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访让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进一步地进行了情感沟通,老师的家教理念让家长们耳目一新,更大范围地取得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尊重与认同,也给孩子们带去了满心的快乐:“老师到我家来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老师们对学习好目一听话乖巧的学生往往偏爱有加,有时甚至宠着、惯着、护着,怎么看怎么喜欢,就算发现他们身上有缺点,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小痛不痒地说几句,生怕他们受了委屈。评选各类好学生时,老师们也总是想尽各种办法给他们开绿灯,就因为“这是好孩子,评不上多可惜呀”。老师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值得讨论,让“优秀生”成为教育的盲区,只会使这些“好孩子”被宠出“骄”气和“娇”气,使他们认为自己完美无缺.从而不能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更不能主动加以调整和改进.“优秀生”自身暴露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听说过一所小学一次评聘了三名特级教师吗?常德师范附小就有这样的“殊荣”。特级教师的门槛可不是那么容易迈进去的,何况是小学教师,更何况一次就有三名教师跨进去了。不久前,我们慕名来到常师附小,探究这里的老师成长和发展的“奥秘”。和谐是校园的主旋律校长朱党龄说起学校的教师,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常师附小有一支精锐之师,5个特级,3个中高,3个国家级骨干,5个市级学科带头人,还有一大批教师(29人次)在国家级和省、市级赛课中获得一等奖。”朱党龄很骄傲,又有些忐忑不安,他说他是在教师的感动下工作,因而总是担心对不起“部下”“:我总是问自己,我给了教师们什么?老师们快乐吗?他们还有什么需求?”有人说,爱和美产生和谐,和谐产生快乐。让每一个教师和谐地发展,快乐地成长,是朱党龄的最大追求。“我的主要职责就是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快乐的工作情境,让老师们都有愉快的心情。”朱党龄说。只有时刻把老师的发展放在心上,和谐的音符才能响彻校园。发展需要投入。谈到“投入”,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奖金、福利等物质的投入——当然,这也是需要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但朱党龄认为:学习、读书才是给教师们最大的福利。朱党龄本人就是一个特级教师,老师们说他是一个专家...  相似文献   

4.
文化墙的创办形式可以更多样,人人都是设计者,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乐在其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注重日常文化积累的过程中,逐渐接收到艺术文化素养的熏陶。班级文化墙凝聚了一个班级学生和老师的共同的智慧和心血,展示了学生们别树一帜的创造力,也让老师们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5.
史峰 《上海教育》2008,(19):63-63
上初中的时候,经历过一次让我倍受煎熬的与班主任孙老师的谈话。 我的学习成绩在班里算是中等,成绩有时上有时下。当时的班主任孙老师经常寻机与中等生们谈话,这天轮到我了。我进了孙老师的办公室,孙老师出奇地热情,先是让我在他对面坐下,还满脸笑意地问我需不需要一杯水。孙老师的热情“烧”得我不知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6.
胡敏 《湖南教育》2010,(11):41-41
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开得让老师们心烦,开得让我心慌。虽然我不是个哕嗦的校长,但各部门事情一多,出现的问题也多,总觉得每个问题都很重要,都不能不说,结果是例会成了“流水会”,真正布置的工作一散会就有不少老师来问,让我觉得这例会的效率不高!老师们也埋怨会议冗长,没几个人认真听。  相似文献   

7.
早上,值周的李老师照例站在学校门口,迎接着学生们的到来。他一边检查着学生的卫生、着装、礼仪、标志佩带,一边接受着学生们的问候。一声声“老师好”让李老师的脸上露出了幸福和满意的微笑。这时,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连声招呼也不打就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学校。  相似文献   

8.
唐娜是美国密西根小学的一位老师,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她志愿参加了一个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爱惜生命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唐娜给学生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让大家写出所有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所有的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写,有的写着:“我无法将足球踢过第二条底线”、“我不会做三位数以上的除法”;有的写着:“我没法做10次以上的仰卧起坐”、“我发排球无法越过球网”等。而此时,唐娜也正认真地写着:“我无法让约翰的母亲来参加母子会”、“我无法不用体罚好好管教亚伦”……等学生们写好后,唐娜让学生将纸条对折,交到讲台来。学生们依次…  相似文献   

9.
给寒假作业变变“花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近寒假,各科老师争相“烹饪”寒假作业大餐。许多语文老师也不会忘记给学生们布置一些作业,可是每回都生怕学生“吃不饱”,于是“题海式”的作业让这个原本属于孩子们的快乐寒假,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做嘛,家长和老师那儿难以交代;做嘛,够累的,再也没有玩的时间了。于是孩子们只好匆匆地完成老师的任务——糊涂账单。  相似文献   

10.
一次公开课上,老师讲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时同学生:“同学们,当你们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为家乡的建设作贡献吗?”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愿意!”让当时讲课的老师好不尴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连院墙都没有的乡村小学校里,有一些盼不来好老师的学生。家长和学生对老师背地里总有好多的不屑与讥讽嘲弄,我想这也是下层的国人对于知识及其传授者们微妙的态度。学生们正面拘谨地喊老师,背地里对老师加上带定语的称呼,比如“大远河老师”就是指一位莫名其妙一次一次将“大运河”念做“大远河”的女老师,同时她还把“隋朝”一如既往地读“陀朝”。“不普通的话也不是这么个说法”,校长大人只好在两周之内将她打发回庄稼地。还有“f-a,f-a———代(伐)”是位大胆“创新的”:明明是代,怎么就f-a,拼来拼去,就代了”。胆子真大———就…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 常常有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如今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如今的教师越来越难做,这个“难”字表现之一就是,学生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了,对课堂教学不满意,会毫不留情地对某些老师说“不”。另一方面,学校也越来越注重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评价。这着实让老师们有点紧张。  相似文献   

13.
郭德刚  陈波 《中国德育》2012,(18):72-73
常听到老师抱怨自己的班级和学生,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好,就像一堆没用的木头。听到这里,我思考了很久,心酸之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充满智慧的校长,别出心裁地组织了一次活动,让老师们从一堆废木料中找出一块有用的。老师们反复挑选,最后能找到有用木头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老师都是空手而归。  相似文献   

14.
实施新课程,老师们遇到的最大困难莫过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了。尽管在培训会上听了诸多专家的报告,这“性”那“性”地抄了一大堆笔记,但在实践层面,老师们仍然是一头雾水,找不着北。按照专家的理论,大家在课堂内外竭力地向那些“性”靠拢,几次活动下来,倒也热热闹闹,生成了一些东两,但就整个课的形态和过程来看,却是姜予牙的坐骑——“四不像”。那些“性”,诸如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等似乎都有了,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南山区今年推出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方案,该区南油小学抓住这一契机,特邀区教研室专家前来学校,为全校的老师和各班家长委员会委员做了“新课标下的南山区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解读”的专题讲座,让老师们对新标准做到心中有数,也让家长委员会的委员们对新课堂的评价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一个新的认识标尺。于是,就有了家长、专家、师生共同进课堂,对新课堂重建进行一次特殊的“考核”。在短短的一个上午,全校24个教学班共96节课向家长们开放并接受“考核”。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两次听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上课,收益颇多。这两堂课,孙老师都很重视学生质疑,在引导释疑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显示了高超的教学艺术。下面对孙老师的课进行一个“扫描”,供老师们学习借鉴。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明是这样,学习也是这样。正如古人所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但回到实践中,老师们大多不敢让学生提问,一些人虽然也让学生问了,但问归问,教归教,忽视指导,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质疑…  相似文献   

17.
张正勇 《江苏教育》2007,(10):35-36
近年来.数学校本教研常采用一种被称为“同课异构”的方式,即让几位教师就一个课题授课.以此分析教学、研究教法.这种方式让老师们从中体验到了同一内容的不同教法和不同途径达到相同目标的可能性。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两节国标苏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教学,又让笔者真切地感受了一回“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8.
梁彩霞是一位理想宏远、眼界开阔的校长。她不仅到全国各地去讲学,传经送宝,而且每到一处,也总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孜孜不倦地吸纳别人的长处,回到学校,“酿造出自己的蜜”。基于这样的观念,她同样注重让老师们走出去,感知外面的精彩世界,决不让老师们只知道闭门造车,抱残守缺;她不断地把外地的知名专家、学者请进来,让老师们尽享最新的教育理论成果与教改实践的佳酿。  相似文献   

19.
“为了不教而教!”数学老师们更应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即课堂中老师站上讲台的时间很少,讲台几乎被学生“占领”。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数学问题情境,特别愿意留给学生自己出现错误的刺激,老师适当地把时间“让”给学生;适时地把讲台“让”给学生;适度地把纠错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争论、相互激荡中得以提高,得到增强。其间老师每一句话都很精练、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却恰到好处,每一个板书都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老师常常在远离讲台的地方,让学生展开一场场思维的碰撞、思辨的表述,经反复玩味之后再与学生或剖析或探讨或教学生成。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认知参与其中,是活的知识,是智慧!渐渐地,以达到“不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次 ,特级教师斯霞给学生们讲“饱满”一词 ,让孩子们造句 ,有的学生说 :“菜籽长得很饱满” ,有的说 :“稻粒长得很饱满”。看来学生们对“饱满”一词的本义均已掌握。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们掌握这个词的引申义呢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 ,突然转过身来 ,面带笑容 ,两眼有神 ,问道 :“你们看 ,老师今天的精神怎么样 ?”这时 ,学生们立刻答道 :“老师的精神很饱满 !”斯老师用自己的体态语言 ,不但十分巧妙地使学生对“饱满”一词的理解 ,从本义扩展到引申义 ,而且使学生对这个词记忆深刻 ,永远难忘。可见 ,教师的一举手 ,一投足 ,一个眼神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