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是我国长期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解决供给与需求错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产品同一性的矛盾,已成为学界探索的重要话题。有鉴于此,本研究在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供给失灵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景宁畲族自治县的实践,提炼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制度路径、资源路径和公民参与路径。  相似文献   

2.
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文化供给,有效缓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性失衡困境,成为基层社会结构变迁背景下满足农民分众化、个性化、多层次文化需求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文章从数字技术嵌入并驱动的多元治理、内容偏好、技术接受、网络赋权等维度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动力机制,探讨数字化背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提升的动力因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的实现,需进行供给侧的系统性数字化转型,遵循数据要素参与治理、农村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平台赋能协同供给、增强保障机制运转韧性的路径指向,进而推动农村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公民对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政策关注与导向的不断增强,企业参与服务创新与供给的实践也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是应运新生的服务之一,品质属性较高且受公众青睐。为剖析其形成机理,运用经典扎根理论深入分析典型实例,发现企业参与图书馆跨界融合存在五方面动力和两方面阻力。引入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企政合作模型,对照动力设计收益指标、展开问卷调查、检验修正发现,并围绕动力收益变现厘清其作用机制,获得以下政策启示:我国宜加快市场力量参与模式、自主边界、获利空间、激励标准等方面政策探索;引导市场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应坚持利益激励与监管并重;合作中应秉持契约精神,维护合作透明度及政策连续性;要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倒逼合作主体提升各项能力,推动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品位及供给模式切合公民需求、政策导向,为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资源共享与拓展治理边界的主要抓手,当前对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探究有利于透过牧区“现象”诠释牧区认知。文章选取南疆牧区作为田野考察点,以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获取记录性材料,为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模式创新研究提供真实的原始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逐级编码,在比较基础上形成新的概念范畴及其逻辑关系,进而分析创新模式的社会效应。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已成为南疆牧区政府主导模式之外的创新模式,行为互动与资本吸纳是推动该模式有效运作的关键要素,并伴随着南疆地区社会治理政策而不断调适和优化。  相似文献   

5.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艳霞 《图书情报工作》2013,57(23):137-143
归纳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供给模式、供给实践和农村、城市以及国外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现有研究成果,发现已有研究具有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投入必要性理论阐释多、理论模式趋向统一等特点,但同时也发现已有研究存在实践可操作性差以及微观、个案、定量研究少等问题,并提出未来后续研究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归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现状:理论研究包括参与主体、参与模式、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参与机制等方面的总结;实践研究主要从农村、城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等地区和行业的角度进行归纳。其次,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研究深度不够、行业经验理论总结较少、可行性研究缺乏以及制度层面的路径许可和效益分析欠缺等。最后,指出未来应加强分类型分层次研究;加强各种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研究;全面总结行业经验并加强学科间交流,把提炼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基本规律和制定制度层面的路径许可和效益分析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7.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为当前我国文化扶贫的重要策略。本研究基于1998—2018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公共文化财政资金投入、服务设施规模、公共文化活动供给对我国贫困减缓具有显著正相关;公共文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我国贫困减缓显著负相关。结合公共文化服务的减贫机理及实证检验结果,建议在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减贫、防贫的独特作用的基础上,采取加大公共文化资金供给、强化设施文化教育作用、实施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策略、转变原有公共文化人力供给模式等措施,以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减贫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构建新型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与空间服务场景的核心内容。文章通过演绎归纳、案例分析等方法,从理论赋能、实践赋能和标准赋能3个维度分析图书馆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研究框架,提出未来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施路径。理论赋能包括以第三空间理论主导总分馆建设模式、以空间生产理论指导社会化运营模式、以空间正义理论引导城乡文化融合模式;实践样态则趋于数字变革驱动公共文化云空间场景延伸、智慧转型拓展公共图书馆空间变革运维、“图书馆之城”助力城市文化空间服务转向;而标准赋能涵盖了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服务、图书馆评估等相关标准规范。图书馆未来需要从完善相关标准、强化技术开发、契合事业产业实际、构建供给体系4个方面完善发展路径,服务于中国特色自主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有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条款进一步明确了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针政策。这些条款确定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合法性,并在参与模式上给出导向性的意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颁布实施将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参与主体上,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在供给模式上,鼓励多元服务;在服务类型上,推进政府购买;在参与辅助力量上,规范文化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0.
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困境和高质量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的现实因素,有必要因地制宜开展以文旅融合为导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转型发展。文章以浙江德清县村镇图书室改革实践为样本,采用案例分析法探究德清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转型为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改革实践及其运营模式。文章提出以公共文化场馆打造旅游目的地的三大类型和"环境-文化-教育-组合"的四维吸引力框架,依托上述框架分析德清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运营模式。研究表明:将县域总分馆制改革融入文旅融合大环境有利于盘活乡村农家书屋、镇图书室等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促进基层公共文化高质量建设的同时,带动乡村旅游产业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以来,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发生巨大变化。乡村交通设施网络完善缩小了文化空间距离,乡村流动社会的文化空间融合,农民混合型家计生活模式的文化需要空间扩展,基层政府政策叠加效应的文化空间元素植入,形塑了乡村文化空间破界融合和共建共享发展格局的新公共文化空间。新公共文化空间的形塑,意味着乡村公共文化供需平衡具备了较大可能性。但在新公共文化空间转型中,农村出现自主供给空间与制度内供给空间的失衡和错位,加上制度内的供给空间悬浮化、不平衡、碎片化等新壁垒样态,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不协调,导致乡村公共文化供需不平衡。治理农村公共文化供需空间壁垒,推动新公共文化空间供需平衡,需要逐步适应新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型,转变供给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构建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创新“智惠”供给模式,加大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探索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驱动路径,旨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研究进展。[方法/过程]基于TOE分析框架,结合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特点与实践,提出理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差异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进行组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任意单一条件并不构成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差异的必要条件。(2)技术设施建设、注意力分配、财政分权、公民外部需求和府际竞争是影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提升的前因变量,并在此基础上生成了组织型、环境型、组织-环境型和技术-组织-环境型四种影响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提升的组态模式。(3)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技术、组织、环境条件组态存在着5种潜在替代关系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效率。  相似文献   

13.
推进社会化供给与运营已成为国家大力扶持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总结合肥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给与运营的发展现状及其采取的保障措施,找出并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给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给与运营的优化发展策略,为我国其他地区政府或文化部门提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研究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探索,推动我国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研究设计/方法]在梳理我国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主要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含义、原则、意义与面临的问题,分析北京与上海两地的实践探索,指出新时期发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要划清几条界限。[结论/发现]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文化需求所必须,市场自发供给不足,由政府通过支持公共文化机构或市场主体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化强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开创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新局面是重要内容之一。[创新/价值]厘清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概念,提出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调查研究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利用现状,深入了解农村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把握村民心理。[方法/过程]采用网络调查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南省衡南县两处村庄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与利用现状进行调查,采用走访观察、深度访谈和焦点访谈的方法收集原始访谈资料,并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质性研究。[结果/结论]调查结果显示,负面的环境因素、服务供给、个人因素和服务需求使得村民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利用率极低、认识趋向消极,两村存在着基础利用条件不佳、供给不到位、宣传力度不足、规划管理不合理、知晓度和利用率低等诸多问题,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载体。文章通过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作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推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推乡村振兴主要有文化铸魂型、文旅融合型、文农互助型3种模式。文章还针对环境业态、参与主体、产品服务、实现方式等关键要素分析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信息供给体系主要包括农林科技信息供给系统、农家书屋、文化馆、公共图书馆等,从组织机构、作用、途径和特征等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意义]构建乡村文化治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的二维层级体系,指引以标准化增强城乡文化均衡可及建设的治理实践。[方法 /过程]以《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与服务规范》为核心的乡村文化治理国家推荐标准,在内容框架上围绕农村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原则要求、基本内容、管理运维、评价改进提供规范指向,为均衡可及发展政策锚点下的多元实践样态探索提供支持。不同省市形成的“美丽乡村”“数字乡村”“未来乡村”“非遗乡村”文化治理地方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乡村文化管理与服务的多元实践模式发展。[结果 /结论 ]我国乡村文化治理形成以国家标准为经、地方标准为纬的标准体系框架。现有标准体系尚缺乏乡村文化服务的区域差异指标、缺失乡村文化参与的多元共治规范和缺少乡村文化场景的具体实施细则等,公共部门应从全域治理标准体系、专项治理标准内容、数字治理标准进路和场景治理标准向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文章梳理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开发与保护的相关实践与工作保障,探析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政策扶持和文化价值,选取7所加拿大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出加拿大公共图书馆在面向土著文化、地方区域历史文化、艺术类文化遗产以及融合数字遗产资源库等方面文化遗产的开发模式和特色实践案例。这些实践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遗产有以下启示:倡导多元化主体合作,建构数字保护联盟联合创作;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兼顾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开发;运用地方馆藏资源推动本土文化数字开发;创设基金协会,以申请制资助计划模式支持文化遗产数字保护。  相似文献   

20.
协同参与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彰显人民主权、谋求善治和累积社会资本的内在诉求和重要体现,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绩效的现实呼唤.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和推动下的“服务购买”“交流合作”及“个体供给”三大模式来实现.当前,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基本要求和探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协同参与的机制路径,必须建构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引导机制、任务分解机制、信息联通机制、衔接保障机制和能力提升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协同参与实现科学发展.图1.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