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图从三个方面阐述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的背景。首先,苏俄政策的转变是其外部因素;其次,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威胁吴佩孚的统治,是其政治因素;最后,京汉铁路大罢工损害了吴佩孚的经济利益,是其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2.
吴佩孚其人,以高自标榜而著名,不论是他得意之时还是失意之时,总是骄矜高傲,孤芳自赏。最能体现吴佩孚高自标榜的口号是他的“三不”,其具体内容是:“不爱财,不纳妾,不入租界。”但中间有所变故,原来吴佩孚与原配李夫人两情甚笃,但始终未育,依当时的观念“不聿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在其母吴太夫人的一手安排下,吴佩孚又娶张氏力侧室。因而以后的“三不”便成了“不爱财,不怕死,不入租界”。后来他把这一思想溶入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吴佩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佩孚是北洋军阀后辈中颇具影响的人物,一度为时人所瞩目。五四时期,他曾以进步、开明的姿态出现,数次通电,力主拒签和约;申斥卖国的亲日派——皖系安福系;提出安内攘外,力促南北议和;公开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对此,应当怎样看待和评价?能否将他这一时期的言行,简单地归结为“利用时机”,“欺骗人民”?他又是否“视英美帝国主义的意向而活动”,“勾结帝国主义而比较不露出显著痕迹”?笔者以为,这些问题都应以史实为依据,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在国民党一大时宣布“本人原为第三国际共产党员。”他实际上负有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人角色。在北方直接和苏联驻华大使联系。李大钊在中共党内,在国共合作中,在吴佩孚、冯玉祥与苏俄的联系中,李大钊是苏俄和共产国际的代理身份。当时苏俄对在中国建立红色政权投入很大,包括军事援助。苏俄最早任命的5个元帅,其中两个被派往中国,加仑将军是其一。  相似文献   

5.
徐泽林 《英语广场》2023,(20):37-41
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一枚璀璨的宝石,英国文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美国文学充满活力、追求自由,它们都为世界文坛增添了绚烂的光彩。本文对英美文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审美传统”“文化气质”与“英美文学翻译”三个维度入手,探讨了英美文学的美学价值和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应熟悉英美文化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气质,从而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6.
1923年,吴佩孚过五十大寿,许多人都给老吴送了价值不菲的礼物,唯独冯玉祥送了他一坛子清水,并美其名曰“宫廷玉液”,纯天然、无污染的“圣水”。吴佩孚很无语,有人问:“冯将军,您这水是从哪里弄来的?”冯玉祥说:“玉泉山,天下第一大泉。”吴佩孚说:“那么老远运来,真辛苦你的手下了。”这时,老冯的部下冒失地说:“不辛苦,就从我们营地的大瓮里舀的。”
  1928年7月2日,冯玉祥被美国的《时代》周刊选为封面人物。这一期的《时代》周刊关于封面人物冯玉祥的报道开场白是这样的:他站起来足有六英尺高。他不是纤弱的黄种人,而是个头魁梧、皮肤古铜色、很和蔼,《圣经》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口袋里的虔诚的基督徒,神枪手,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的主人。在今天,这样的人就是中国的一个最强者:冯玉祥元帅。  相似文献   

7.
1927年吴佩孚在北伐军的沉重打击下兵败入川,企图凭借与四川军人旧时的从属关系和蜀地天险重聚力量东山再起,他在四川几度挂起“孚威上将军”、“贼联军总部”等旗帜,成立“大帅部”,准备逐鹿中原,组织新政府,但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集团对吴佩孚在四川的举动密切关注,除下令通缉讨伐外,还策动四川驱吴,这就使得四川军人分裂为两大陈营,并连续发生了三次较大战乱,给四川政局带来了影响,吴佩孚最终因其支持力量战败出山计划落空,于1931年离开四川。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史》“国民革命的发展”一节中 ,有这样一段叙述 :“由于国共两党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 ,即先集中北上 ,扫除吴佩孚的势力 ;再挥戈东进 ,围歼孙传芳的兵力。”由此可见 ,北伐战争的胜利 ,是以摧毁旧的军阀体系为基础的。但对于三大军阀的结局 ,除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众所周知外 ,吴佩孚、孙传芳之死 ,恐怕多数学生难以知晓。其实 ,他们俩人并非在战争中被击毙的。在北伐之后 ,吴佩孚深感杀人如麻、罪孽深重 ,曾一度埋名  相似文献   

9.
吴佩孚在建国后形象被矮化,乃学术界研究的缺失所在。以建国后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为视域,该报在涉及吴佩孚的报导中,其主题依次为京汉铁路运动、北伐、孙中山的言论、英美帝国主义等,这对于吴佩孚的形象矮化乃至负面生成,导向作用明晰。如此舆论氛围,客观评价自然荡然。总之,吴佩孚负面形象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单方面作用形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而持续的积淀,集合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看待历史人物时不可人云亦云、俯就时趋,要不断地探寻历史真相,就必须警惕一些流行之论,争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言别人所不能言。  相似文献   

10.
跨文化交流中常会有交际的一方或双方错认了说话者所赋予的文化意值而产生了文化信息的误解。这里我要比较中西方恭维语及应答的差异。中国文化一向以谦虚为美德,所以一个人得到赞扬时常说:“不,不,我还差得很远”或“哪里,哪里”之类的话,而在英美文化中英美人总是把别人的赞扬视为对自己成绩的肯定,以“ Thank you”或“ Thank you for your encouragement”作为答谢语。因此当英美人听到中国人说“我还有许多缺点,做得还不够,希望多多帮助”时常感到中国人虚伪和自卑,而中国人对英美人得到赞扬后报以的“谢谢”时常常感到英美…  相似文献   

11.
第一次直皖战争后,吴佩孚虽远避豫西,但却又让北京政府不得不仰其鼻息,大到国策小至人事安排,无不频繁请教于他。这当然就引起了处心积虑操纵中国的苏联人的注意,中国共产党人曾奉“远方”(中共对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的隐秘代称)之命与吴佩孚联络——李大钊就曾充任过使。  相似文献   

12.
高校“委托人—代理人”问题及管理体制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高校存在“委托人-代理人”问题,会带来高校类似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在监督和约束不力情况下,学校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和教职工会降低自己责任心和努力程度、追求控制甚至侵害学校利益,最终偏离学校发展目标,这是我国高校各种弊端和低效率的总根源。本文分析了高校“委托人-代理人”问题产生的条件和原因,郑重探讨我国高校“委托人-代理人”问题的特征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人教社2007年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69页介绍北伐战争说:“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歼灭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这里提到的北伐是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政府进行的多次北伐中取得成功的一次.  相似文献   

14.
短文     
文章分量不以篇幅长短衡量,这几乎是共识。成语有“博士买驴”“三纸无驴”,讽刺“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可见废话之多。一万字呈文送给吴佩孚,因为太长,他只看一半,即签名“照准”。秘书长马上跑过来说:“大帅,这件事情恐怕得研究研究吧!”原来,文字后半部说到状告一位将领,要求枪决,吴佩孚就在“照准”前面加个“不”字,才避免一次砍头大案。难怪朱元璋,把那位专门写长奏折的茹太素好一顿痛打,此人在提出建议之前,竟然写了16500字的废话。当年梁启超向清华研究院推荐陈寅格为导师,校长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  相似文献   

15.
张爱红 《初中生》2007,(5):31-3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语言,还可以用手势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传递信息。如“挥挥手”表示“再见”,“点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这些身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在中国和英美国家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少身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在中外是不同的。你能说出下面几种手势在英美国家分别表达什么含义吗?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考生知识面,应主考院校要求,经研究决定自2007年起,该专业的基础科段增设一门选考课程:“英美经济与文化(课程代码:77044学分)”,该课程与“英语国家概况”两门课中任选其一。“英美经济与文化”课程指定用书为:《英美经济与文化》,主编白晶光、翟云峰,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相似文献   

17.
英汉时间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时间概念隐喻及表达因化的不同而不同。英汉化中均有“时间是金钱”、“时间是一运动的物体”、“时间是我们从中穿过的空间”的概念隐喻,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却不尽相同。汉化强调的是“时间是有限的资源”这一点,而英美化则是“时间是金钱”、“时间是有价值的商品”和“时间是有限的资源”三并重,构成一个体系;英美人主要是面向未来,中国人既面向未来,又面向过去。  相似文献   

18.
建党初期,中共的统战工作明显地印上了共产国际的印记。苏俄在十分革命后的对华政策中,在协助中共建党的同时,积极寻求同中国其他势力建立关系,首先是孙中山,而后是吴佩孚,最后又是孙中山。这种政策的变化必须对中共与吴佩孚的关系产生影响,并最终导致中共与吴佩孚关系的彻底破裂。  相似文献   

19.
吴佩孚的筹饷与其沉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佩孚的筹饷与其沉浮马陵合吴佩孚是北洋军阀集团中继袁世凯、段祺瑞之后的核心人物。他几经沉浮,既以常胜将军的能证惯战而叱咤疆场,又两度以败将的狼狈不堪浪迹各地,最后以一个落魄失意的军阀暴死于北京。在他死后,当时的《中央日报》竭力吹捧,说他“治军严肃,持...  相似文献   

20.
吴佩孚在建国后形象被矮化,乃学术界研究的缺失所在。以建国后第一大报——《人民日报》为视域,该报在涉及吴佩孚的报导中,其主题依次为京汉铁路运动、北伐、孙中山的言论、英美帝国主义等,这对于昊佩孚的形象矮化乃至负面生成,导向作用明晰。如此舆论氛围,客观评价自然荡然。总之,吴佩孚负面形象的生成不是一朝一夕、单方面作用形成的,而是经过了长期而持续的积淀,集合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看待历史人物时不可人云亦云、俯就时趋.要不断地探寻历史真相,就必须警惕一些流行之论,争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言别人所不能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