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常志鹏 《中国广播》2012,(12):87-87
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通,造成了舆论被撕裂、讨论被局限、观点被垄断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传媒视点     
《青年记者》2012,(30):4-5
实现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化交集提及当下的舆论生态,不可回避的是对"两个舆论场"的讨论,即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舆论场和以新兴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一段时间来,两个舆论场的媒介、受众和评判标准存在差异,有时在同一个问题的讨论中自说自话,缺乏沟  相似文献   

3.
纵观目前的媒介环境中,有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一个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主要是以党报党刊、通讯社、出版社为主。还有一个则是以新兴媒体为主的舆论场,其主要是以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兴的互联网媒体为基础。尽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个舆论场客观存在,甚至此消彼长,但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还将会是中国最主要的舆论阵地。面对这样的局面,寻求两个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是当务之急。好在近几年来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官方媒体出版单位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公益活动领域找到了交集,并且以公益的平台开始了良性的合作。本文通过研究官方与民间舆论场在公益出版传播实践中的互动情况和模式,分析它们的互动动因和互动关系,探讨互动面对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灾难事件因其具有瞬间性、异常性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相对于普通事件来说具有独特的新闻价值。但由于当前我国"两个舆论场"的客观存在,媒体在进行灾难报道时常常遭遇意外的尴尬,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官媒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媒原本存在的问题被进一步放大,且意见声音的重合度不高。如何有效地对灾难事件进行舆论引导,媒体从业者需要冷静下来,学而时习之,适应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5.
对"两个舆论场"之说,有的文章强调"两个舆论场不仅对同一现象看法不同,甚至对社会整体认识也有很大差别",需要"打通两个舆论场,使二者尽量吻合"。有的文章则认为,两个舆论场讨论的内容大抵相同,只是讨论的方式、使用的话语不同。还有的文章指出,舆论本来就发生在民间,官方媒体只能引导舆论,将二者"打通"既没有必要,也无法做到。这些文章之所以产生歧义,因为人们对舆论、舆论场及主流媒体的功能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源无处不在,随着社交媒体覆盖率的增长,以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成为中国社交媒体领域的三大巨头.当事件发生后,网民多利用社交媒体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瞬间引爆舆论场,形成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因此,研究社交媒体对热点新闻的舆论影响及其相应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当下,我国存在官方和民间两大“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由于视角各异,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但是,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代表的官方舆论场与以微博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在公益传播的领域开始找到了交集,并以此为平台寻求融合共赢,开始了一些良性互动.在“两个舆论场”讨论盛行的当下,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公益传播实践中官民舆论互动的模式、原因、问题及对策,对两个舆论场的互动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提出,两个舆论场在中国是客观存在的。一个是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另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自媒体的"民间舆论场"。1研究两个舆论场之间的对峙对于两个舆论场的融合、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凝聚正能量,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官方媒体的公信力与话语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洪文军 《军事记者》2013,(12):25-26
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各自营造了一个舆论场。彼此有交集的地方,但是交集内容、“公约数”比较少.对于涉及外交、军事和政府职能等方面的资讯,两个舆论场甚至存在割裂、对立现象,良性融合的内容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10.
唐伊娜 《东南传播》2015,(12):54-56
中国的两个舆论场由来已久,官方媒体曾长期占据舆论场舞台,一枝独秀的格局直到互联网的普及才被逐渐改变。这一变化体现在新闻传播现象中,浅层的是传统媒体受到新兴媒体的冲击;更深层次的表现在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这两个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本文将以"夏俊峰案"为案例,梳理案件从发生到落幕的四年多时间里,两个舆论场的互动过程和各自观点的转变,以探索两个舆论场未来的离合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一直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主流媒体舆论场",以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主要力量;另一个是"民间舆论场",以基于互联网之上的博客、QQ、微博、微信等为主要力量。"主流媒体舆论场"如何让自己的"磁场"变得更强大?这是在互联网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党报需要研究的课题。地方党报作为地方主流舆论的引导者,如何在办报过程中传递主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普及,以网络新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已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舆论影响力,同时以党报、党刊、电视台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已经形成官方舆论场,并且形成了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舆论新格局.本文从两个舆论场的议题形成到其相互影响的表征,探讨如何使两个舆论场在良性互动中提升我国舆论影响力,引导我国舆论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3.
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资源为我们的内容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新鲜食材";也给传统媒体内容传播带来巨大冲击:其一,信息发布不再是媒体的专利;其二,媒体原创、深度的内容产品在海量的数据中很容易被淹没;其三,以社交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民间舆论场日益壮大,对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发挥舆论引导的主流引导作用提出严峻挑战。以芦山地震报道为例,在灾难发生后很短时间内,灾区信息就在以微博、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上铺天盖地。4月20日当天,新浪热门微博排行榜上榜信息全部是关于芦山地震的。  相似文献   

14.
刘鹏飞 《今传媒》2013,(5):111-113
本文从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先生"两个舆论场"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两个舆论场"态势极其严重危害,讨论了造成"两个舆论场"缺少交集、共振的根本原因,研究了我国媒体生态、媒介关系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阐释了新闻专业领域理论前沿问题,剖析了政府、宣传主管部门错误的新闻观念和影响,总结了主流媒体违背新闻规律的典型表现形式,概括了当下主流媒体新闻模式的新变化、新气象,指出了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应秉持的新闻理念,在理清各媒介要素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给出了打通"两个舆论场"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媒体舆论场”,一个是“口头舆论场”。“媒体舆论场”是由社会舆论的调控者新闻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着力营造的,它通过各自不同的媒介载体,以强制性的方式向百姓传达。“媒体舆论”表达的是正确的、严肃的、具有引导性的观点。而“口头舆论场”则是百姓从自身感受出发,对于一些共同话题、同一事件进行评论,在口口相传之中形成的。口头舆论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有时难免会有片面性和夸大渲染的地方,但却“无处不在、无处不及”。通常人们说“无风不起浪”,我们总结一些口头舆论场形成的过程,便不难看…  相似文献   

16.
王豪祥 《青年记者》2022,(6):110-112
历时性是舆论生态的重要属性.社交媒体舆论生态伴随历时信息不断发布而动态运行,分为舆论促生阶段、舆论讨论阶段与舆论回应阶段.三个阶段中,社交媒体微观舆论生态面临以事实基点失落、舆论环境浊化和舆论回应失当为代表的三大系统性风险.应从以MGC模式重塑事实权威、加强社交媒体舆论生态的系统性治理和建立政媒协同的舆情回应体系三个角...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媒体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主要依靠传统理念和方式进行传播的主流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与以速度快、传播广为特色的新媒体相比,传统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话题讨论、创造社会流行语方面以及引领公众讨论上,时有不尽人意之处,有时甚至是被新媒体牵着鼻子走。这就导致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话语权的逐渐丧失。话语权的丧失带来的是受众信任度的丧失。  相似文献   

18.
胡祎 《新闻前哨》2022,(5):33-35
互联网技术深入发展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出现与繁荣.舆论传播入口从"固态化"演变为"液态化",推动民间舆论场日趋中心化.在社交媒体时代,官方媒体的舆论影响力正在被社交媒体所影响,舆论话语权正在被社交媒体分流.迫切需要官方主流媒体改变信息传播的表达方式,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全面提升主流舆论的影响力,从而重塑社会主流价值.在实践过...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兴起,带来了媒体格局深刻裂变,传统媒体正经受着来自网络的全面挤压。而以微博、微信、微电影为代表的微媒体迅速崛起,正在深刻影响着信息传播格局。微时代的到来,其即时性、互动性和平民化的特性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使网络舆情的产生、发酵和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在这种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能够在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两个主战场发挥舆论影响力,就必须与新  相似文献   

20.
本课题从媒体融合的角度,以厦门日报融媒体的探索实践和国内融媒体的先进做法为研究对象,结合传播理论成果,辩证、系统地论述了互联网场景下"舆情从众"与"舆论导众"的关系。本文提出,"舆论导众"应以"舆情从众"为基础,在从众中实现导众。因此,必须实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传播,实现两个舆论场的相互呼应;必须多中心合力设置议程,找出最佳切入点引导舆论,通过流程再造形成舆论引导的"叠加效应";必须创新传播方式,做好中性新闻、轻新闻的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