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内七篇虽然各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但是从整体内容上看,内七篇理论体系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思路,各篇阐述的重点观念在其整体逻辑思路上是循序渐进的。沿着内七篇的思想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庄子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层次。  相似文献   

2.
《庄子·内篇》七篇,多数学者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是研究庄子哲学的主要依据。就整体而言,这七篇文章构成了庄子哲学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其要点包括“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哲学,绝圣弃智、为无而治的政治主张和任天顺性、缘督全身的人生观,等等,就其中各篇分别考察,所论证的中心又各有侧重。由于庄子“以天下为浑浊,不可以庄语”,有意  相似文献   

3.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西晋解庄名家郭象认为,<逍遥游>中的"小大之辨"意为大小齐一.无论是从该文的行文、立意、篇章内在思想的完整性,抑或从<庄子>内、外篇内容的相互映证来看,庄子的思想应该是崇大抑小,而非大小一齐.明确这一点,对疏通<庄子>内七篇,理解内七篇思想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庄子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著书十余万言,《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包括内七篇和外十五篇。一般认为内七篇为庄子自著,其余为庄子门人及后学所著。读《庄子》就好似有一种“乘天地之气,而御六气之辩”的感觉,真的就如同庄子的思想一般。  相似文献   

5.
《庄子》内篇的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了》内篇素被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本探讨内篇七篇思想的内在统一与完整,阐明内篇七篇的思想内容是一个整体。各篇重点不同。递相延伸,最终合成完整的思想。完整把握内篇的思想,可以比较其与外篇、杂篇的不同以及老与庄的不同,这是分析《庄子》内篇思想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庄子解》集中体现了李贽的道家思想,也体现了李贽对庄学的贡献。李贽从文章学角度对《庄子》内七篇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总体把握各篇主旨、揭示各篇脉络、划分段落,从篇、节、段、句等不同层次,解析《庄子》章法;评述《庄子》中的人物事件,复述《庄子》中的有关段落,评述与复述相结合疏通《庄子》义理;大量征引郭象《庄子注》和宋人《庄》注,借鉴成说,但又能发明新意。李贽的解庄之词洋溢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体现了李贽解庄时的文学意识。  相似文献   

7.
孙琦 《文学教育(上)》2008,(21):140-141
《大宗师》是庄子内七篇中的一篇。“宗”即“万物之宗”的“宗”,有宗主、本源之意。而“师”则可以理解为效法之意。“宗”实际上相当于庄子所提出的“道”,而要去效法的也正是这个道。虽然庄子的《大宗师》不及《逍遥游》浪漫飞扬、汪洋恣肆,却也论及了庄子对人生、对“道”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大家。庄子留下的文章有十多万字,分为“内篇”、“外篇”、“杂篇”。这三“篇”不完全是庄子的直接著作,多数是庄子的后学或庄子学派的人所写。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内篇”七篇是庄子自撰,原因是内七篇思路清晰,自成体系,而且一以贯之,中间无多大矛盾。而“杂篇”和“外篇”,其思想就不完全相同,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性,因此可以认为是别人所写。研究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我们认为,主要依据或着眼点应是内七篇。这是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9.
《天下》乃《庄子》全书之最后一篇。对于《天下》是否为庄子所作,历来争论不休,而从《天下》篇所描绘的“内圣外王”之理想人格与庄子内七篇中的理想人格相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天下》乃庄子所自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庄子》文中的“三言”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寓言、重言、卮言的区别、在内七篇中所占的不同比例及“三言”不同的表现特点,认为在阐述庄子思想时,“三言”各有其独立作用与地位,既相互独立,又共同作用,成为庄子文章主要的构成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