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要不的要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中心问题,是解决社会的违法犯罪问题。而社会违法犯罪的主体又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上就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治理。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国际性的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给青少年造成一定的精神困惑和价值观冲击;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水平与青少年成长需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加之青少年自身存在的生理、心理特点,促使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1]。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从大的方面讲有两种原因:  相似文献   

3.
洪戎  张冬艳 《陕西教育》2007,(11):110-110
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国际性的社会问题。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给青少年造成一定的精神困惑和价值观冲击;经济发展及社会发展水平与青少年成长需要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加之青少年自身存在的生理、心理特点,促使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是时代的社会的反映。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日趋富裕的同时,以享乐为主的社会风气愈来愈重,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社会责任感逐渐淡薄,道德观念薄弱等新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给青少年违法犯罪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突出,且呈现出违法犯罪的盲目性、反复性、年龄提前等特点。为了减少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使青少年健康成长,本文就教育改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方法,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5.
梁日华 《广西教育》2007,(10B):15-15,28
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一直以来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解决好了对社会的安全稳定、长治久安具有现实性意义。以下分析探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探讨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特点,分析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因素以及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提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主观原因和社会客观原因总体结合的结果。从其主观方面来看,它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水平、知识水平、情感、意志和性格特征,以及心理和生理变化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然而,把青少年违法犯罪仅仅归结为主观方面的问题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除了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观原因外,还必须从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社会条件去分析社会客观方面的因素。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方面的问题,有教育制度、劳动就业、社会风气方面的问题,以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问题等等。本文只是试从家庭动因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角度作初步探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分析了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因素以及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 ,提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良的人际交往,它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起了催化作用;扩大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加重了预防和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困难。要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必须抑制和消除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和学校教育的缺陷。提高青少年的自身认识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这项工作,引导青少年进行良好的交往,只有这样,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就会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各国十分重视的重大社会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培养,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文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是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与环境污染、毒品犯罪并列为“三大公害”.它是社会问题的折射,是家庭问题的投影;几乎所有青少年违法犯罪都能从家庭中找出不良影响或直接起因.因而,有必要重视家庭环境建设,提高家长自身的综合素质,重视教育策略,改进教育方法,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幸福家园.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书籍、报刊、影视、网络等文化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年增多,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运不能不今全社会深思和警醒。预防和重视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本文结合温州中专生的具体情况,分析了其犯罪的原因,提出了预防的对策,以便做到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本茁壮成长,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呈蔓延和上升趋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本在列举了犯罪的特点后,分析了犯罪的成因,提出了预防的对策,对未成年人成长进行了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根据学龄期青少年的年龄特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龄期青少年犯罪的基础预防和重点预防的设想。青少年犯罪预防从学龄期抓起 ,把青少年犯罪预防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主渠道的作用 ,还必须得到司法、公安、街道、家庭及有关社会团体的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率迅速增加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而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除与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直接关系外,还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因素有重要关系。因此,本着“防重于治”的观点,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行动起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和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16.
在所有的犯罪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未成年人犯罪.最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发生在大、中、小学生间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发生在家庭内部的弑亲案件,发生在社会上甚或邻里间的偶发性、冲突性恶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学校、家庭及社会中对未成年人犯罪前的征兆予以探究和了解,可以帮助人们尽早发现未成年人犯罪前的一些反常之举,及时予以关注和预防,这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从未成年人犯罪前的征兆表现,学校、家庭、社会对此应采取何种对策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这两个方面予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它关注的是资源减量、循环及再利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外实现循环型经济所采取的税收政策的比较,再看我国目前在该领域采取的措施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对策。  相似文献   

18.
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有质的不同。因此,少年犯罪刑事政策也应与普通刑事政策有所区别。明确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内涵和基本精神,才能使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制定不偏离方向。研究当前国外对少年犯罪的刑事政策,明确我国少年犯罪刑事政策的应然选择,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少年犯罪刑事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劳动就业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许多国家都把“充分就业”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就业的压力一直很大,因此,对劳动就业的管理是国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农民进城务工管理得力与否也成了关系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由此引出的社会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A A Hains  E B Ryan 《Child development》1983,54(6):1536-1544
Using 10-11- and 14-15-year-old delinquents and nondelinquents, the present project wa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a) the extent of delinquent-nondelinquent differences on moral reasoning tasks; (b) whether delinquents display less knowledge about social problem solving, or social metacognition, in comparison to nondelinquents; (c) whether the deficiency by delinquents on a social problem-solving task could be lessened with clues to be more strategic; and (d) whether age differences would be observed on these tasks and whether age would interact with delinquency.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for age, but not for delinquency, were observed in mortal judgment and prosocial moral reasoning.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older nondelinquents performed better than other groups while considering some dimensions of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ge differences were also noted on the social problem-solving task. When subjects were provided with clues as an organizing strategy on this latter task, all groups scored at levels higher than their no-clues performances. All groups except younger delinquents displayed comparable knowledge about strategies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Flavell's processing model of social cogn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