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9,(4):35-43
以中国乡镇地名中的地形类、水文类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GIS中基于核密度空间平滑法为支撑,输出专题图,从而进行空间分析,以期能客观、全面分析相关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形类地名7 561个,水文类地名5 784个,地形类用字丰富多样,共计54个字,水文类用字21个;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地形类地名在用字上的丰富程度说明了精耕细作的特点。在河流密集处水文类地名注重水文特征的区分,地名上精细化。地形类地名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且集中分布在第二、三阶梯上;水文类地名与中国的水文分布一致,且与400 mm等降水量线、"胡焕庸"线基本上相一致。地形类、水文类乡镇地名的分布特点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依山傍水"的生活理念。通过研究分析对今后地名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为地名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象山“三面环海,一线穿陆”的独特地理特征,使得其许多地名用字也独具特色,不常用的生僻字相当多.选取3 500个常用字以外的29个见用于象山地名中的生僻字加以分析.透过地名用字,可以间接了解相关地域历史的或现实的地理景物的形态特征、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有利于对相应区域整体地理、习俗、文化等状况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地名是人们为特定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词,它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内涵。江门老城区100个主要街道、里巷名称,在命名特点、历史文化内涵、方言用字、地名用字及音节等方面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统计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主要对靖江地名中出现频率较高且具代表性的通名用字——“垈”和“圩”的读音和释义进行分析,略述部分其他通名。通过对地名用字的分析,不仅可以探寻蕴藏在地名中的方言遗迹,而且可以了解靖江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  相似文献   

5.
地名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大量真实生动记载山川河流、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土壤植被、自然灾变等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特征的地名,是研究昭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6.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来源的居民都会在地名上留下自己所操语言或方言的印记。本文对海南19个县市的自然村名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找出海南汉语各方言共有的地名常用字和海南闽语特有的地名用字,通过这些地名用字的分布来考察海南闽语在海南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7.
汉字蕴涵着一定的社会心理,社会心理的变化也会反映在用字上。本文试举民族名、地名、称谓名、行为词等出现的改字现象,讨论了社会心理的变化对词语用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东"围"字地名较多,有508个,分布也比较广泛。通过分布情况的调查,发现这些地名主要分布在客家方言地区,有客家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这类地名。不仅广东客家人居住区有这类地名,就是福建、江西客家人居住区也有这类地名。"围"字地名是客家方言地名。"围"字地名起源于客家围屋。这类地名的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也很有特点。  相似文献   

9.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分析技术,将台湾全省划分为23个一级行政单元,并选取县(市)、区(市)、镇(乡)、里四个行政区划等级的559个地名进行重点分析.结果显示:台湾省地名景观反映了台湾省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其中部高大山脉纵贯南北,东西部平原狭窄、河谷纵横的地形地貌和动植物资源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蕴含着台湾省内独特的原住民文化、大陆移民文化、外来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在空间上还表现出移民类地名与各类移民的居住区域相重叠,原住民类地名分布与各民族聚居区相关性较强,海岛类地名集中分布在台湾沿海各县市及其离岛等地名空间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客家方言词汇的特点和有关语文政策,对深圳市地名用字“岗”、“坑”、“背”等的读音和书写问题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方言和地域角度将广东省划分为粤中、粤东南、粤北、粤西四个区域,主要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分析各个区域内的地名特色以及区域间的地名异同,并辅以历史、地理等角度分析其中多元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某一地域方言的考察研究,可探知该地域的文化特征。淮南方言中的地名与历史语词的多样性正是淮南地域文化多层次性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其开放性与包容性的间接证明。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石首市境域的地名,极富水乡平原特色。这些地名的出现,是数千年来独有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交融与演绎的结晶。地名是一个地方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的缩影。本文旨在透过这些地名,从侧面揭示其水乡平原所固有的部分自然与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4.
广东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广东高校学报应承担起弘扬和传播地方传统文化的重任,建设好地方文化这一类型的特色栏目。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广东高校学报地方文化栏目建设已经取得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栏目论文比例偏低、栏目名称不固定、外稿比例偏低等问题。当前广东高校学报地方文化栏目建设的发展策略在于积极开展地方文化栏目的专题策划,适当提高栏目的兼容性,加强地方文化栏目的责任编辑队伍建设,邀请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同时还要打破校域界限,集中各校地方文化栏目的优势,在数字化平台上实现联合办栏。  相似文献   

15.
地名的典型特征是地域性、文化性和独特性。依照地名所反映的信息,可以分为山水地名、示位地名、寄意地名、历史地名、特殊地名等。河南现有县市地名121个。这121个地名,大致有山水地名26个,方位地名13个,祈愿地名12个,历史地名50个,特殊地名20个。这一数据不仅充分说明因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主流,其他原因形成的地名是河南地名的补充,而且切实反映出河南地名形成和演变的悠久与复杂。  相似文献   

16.
《歙县地名志》中记载的738个方位地名大致可以分成四种主要结构,从结构特点上看,歙县方位地名以单音节方位词为主,并且方位词语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歙县方位地名具有主观性、原生性和内隐性的方位认知特点;在使用上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对称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与歙县的地理环境、人类方位认知的特点以及歙县人的文化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搜集莆田市区104个楼盘名称,分析楼盘名称的音长、节奏,专名、通名的用词特点,阐释语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心——作为一种社会用语,楼盘名称是社会风尚、商家趣味和民众心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我国"夜经济"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夜经济"的历史回顾与当代观照、概念与内涵、特点与形式、发展动因、功能、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等几个方面;第二,研究对象多为区域中心城市,缺少国家层面和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的研究;第三,对"夜经济"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夜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较多,但对"夜经济"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夜经济"的社会、环境、文化影响的研究较少;第四,研究的学科视角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大数据、数学模型和系统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未来我国"夜经济"的研究,需要在基础理论、学科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工具等方面加强,尤其是要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的"夜经济"发展政策、对策和措施,把"夜经济"的研究成果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