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离我的居所不远,有一家专门出售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的书店,名“万圣书园”,从上午九时一直开到晚上九时。书店一楼一底,清洁雅致,称为“书园”十分恰当。我是这家书店的常客,用不到十分钟就可以从我的住所走到这家书店。我尤其喜欢它的氛围:充满文化气息,书籍门类齐全,够得上“学术”称号的,才上得了书架。进出的人全都是附近大学的师生。在这里,人们可以随时遇到著名的学者,他们也是来寻求知识和精神享受的。经常到这家书店,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读书少、思考也少。来此总会获得一种激励的力量;知识的海洋几乎没有尽头,人穷其一生,也只能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2.
旧书的情怀     
法国的&;lt;欧洲时报&;gt;在列举“人生十乐“时,读书之乐为其中之一.因为读书可以获取知识,知识是人的精神食粮,活到老学到老,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动力,也是生命最快乐的追求.我爱读书,常以读书为乐.所以,平素最爱去逛的地方是书店,最爱买的东西就是书.因为读的书杂,买的书种类也是各式各样.多年下来,所拥有的书虽谈不上汗牛充栋,也算是书香满屋了.……  相似文献   

3.
法国是一个出版大国,近年来每年都要出版和再版44000多种图书。同时,法国人也喜欢看书。法国《世界报》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数字显示,2004年,54%的法国人至少买了一本书,法国人平均每人购买7.5本书,平均每人花费84欧元。在买书的法国人中,53%的人每年至少买4本书,29%的人买5~11本书,18%的人则买12本以上书。然而,哪些法国人爱买书呢?他们喜欢买哪类书?法国的《图书周刊》对此进行了调查,对10类图书的购买者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干部、业主和知识分子最喜欢买书,35~64岁的女性最喜欢买书。但是,年龄和职业的不同,对图书的需要也各不相同。下面是法国的《图书周刊》对各类图书购买者调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吴棠 《大理文化》2003,(4):55-58
天山知音 在云南,我很少逛书店.因为没有我需要买的书;我买书都是从北大附近的"万圣书园"去邮购.今年6月,他们给我寄来第32期<万圣阅读空间>,这是一份书园自办的"燃一炷书香,续一份书缘"内刊,书评之外是新书目录.从目录中我发现了这样一条信息:  相似文献   

5.
《上海文化年鉴》2012,(1):138-138
“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向广大市民推荐百种优秀图书。4月23日,“2011年世界读书日上海百种图书展销”活动在全市启动,全市各大书店以专架、专柜形式集中陈列、展销入选的百种网书。  相似文献   

6.
人们发现,街头日益增多了装修气派的大型民营书城或环境优雅、各具特色的小型民营书店,他们以浓厚的人文关怀、干净雅致的环境赢得读者的青睐。走进店内,读者可随心所欲地翻阅图书。曾几何时,民营书店早已占据中国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随着国家放开图书总发行权和连锁经营权,民营书店将与新华书店上演一场精彩的“对阵”大戏。 春天的气息民营书店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此前,读者以新华书店为主。那时图书品种少,人们买书难,常需跑很多地方才能买到合意的图书。民营书店的出现迅速改观这一状况,现有七八万家民营书店遍布全国城乡,比新…  相似文献   

7.
长久以来,菩提树一直深受德国人的喜爱,被认为是除了橡树、欧洲白蜡树之外的又一大"发迹之树"。在德国,如果没有十分充足、能够说服众人的理由,随便砍伐一棵古老的菩提树,一定会引来人们强烈的不满与愤慨。不只因为他们对菩提树倾注了太多关注和喜爱,还在于菩提树承载了很多人对爱的渴望、期待甚至是祈求,而且菩提树更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存续,乃至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8.
哈佛,是一种魅力。哪怕是匆匆的过客在这里停留片刻的时光就可以感觉到她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飘过哈佛广场,飘过遍布哈佛大街小巷的书店,最终飘向哈佛的各个学院。哈佛广场,每天都有数千人穿越这里,他们当中有手里夹着书本的学生,他们急匆匆地奔向下一个教室;广场上还有脚步悠闲得多的游客,游客们可能不知道:身边走过的吹着口哨的男子可能就是哈佛的大牌教授。游客们去了哈佛的书店。他们发现:这里的书店似乎有别于一般的书店,既有入门新生的课本,也有冷门的书。游客们去了草坪,不知哪位教授的讨论课搬到了草坪上,或许这就是你感兴趣的专业…  相似文献   

9.
土耳其的善本书店在土耳其,有一种专门出售善本书的书店,很受广大读者欢迎。善本书店内一般都有许多14-19世纪出版的手写和木刻版印成的古书,具有较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书店出售的书籍和刊物中,有小说、知识类书、消遣性书、工具书和各种杂志等。书刊以波斯文版...  相似文献   

10.
<正>人口堪过400万的新西兰小则小矣,国民读书的热情丝毫不比任何大国逊色。据说按人头比例,新西兰人均拥有的书店可荣列世界第一——平均每7500人即有一家书店。读书在新西兰日常如呼吸。别号长白云之乡的新西兰是阅读的天然佳境——山间荫下、草边水滨,随处可以席地捧读消一永昼。国内知名大连锁书店有Whitcoulls与Borders,但无需24小时开张,因为数量众多的街区二手书店、方便贴心的社区图书馆及普及率高的电子阅读器已够满足读  相似文献   

11.
邹衡的家是一个书的世界,大部分空间包括床底都为书所占据,留给人活动的地方已经很有限。从上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他买书的历史已近60年。他的书房三面的墙壁都是到顶的书柜,靠窗的桌子以及地板上都堆满了书。  相似文献   

12.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三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看到了刘墉的作品:<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肯定自己>这一套系列丛书.简单翻看了一下,觉得书中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便买回去读.  相似文献   

13.
王英斌 《世界文化》2012,(11):21-21
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英国人视休假期间为最佳的阅览书籍时间,将近四分之一的英国人只在旅行中读书。全球最大的旅游网站到到网(TripAdvisor)近日发表的对英国游客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3%的受访者表示只在旅行中读书。约有8500名英国游客通过因特网接受了该项调查。游客最喜欢电子书此前在英国进行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休假中游客最喜欢阅读的为《点燃》(Kindle)等电子书。英国旅  相似文献   

14.
《上海文化年鉴》2012,(1):139-139
7月1日,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上海书城、苏州书城、杭州市庆春路购书中心等19家书店悬挂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长三角)优秀图书展示展销活动”的横幅,书店内部也都开设红色图书专柜,同时拉开展销活动序幕。  相似文献   

15.
早在1797年玛丽·莱昂(Mary Lyon,1797-1849)出生的年代里,美国女子长到10岁,想上学读书是不可思议的。“多么可笑!”人们常嘲笑说,“女子当然要读书识字,当家庭主妇也应当会记帐算数,但有了这些本事也就足够了。”送女孩上大学,使她们受到真正的教育,在当时简直是不可能的。可是,这种可怕的社会偏见,并不能使玛丽·莱昂气馁。她气愤地说:“男人认为他们能干,但我们女子心里明白,他们并非都是如此。我们也要读书!”玛丽的家境贫寒,父亲没有钱给她买书,使她不可能从书本里学到许多奇妙的知识,于是她决心自己想办法。在她10岁时,她就帮别人干家务,工  相似文献   

16.
赵玫 《世界文化》2014,(3):34-36
<正>她问,无论谁,你认为一生只爱一次这样的说法真实吗·一个很敏感的话题。无论对谁。然后我回答。那是因为我们的生命就是一条长长的路。我们要经历很多的男人才能走完这条人生的路。而且要经过很多男人才能让我们变得成熟而完美。我是说一个人一生可能只爱一次吗·很多人穷其一生仅仅是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激情使他们不断掀开生活的新篇章。总有最美好的在后面。而最美好的一旦得到便又不再美好了,甚至令人失望。于是那些有着进取心和生命力的人,便会永不停歇地追求下去,直到他们生命的停止。  相似文献   

17.
正德国历史学家鲁道夫·赫尔佐格的《致命的可笑:希特勒德国的幽默》是一部研究纳粹时期德国笑话的专著。书的题目"Dead Funny"从词义上指"非常可笑"或"可笑得要命",但却有着一层更深的意思:这是一种像"死"一样严肃的"可笑",有着极为严重的后果。德国人那些漫不经心的笑话在他们看来只是"可笑"  相似文献   

18.
与书交友     
读书的时光是最美好的时光。因为读书可以加深对人类的爱,加深对人们心灵和智慧的信任,使人们从道德情操上得到充实。所以,为了善于处世,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应当好好读书。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伟大的读者;他们同书籍的联系不亚于安泰同土地的联系。马克思的手稿、列宁的哲学笔记、高尔基的书信等再好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对《自白书》问题“你喜欢做的事是什么”的回答是:“啃书本”。今天,当书籍从我们生命的幼年就开始进入我们生活的时候,很难想象古人获得书籍有多大  相似文献   

19.
陈青云往事     
在家乡云龙读书的时候,我养成了一个爱好,就是特别喜欢看武侠小说。最喜欢金庸和古龙的武侠小说,在逛书店的时候,偶尔也喜欢浏览一下陈青云的武侠小说。  相似文献   

20.
正无论你是小说迷还是诗歌迷,或是其他文学读物的爱好者,如果有机会到英国的这些特色书店里待上半天,领略一下藏书家们的独家珍藏,绝对不虚此行。B先生阅读商场(巴斯市)这家书店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店主B先生自己了。2006年放弃了衍生品交易员职位的B先生或博顿利先生全身心投入了书店生意。他定期到自己的书店巡视,他的工作激情似乎有传染性,因为他的店员个个勤快而充满活力,常把自己手写的书籍介绍贴在满满的书架上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