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陷阱”题中的“陷阱”是命题者针对学生学习和解决物理问题时认识上的片面性,思维上的局限性,有意地在题目中设置干扰信息来迷惑学生,如果同学们不能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凭熟知的思维定势去解题,必将跌入“陷阱”.请看以下两例:  相似文献   

2.
正命题人常常利用熟悉的句型结构.或者一些固定搭配来制造陷阱.让考生在非常神气的心情中快速地得出错误的答案。如何跳出这些陷阱题呢?首先我们要弄清命题者是如何设计陷阱的,然后才能有力地"还击"。下面粗略归纳了常见陷阱题的类型并加以分析.希望能对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巧识陷阱有所帮助。【陷阱一】利用定势思维,设置"陷阱"【应对策略】夯实基础,记住要点,结合语境,识破"陷阱",理清题意。例1 I couldn't help____that day forⅠwas too busy.A.sweeping the floor B.to sweep the floor C.swept the floor D.to sweeping the floor【解析】此题并不是couldn't help doing(情不自禁)的运用,而是对help(to)do的考查,故选B。  相似文献   

3.
高考单项选择题中有相当数量的“陷阱题”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定势而设计的,这些“陷阱题”往往是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先看一考题:Whichdoyouenjoy yourweekend,fishingorwatchingTV?A.spendingB.tospendC.beingspentD.spend分析:许多学生受定势思维影响,认为en-joy后应该用动名词作宾语。于是,不加思索,且满有把握地就决定了答案A,结果造成过失性失分。克服定势思维的方法:一是要分析句子结构;二是要根据语境判断其句意。上题只要分析句子结构,就会发现“fishingorwatchingTV”才是enjoy的宾语,而“度周末”是目的状语,故应选B。下面的题只要认真分析,相信你会选出正确的答案。1.Thedaywehadlookedforwardtoatlast.A.comingB.come C.cameD.comes2.Th…  相似文献   

5.
思维定势是对思维活动的内部准备状态,简单地说,是指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对解决同类问题表现出积极作用。研究发现用相同的方式解答的问题越多,定势的影响就越大。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受固定搭配、习惯用法等形成的思维方式影响,凭着经验或感觉,盲目快速地解题。若一味追求解题速度,有时也会把学生往“歧路”上引,稍不注意就掉入“陷阱”。因此,学生必须认真审题,突破思维定势,才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研读2006年高考单项选择题,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是针对学生解题的思维定势所出的“陷阱题”。这些“陷阱题”常常利用英汉两种语言的易混点,或者通过一些句型结构、搭配等干扰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错选答案。本文拟通过今年全国及部分省(市)高考试题,探寻命题者常采用的思维干扰手段,以帮助同学们识别干扰因素,理清句子结构,从而避开“设题陷阱”,提高分析试题和正确判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考英语中的“单项选择”题中常常隐含着“陷阱”,考生若按照“定势思维”去解题,往往容易出错。实际上,解答此类题目时应该要注意两点:1)认真审题,不受“定势思维”的影响;2)在考虑固定句式或固定搭配的同时,还要注意上下文的语义逻辑。下面以一些试题为例,谈谈如何破解“单项选择”题中的“陷阱”,希望对同学们在解答此类题目时有所帮助。1.Lin Tao can thelp the trees for he is busy writing a letter nowA.to plant B.plantingC.planted D.to be planted[解析]考生易受can thelp doing sth这一固定搭配的影响而误选B。但题干中的f…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为了测试学生对语境的理解能力及语法知识的运用能力,英语单选题常利用学生的汉语定势、对该题语境或句子成分的不充分理解,巧设陷阱“,误导”学生。一、利用学生的汉语定势1.He spent a lot of time the TVset.A.in watching B.towatchC.in front of D.watched答案:C透  相似文献   

9.
思维定势会严重地阻碍创造性思维发展,影响创造力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变换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打破学生平时训练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现以巧“种树”教学为例,谈几点做法。小学五年制数学教材第三册P74思考题是: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么种?按二年级学生常规思维,种6行,每行3棵,需要小树18棵,而今只有7棵树,怎么个种法呢?这道题有一定难度,有思考价值,如果不突破思维定势,是很难解答的。怎样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呢?一、巧设铺垫…  相似文献   

10.
命题者针对学生知识和思维方面的“漏洞”,常在试题中巧妙而隐蔽地设置一些“陷阱”,以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区分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识别“陷阱”,并迅速地避开“陷阱”,实现正确解题呢?  相似文献   

11.
《电磁学》习题中有许多“陷阱”题,它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当同学们遇到这类习题时,很容易掉人“陷阱”。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一、巧妙转化。避开“陷阱”命题人往往根据学生习惯于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设置“陷阱”题。如果不转化思维角度,就会掉人命题人虚拟的“陷阱”中。图1例1:如图1所示,磁铁放在斜面上处于静止状态,有一导体处在磁铁中心垂直斜面的正上方,当导体中通入方向向外的电流时,磁铁受到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N 和 f 将:(A)f 不变(B)f 增大(C)N 增大(D)N 减小本题陷阱:以磁铁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三物理复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些错误的思维定势,阻碍思维的运动。本文拟举例浅谈在高三物理复习中如何妙用一些"陷阱"题,破除学生的错误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高三生物专题复习中,改变传统灌输与题海模式,针对发散思维应具有准确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而提高学生思维发散能力。一、克服定势心理,清除发散障碍,提高思维发散的准确性由于在单元复习中,学生在对知识的内化过程中已形成一定模式即思维定势,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造成一种局限性,束缚思维的发散,影响学生分析、判断的准确性而造成“僵题”。例如某基因片段含碱基600个,则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种类为:A.100、B.200、C.20、D.300,学生易选A或B而漏选正确的答案C。从生理上讲,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4.
许多物理试题往往存在隐含条件,使问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一些学生常常因思维定势,在鳃题时往往忽略了试题中的可能变化而进人命题者的陷阱.导致错解失分.  相似文献   

15.
命题者针对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知识和思维方面的“漏洞”,常在试题中巧妙而隐蔽地设置一些“陷阱”,以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区分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  相似文献   

16.
胡秀娟 《快乐阅读》2011,(11):69-69
近年来,高考英语单项选择题的设题更加灵活,干扰更大,语法和词汇知识题中有相当数量的题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定势而设计的"陷阱题"。考生应如何防止掉进"陷阱",做好这类题呢?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谈谈具体的方法。(一)化繁为简,剔除多余信息。设题者在设题时往往通过增加限定语、同位语、插入语、定语从句等辅助成分,增加句子的复杂程度,造成学生的视觉差异,从而导致思维混乱错位。解  相似文献   

17.
命题者常常会在选择题中设下各种各样的陷阱,干扰同学们解题甚至出错。现将同学们常犯的错误进行总结,以期同学们能吃一堑,长一智。一、思维定势的影响例1 烧杯中有一定的水,现对烧杯加热,则水对杯底的压强将______(不考虑杯的形变和水的蒸发)。A.不变B.增大C.减小D.无法确定错解:水温升高,水膨胀,ρ减小,h增大,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知,p的大小无法确定,选D。正解:压强公式p=F/S,不仅适用于固体,也适用于液体、气体。当水膨胀时,水对底部的压力F不变,底面积S不变,所以压强p不变,选A。总结:要避免思维定势的影响,同学们关键要正确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平时解题应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从而避免思维定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兴起于思,思起于疑”。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易产生错觉的材料,设置“陷阱”,使学生误入圈套,可引发学生认知矛盾的加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自觉地反省、评析、订正,否定错觉,从而引趣释难,自觉探究,防止定势,加深认识,增强教学效果。一、课首设“陷阱”,引趣释难。在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通过设置“陷阱”,诱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偏  相似文献   

19.
所谓诱误性(陷阱性)练习题,就是根据学生解题时可能受到的某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题中布设陷讲,诱导学生出错,从而取得“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使学生对该类习题留下深刻的印象。诱误性练习的目的是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建立新的思维定势。通过诱误性练习,将会加强学生业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将进一步得到强化。以后学生在做该类习题时,就会小心谨慎,认真分析,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好处。一、在计算教学中进行诱误练习如,在学习了加法、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后,可设计这样的计算题:这两题学生容易得出…  相似文献   

20.
一个学生拿着一道应用题来到办公室问老师.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解答,只是把题读了一遍,谁知道这学生听后笑了“:我会了!”就跑回教室了.这老师用什么妙法把学生的疑难很快地解决了呢?原来这位老师读题很有“门道”,还很有表情呢.比如在读“今年比去年多生产多少斤”时,把“多”字读得很重,又拖得很长,于是,学生就心领神会了.可见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怎样指导学生读题呢?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妨培养学生边读题边审题的习惯.除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读题有困难可由教师代读或者领读外,对其他年级学生,更多的是要培养他们独立阅读、特别是默读的好习惯.对初学或还没有熟练掌握的应用题最好要做到三读——一是初读,即了解性地读题.通过初读弄清题目中讲了一些什么事情,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二是复读,即审题性地读题,要反复默读、边读边想.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弄清题中难懂的或容易混淆的词语,如“:照这样计算“”增加到”与“增加了”等;2.弄清题中没有明显给出的数据,以及与运算无关的、多余的数据;3.弄清某些倒叙的题目的题意,如(1“)妈妈今年28岁,比爸爸小5岁.爸爸今年多少岁?”(2“)某书店上月卖出儿童读物1568本,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