of the nature of teacher–student power relations, especially in a non-western context with varied socio-cultural, educational, school and classroom levels.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术性"和"师范性"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改革中难以平衡的问题。为此,巴格莱提出了以造就"教师学者"为宗旨的"任教学科内容专业化"的主张,这成为其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核心观点。系统解读和把握巴格莱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20世纪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状况,而且对于转型期我国的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土耳其的教师教育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挑战:一是师资的严重短缺;二是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差异,特别是农村地区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三是师范生的录取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为应对上述问题与挑战,土耳其近年展开了系统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加强教师教育的课程质量建设;其次,对传统单一的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大力改革,特别是提出了"互为贯通"的课程培训理念;第三,对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基础课程变革十分重视,提出了重新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方案;第四,增强高校在师范生实习环节的指导力度,并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去"西方"化,更突出土耳其的文化精髓,使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更加本土化。  相似文献   

16.
在19时期末20世纪初,教师教育课程的学术学科和教育专业学科的关系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改革中很难处理的一个问题。为此,巴格菜提出了"任教学科内容专业化"的主张,这成为其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核心观点。挖掘和梳理巴格莱的教师教育课程思想,对于转型期的我国的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当代教育重视人的发展,实现“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特征体现在以生为本、教师智慧、开放多元和创造性教学等方面,在建构上强调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轻松学习氛围、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Drawing on a Levinasian ethical perspective, the argument driving this paper is that the technical accountability movement currently dominating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England is less than adequate because it overlooks educators’ responsibility for ethical relations in responding to difference in respect of the other. Curriculum policy makes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technical accountability culture through complicity in performativity, high-stakes testing and dataf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as constituting student and teacher subjectivities. I present two different conceptualizations of subjectivity and education, before engaging these in the analysis of data arising from an empirical study which investigated teachers’ and stakeholders’ experiences of curriculum policy reform in ‘disadvantaged’ English schools. The study’s findings demonstrate how a prescribed programme of technical curriculum regulation attempts to ‘fix’ or mend educational problems by ‘fixing’ or prescribing educational solutions. This not only denies ethical professional relations between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but also deflects responsibility for educational success from government to teachers and hastens the move from public to private educational provision. Complying with prescribed curriculum policy requirements shifts attention from broad philosophical and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educational purpose as well as conferring a violence by assuming control over student and teacher subjectivities.  相似文献   

19.
职前教师的教育实习在职前教师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被大家认可。然而,对于教育实习这样一门综合实践课程,目前国内外对其课程设计与安排的理论探讨还略显不足。美国课程理论家小威廉姆.多尔提出的后现代"过程导向"的课程观及课程标准对于教育实习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组织与评价等方面的规划与实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可为思考我国教师教育实习的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培育"大国良师"是新时代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殷切期望与要求,同时也将引发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指向大国良师的教师教育课程应注重师范生的精神成长,其目标在于帮助师范生成为一名有灵魂、有信念、有思想、有情怀、有学识、有担当、有使命感、有仁爱之心的未来教师。建设以"精神成长"为指引的教师教育课程可以借鉴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理论思想。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认为师范生培养的"精神转向"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到关注优雅心灵的成长;二是从割裂式的培养到运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培育整体精神;三是从忽视到重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培育。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将师范生的精神成长视为培育人文精神与涵养文化品性的过程,因而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非常注重对师范生开展"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培育、"内在幸福"价值观的涵养,以及"转识成智"教育观的陶冶。为此,教师教育课程的建设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首先,将"仁爱之心"儿童观的形塑融汇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形成"於穆不已"的儿童教育信念。其次,将"内在幸福"价值观渗透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树立"孔颜乐处"的教育志向。第三,将"转识成智"教育观融通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之中,激励师范生不断提升教育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