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育的语境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校之大事,在教在学",课堂关系着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竞争力。近期,应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朝阳教育报》之约,我们陆续走进相关学校、深入课堂,同学生一起聆听,同教师、校长一起研讨。蹲点之中,教师教学形式的创新,学生主动探索的激情,课堂学习气氛的活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从课堂抓起,以学生为核心"的成效。在此,我们将陆续选发本刊编辑们的蹲点记录,将这些凝结优秀教师智慧与心血的课堂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的语境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校之大事,在教在学",课堂关系着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竞争力。近期,应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朝阳教育报》之约,我们陆续走进相关学校、深入课堂,同学生一起聆听,同教师、校长一起研讨。蹲点之中,教师教学形式的创新,学生主动探索的激情,课堂学习气氛的活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从课堂抓起,以学生为核心"的成效。自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选发本刊编辑们的蹲点记录,将这些凝结优秀教师智慧与心血的课堂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3.
《辅导员》2014,(8):80-80
在教育的语境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校之大事,在教在学”,课堂关系着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竞争力。近期,应北京市朝阳区教委《朝阳教育报》之约,我们陆续走进相关学校、深入课堂,同学生一起聆听,同教师、校长一起研讨。蹲点之中,教师教学形式的创新,学‘生主动探索的激情,课堂学习气氛的活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从课堂抓起,以学生为核心”的成效。自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选发本刊编辑们的蹲点记录,将这些凝结优秀教师智慧与心血的课堂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4.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课堂的德育渗透和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并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师生教材,和谐共振 教学过程存在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学生与教材之间的矛盾,这三对矛盾成为语文教学的原动力。但是,语文教学又是讲究教和学的和谐统一,讲究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双边互动,而且要合理地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渐趋和谐,同处共振状态,进而进行渗透德育,达到"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5.
韩圣芳 《考试周刊》2010,(57):52-52
我们曾经对"精雕细刻、顺利流畅"的课堂教学羡慕不已,但慢慢地咀嚼,发觉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的"完美",实质上仅仅是学生适时"配合"教师完成教案而已,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感觉不到生命成长的气息和创造的欢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和教师。"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频频出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的动态生成性,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堂同教师的生命意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教师,不能不思索与追问:我们日日面对的课堂,其价值在哪里?我们为之付出过青春、智慧和理想的教学活动,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当我们走进课堂的时候,又如何去实现预期的一切?如何才能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的头脑是一个等待灌满的容器,还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应当用鞭子把学生赶上天堂,还是解开桎梏,展露他们的才智?我们的职责是代替一个头脑思考,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的深化,信息技术学科也正以其独特的学科魅力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然而当我们揭开这层"喜爱之纱"后,见到的、经历的更多的则是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管理的无奈与力不从心。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着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乱"。面临诸如此类的"乱象丛生",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拨乱反正"呢?本文从原因分析和解决策略两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査静 《考试周刊》2010,(53):100-101
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学生和老师的集合体,师生之间的"互动"时刻都在进行着.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师教学的起点,更是归宿.因此,我们必须冲破屏障,和学生一起体验快乐;回归生命,陪学生一起寻找共鸣;寻找契机,跟学生一起探索改变.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推进"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课题研究,锡山高中不仅在校内开展广泛的研讨,还将教师送往国外,让他们汲取异域教育的营养。本期,我们刊发课题组两位老师的文章,同他们一起感受澳大利亚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了解这段经历带给他们的思考,相信也能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发生,或是一个错误,或是一段困惑.为此,教师有时会觉得束手无策,甚至想简单地、"跳跃式"地绕过这块"绊脚石".其实,数学课堂中的"错误"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及时而机智地捕捉形形色色的"错误"并进行开发和利用,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沈祖芸 《上海教育》2011,(12):28-33
这是我和市三女中师生们一起经历的故事,是我们共同走过12个月,共同完成的作品,其中凝聚着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一年中不下10次的智慧把脉,凝聚着上海"高中创新素养培育项目组"诸多专家的心血,还凝聚着市、区两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独到眼光与倾力支持。我试图用"戏剧"的方式、用原汁原味的再现来展现课程的价值,展现一个全新的学生世界,他们正在挑战着小小的课堂、权威的教师和传统的学校,甚至是教育观念的变革,而且"以一种课程的力量"。"我非常看好市三女中‘教育剧场'课程,它是一所高中难能可贵的创新,这门课程正在释放着‘人类社会实验室'的强大功能。"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张民生如是说。  相似文献   

12.
"朗读教育"与"朗读教学"并不是一个概念。"朗读教育"就是指教师给学生读书听,朗读的主体为教师,教师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余允许的时间内读书给学生听.朗读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新尝试,它能够将语文课堂延伸到教学目标之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听读中渐受感染,在文化的熏陶中爱上阅读。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普及,我们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过去课程焦点锁定在教师这个"主角"在课堂舞台的"表演技巧",而学生只充当舞台"配角"这种局面。现在应提倡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几年来的摸爬滚打使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现在将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拿出来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逐步被渗透,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们的学习方法都有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伴随着"创新思维"、"赏识教育"、"课堂气氛"等词语被不断提出,有一个词语也在悄悄的被提到,那就是"教学效率"或是"实际效率"。我们课堂的实际效率到底有多高呢?  相似文献   

15.
王晓燕 《考试周刊》2011,(43):139-140
借班上课,是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研讨活动经常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借班上课常常处在一种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态,这对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艺术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告诉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借班上课时,选择合适的课堂激励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以自己亲身参与和观摩的几节课为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借班上课"的几种有效的课堂激励方式。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面对困难,一起体验失败与成功,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和他们共同成长"。作为老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课堂上要让感情交流贯穿始终,课下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本着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和家长多交流。亲近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提问是教育思想的外现。目前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好似"拐杖",学生的思路全依赖于此,一旦失却,寸步难行。教师在克服"满堂灌"的前提下,进一步研究问题的角度与策略,改变环环相扣的循循善诱,变结果启发为过程启发,将问题指向过程与方法,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而非获得标准答案。怎样做才能将课堂中的提问指向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意志品质,将教育的功能由选拔而拨向对人的终极关怀,这样的研究值得我们一直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王尚文先生在《"入侵"与"生成"》一文中提出,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课堂在转型",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今天将走向什么样的明天,《上海教育》800期给了我们非常清晰的指引,就是围绕"人"和"课堂"。昨天的课堂,通过研究学生,改革教学方法,创造出一批课改教育成果;今天的课堂,正在逐步告别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转而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学,注重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育,才有了更多智慧课堂和生命课堂;明天的课堂,将更加开放,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注重分享与协作。  相似文献   

20.
张汉斌 《上海教育》2013,(13):13-13
这次承担研讨课,我感觉压力很大,因为自己虽然一直在学习"新基础教育"的理念,但如何将理念落实到课堂,还是比较模糊。我记得华师大专家在评课时说过,英语课堂教学如同与学生一起制作一个蛋糕,传统教授式教学是教师做好一个蛋糕,切开,然后让学生品味,整个过程中学生是被框住的,而"新基础教育"提倡的课堂教学,主张学生和教师一起组建材料,在互动中生成一个完整的蛋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凭着对"新基础教育"的初浅认识,我开始构思我要上的这节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