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栖心子问道     
薄闻 《武当》2004,(7):44-44
昔初学道时,只知习内功而不闻其理。一日,问道祖师处,谈及内功之练习。祖师问:“太极者何也。汝可知晓?”吾答日:“尚未详知。”祖师日:“汝对内功之练法尚未入门。”吾日:“吾知内功修习,知心法知架子即可。如何尚未入门乎?”  相似文献   

2.
蓝晟 《健身科学》2005,(3):33-34
虽然太极拳爱好者都试图让自己内功深湛,从而实现“我命由己不由天”、“延年益寿不老春”的梦想;然而,因内功心法之密要自古以来很少流传于世,所以,尽管修炼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内功这个词,也一直在追求,但对什么是内功的本质,如何才能更好的进行内功修炼,却迷茫懵懂、语焉不详,甚至,一些太极拳名师也都对之闪烁其词、模棱两可。最有意思的是,外国人也对内功的秘密感兴趣,只是他们的研究多从金庸的武侠小说来探讨,所以,他们更是隔靴搔痒,只能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述:“那就是魔法。(美国畅销小说评论家阿尔蒂尔语)”内功心法从古至今“法不传六耳…  相似文献   

3.
刘连洋 《精武》2003,(3):27-27
纯阳九步行气法,全名“纯阳内功九步行气秘法”,是勍手螳螂门真传内功心法纯阳内功中的一种。勍手螳螂之纯阳内功心法,相传源于崂山道教的导引行气功夫,由七星丹田功、纯阳九步行气法、纯阳桩法、纯阳童子功四种功夫组成,是一种体系完备、功效宏大的道教秘传内功心法,诚非普通内功可以比拟。  相似文献   

4.
高翔 《武当》2001,(9):3-6
内功是七仙形一切功法之根本,是七仙形武功之精髓。七仙形门尤其注重修炼内在功夫,拳经载,“不练内功不算功”。内壮则外强,本固方枝荣。不练内功,则难以修习外功、拳术、劲力、击技,不但进功缓慢,毫无作为,且舍本逐末,易致疾患,即使上功亦不能保持长久,更得不到七仙形纯正之功。  相似文献   

5.
卢艳彬 《武当》2013,(10):31-32
(上接第5期)三、拧旋走转在运行中以阴阳为体,刚柔为用,是先后天八卦掌追求的目标。八卦掌拧旋走转的内功与道家内功为不二法门。道家“转天尊”之功,既练形又练体,既练外又练内。然八卦掌从高功夫着眼,从道家内功中加以提炼,集其精,求其速,取其与武术相匹配之功而练之。功久,可感悟到其奥妙所在,拧旋走转之功更具实效,练至极处,则身无虚肉,体轻神爽,此乃阴阳之功成就之。小腹乃下丹田之境界,丹田气足,小腹大而实。然下丹田者,乃人命之基,气之根,力之源,产丹之沃田。丹田之气充盈,必遍灌全身。练功中运化得当,必然炼得“真金”。可达至高境界。丹田之说,出自于道家。“丹”者,阴阳之合和,阴阳之精华,元气之结晶。从“丹”字结构来说,是日与月相叠,是阴阳重合之象;  相似文献   

6.
武当纯阳拳内功,昔道家称谓“八步纯阳”。吾师刘理航先生,于1927年在武当宫从全真教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师王至道道长处学得,先生仅遵师训持功自养,年逾百岁,仍耳聪目明,步履矫健,深得纯阳内功之精微。 纯阳内功,乃武当内功丛林中之一脉,余以为得之不易,珍惜之至,常怀自慰之感,一日不可荒学业,余究三十年之研究,虽难以窥其堂奥,亦斗胆草成拙文,以待百家之鉴定。  相似文献   

7.
先明 《武当》2009,(3):41-42
武当筑基内功能够快速启动真阳之火,聚集散于身体各处的先天真阳之气,使丹田内产生并聚集高热能量,以炼化体内先后天之精,转化为真阳之气,达到“炼精化气”的效果。本功还能聚集炼化自然界的真阳之气,以补体内真气之不足,并促使丹田真气进一步充实、凝练,为修习高级内功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上古之时,圣人教育百姓主要是以气功理论为主体的思想。《内经》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由此形成了以人体健康长寿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形成了《内经》中讲的“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的清静朴素的社会民风。那时  相似文献   

9.
胡伟容 《武当》2006,(8):13-14
太极拳是内家拳,而内家拳讲究内功修炼,因此,没有内功就称不上太极拳。笔者上世纪80年代拜广东省武术家、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王华新为师,20多年来潜心修炼太极内功,一有所悟得即笔之于纸,以期毋忘。笔者深知脊髓?化功对于练好太极拳之重要性,经过数年实践,从“身知”中悟到腰脊在  相似文献   

10.
●内功心法之身心调整方略内功心法的修炼主要是对神意气形的身心锤炼,这种锤炼不是随随便便进行的,而是通过一定程序的身心调整,使精神状态(意识状态)和生理状态(形体动作)从杂念纷呈的“五马分尸”和“四分五裂”状态———进入内心宁静(心中一静)、意识专一(专注一方)、气血  相似文献   

11.
道家之“复归于无极”的基本思路,完全可以被作为传统武术之超级心理训练的根本原则;作为其“复归于无极”的彰显超验心的专业方式,道家炼养的技术与理念,分别被某些拳种吸收改造成了内功功法与技战术训练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12.
陈颜胜 《精武》2010,(8):52-55
一、太极拳内功与拳架的关系 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功拳,关键在“内”宁,内功即丹田气;内劲即呼吸力、丹田力、意念力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3.
林国华 《精武》2008,(4):57-57
易筋经,相传是梁朝时期天竺国旅华僧人菩提达摩所创,后传于嵩山少林寺,寺内僧人。易筋经在历代传承中,各家均有所发展,张三丰真人学艺于少林,得易筋经修炼法,后隐修武当悟合太极之理,传有“太极浑圆内功术”,峨嵋白云禅师学易筋经后融佛门密教功法,形成“峨嵋内功十二庄”。清代有吴氏易筋经,近有熊氏易筋经,皆负盛名。  相似文献   

14.
刘铁成 《武当》2000,(6):12-13
本人以无上法缘征得几位武当先贤大德授以道法和内家之修习要诀。说来可笑,真可谓“大道至简至易”矣!当吾以诚敬之心修习“混元大法”而有所成就之时,回头一看,真是笑煞人,原来内家武法的修持是那样的容易。所谓“内家”只是由内功开始修起,在内气充盈之时而产生内导外形之  相似文献   

15.
杰光  杰明 《武当》2009,(2):56-57
时称“杨无敌”的杨露禅先生(1799~1872),初到京城,只以太极拳中之“云手”一式,把诸亲王府各门派的名家发放至三丈开外的网绳上,而绝不伤对方毫发?这是太极拳之内功也。凡得其太极拳之真传,功成圆满者皆可如此。  相似文献   

16.
从语音、考古、历史、民俗等方面,以武术人类学视角,梳理、比较与分析了马步之“马”的原始名称、原始意蕴及其重要启示。结论:(1)“巫”的上古及残存的读音为“ma”,“巫”的上古及残存的形象为“蹲踞”式,“巫”的上古及残存的活动为“下马”,进而初步判断马步之“马”的原始名称是“巫”;(2)“马步”之“马”的原型是战神、原旨是附体、原生是律动、原附是焚香,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各种宗教(大如道教、佛教,小如清水教、白莲教、天理教、八卦教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夹带着浓浓的巫风。启示:为传播武术,马步英译应该是“magic squatting”;武术基本功习练可以“感性的神秘”,武术基本功研究则要“理性的神秘”。  相似文献   

17.
蓝晟 《武当》2003,(7):30-30
进入21世纪之后,太极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撰文质疑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说“现在的太极拳只不过是太极操”、“是徒有其表的太极拳”等,他们还发出了“太极拳内功心法已经失传”,“寻四两拨千斤之杨式太极之真功夫,可谓难上加难。”确实,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绝大多数是“太极操”,因此,许多人练了多年太极拳,连身体的基本健康都达不到,更谈不上延年益寿了。  相似文献   

18.
翟维传 《武当》2003,(11):20-21
武式太极拳在修炼要求上特别注重“内外相合”。内是充盈于身体内的内功,外是指身体的四肢躯干,运动时以内动带动外形,达到内外合一,才符合武式太极拳“内外相合”之要求,达到“周身一家”之境界。要达到“内外相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和探讨。 第一,要认识内与外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刘国栋 《新体育》2013,(7):58-61
作为乒乓球的发源与中兴之地,欧洲创造了这项运动的“上古”繁荣。如今,他们似乎还停留在石器时代,人们只能通过历史,看到他们昔日繁华的背影。  相似文献   

20.
车星辰 《武当》2005,(8):5-6
峨眉神剑派玄门内功,也称先天全真神剑派玄冥门内功或峨眉剑仙派真功,是道家剑仙派玄门秘功。就目前所知之记载,此功由峨眉后山方士何根九于清代道咸年间得自方外异人。何根九归隐玄门苦修得道后,在光绪年间又将此功秘授于泸州小市陈元庆(又名陈元龙)和川东火居道人陈自然。陈自然又传川东大娄山下人称黄道姑的“云中玄女”黄素贞、“云中风”周素清和“云中月”李凤翔等;陈元庆传浙江“江南大侠”靳飞鹏、四川隆昌石燕镇“南方大侠”蓝伯熙、重庆张安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