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服饰作为一种特殊的实用艺术载体,其装饰形式除了有其自身的特点的同时,遵循着其他视觉形式的共性,本文以清末民初北京地区的传统女装上的装饰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的装饰形式和工艺手法进行了分类阐述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女装装饰立体造型由于具有独特的工艺制作手法和艺术欣赏价值,对女装个性化的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对传统女装装饰立体造型的表现形式及工艺设计进行分析,运用创新工艺手法进行辅助设计,以期能够对女装的个性化设计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贵州妇女解放运动兴起,其原因主要有:清末民初贵州社会的发展;清末民初贵州先进男性的推动;清末民初贵州新闻媒介对妇女解放思想的宣传;清末民初西方传教士为贵州各族妇女带来了新的信息;清末民初贵州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清末民初时期是建水紫陶由粗陶发展演变至无釉细陶的转型阶段,同时也是建水紫陶工艺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建水紫陶古陶斗美术》以建水紫陶在当时生产的代表产品"陶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这一历史产品的形成背景、工艺流程、美术装饰、文化内涵、历史和工艺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出版发行机构的繁荣促成了书业目录的产生,书业目录在编纂形式、书目类型、内容结构、图书分类等方面都体现了清末民初出版业紧跟市场变化、关注读者需求的特点。由此,清末民初书业目录为研究近代社会和近代文化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史料。  相似文献   

6.
王飞  王翼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15-119
清末民初时期是小说翻译创作最繁荣时期,经历了翻译小说的繁荣到创作小说的繁荣两个阶段。小说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体裁,其创作手法、体裁、文体等在翻译小说的影响下日益近代化。  相似文献   

7.
英敛之与吕惠如、吕美荪和吕碧城是清末民初教育界和文学界重要的人物。英敛之与吕氏三姊妹交往甚密,他们的交往促使了北洋女子公学的创办,也推动吕氏姊妹在文学上的辉煌。通过对英敛之与吕氏姊妹的交往的考订.透视清末民初英敛之和吕氏姊妹在思想上的互动,解析英敛之和吕氏姊妹思想和生活轨迹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李涵秋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小说作家,其《涵秋笔记》虽属旧体志怪传奇小说集,但内容上却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现实。其单篇小说《蝴蝶相思记》注重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双花记》带有自叙传的性质;《雪莲日记》是日记体小说;《红鸳语》是"集锦体"小说;《黑美人传》是寓言体小说;《穷丐》则是现代短篇结构手法的尝试之作。  相似文献   

9.
满清后期鸦片战争爆发,惊醒了沉睡的国民。当时以学堂乐歌为主要形式的音乐教育,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历史阶段,致使清末民初我国音乐教育的主题中自然地充溢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等具有政治导向的爱国理念。本文主旨在探索清末民初音乐教育的时代意义,其内容包括:我国近代早期音乐教育的产生、清末民初音乐教育的政治导向、清末民初音乐教育政治导向的时代意义三个部分。从本文的分析研究结果可知,在当今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清末民初音乐教育的政治导向对于提升新一代国民爱国主义思想、树立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光大民族文化、培养美育情操实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梁启超以他们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杰出表演,民国以后的种种活动,成为清末维新变法思潮及民初思想、学术界的代表.他们以等身的著作,代表了清末民初中国学术思想的最高成就.康有为成为了经今文学的终结者,也成为了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三百年学术的殿军,而梁启超则成为清末民初传统学术思想的继承者,又是西方先进学术思想的吸收者、传播者.正是在中国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女装设计中,设计理念、结构设计、面料作为女装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创新和发展对女装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现代女装设计中设计理念、结构线、立体结构、面料等设计要素的创新手法的论述,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艺术手法和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是从清末民初在"中国意识"影响下而突显出来的新的精神特质和思维模式的角度,考察了"中国意识"对清末民初文学想象力的引导、构建和规约的情形.  相似文献   

13.
杨婷  李登科  杨静  束霞平 《文教资料》2012,(31):75+78-75,78
皮雕工艺作为一种新的工艺形式,它在包袋装饰中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质和表面特征。使其在包袋的装饰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很广泛。新的社会发展孕育新的文化理念,随之而来的是设计观念的改变,在这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我们应看到对设计需求的客观性。我们应将传统的装饰图案和手法更好地运用于皮雕工艺中,从而提高包袋的实用和审美价值.使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小说章回体结构形成的五个阶段、章回体结构的主要特点以及清末民初时期的翻译,重点分析了清末民初外国小说的翻译对传统的章回体结构造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15.
1.本课立意华师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9课《清末民初的社会与经济》,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移风易俗,二是黄金时代,主要说明清末民初中国在社会与经济层面发生的变化。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要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了解并理解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把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作一、本课的立意与目标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通过规定师范生毕业效力义务保证师资来源;实行教师任职资格检定制度,建立了教师职业准入机制;从对教师注重精神奖励到立法确定教员薪俸标准,这些做法初步构建了师资管理与待遇的大体框架。清末民初大学、中学、小学教师的薪俸依次递减,差别较大,不尽合理,且因教育经费的短缺难以保证全额发放,因而出现了师资队伍动荡不安,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反过来又制约了清末民初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清末民初教师的任用与待遇史实昭示: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属于创造性的复杂脑力劳动,只有择优录用教师,并切实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充分发挥其从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教师真正成为具有竞争性和吸引力的职业,赢得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法政专科教育一度畸形发展,而清末与民初又各具特色。法政专科教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中国对“法治”社会的呼唤及科举制废除后文官考试制度实施前我国选官制度和政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民间丧祭礼俗对传统的继承和革新为例,窥视当时广大乡村和内陆地区丧祭礼俗的沿革演变。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中国传统丧祭礼俗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不均衡的。对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民间丧祭礼俗进行探研,不仅有利于对张家口地区民俗文化发展的研究,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广大乡村和内陆地区传统丧祭礼俗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女权思想萌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女权思想逐步发展升华。研究这一时间段女权思想的发展有利于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状况,也有利于指导现代女权思想的发展。小说创作在清末民初时期逐渐深入民众生活,小说作者从民众角度来反映民众思想和教育民众。小说中反应的女权思想,既是对当时民众思想的反映,也包含了作者对民众的教导与期望。  相似文献   

20.
论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兴学浪潮中,法政学堂十分引人注目,从1905年至1916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先后兴办了百余所法政学堂。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法政教育的兴起和普及,清末民初的社会政治发展都有相当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条件,其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