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除诸葛殷同先生外,尚有以周云之、谭戒甫等先生依据学界通说的《墨子·小取》篇"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一周而一不周"与"一是而一非"这五种"比辞而俱行"的情形中有"是而然""是而不然""不是而然"三种理论说法,衍生而出"不是而不然"这种情形的理论说法,并主张增补"不是而不然"属于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事实上,周、谭二先生所主张的墨"侔"正例或有效式(正确式)中有"不是而不然"之观点,在论证与说明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失误与偏差。  相似文献   

2.
王明珂先生在其著作《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中,从边缘视角建构了别具一格的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以勾勒华夏边缘形成的方式来研究华夏概念和华夏民族认同形成的历史,同时以"结构性失忆""集体记忆"为理论基础来研究民族认同,这种批判、解构历史实体论,却又超越近代建构论的理论体系,是区别于传统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聂涛 《文化学刊》2015,(1):181-184
儒家传统人文学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基本目标,重点在人生实践而不是知识体系。如何在现代重建儒家传统人文学术成为中国崛起的当务之急。本文就《学记》所见,围绕为学之"道"与为学之"术"两个方面,首先应明白儒家传统人文学术的终极指向,即为学之"道"的内涵,从而通过"志""信""乐"与学不躐等、博约相济、为学次第等为学之"术"形成传统学术的正信与正见,最后开展"正行"的重建之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阅读方式带来便捷信息获取和舒适阅读体验的同时,一些不良阅读倾向和潮流也开始出现。中国传统家训中蕴含众多读书思想和学说,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借鉴参考。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中国传统家训中的优秀代表,其中深度阐释了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以及"蒙以养正、尽早阅读""勤勉读书、会当有业""阅读经典、仁义为节""身体力行、以身示教"等读书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最早赋予"小说""类"的意义,并将其溯源至稗官。秦汉简牍表明稗官系具有附属性质的低级官吏,但"小说"源出稗官之说难以坐实。《汉志》所著录的"小说"大多与黄老、方术有关,战国以降兴起的黄老、方术有一部分滑向"小传统",并被归入"小说家"。《汉志》中的"小说"更多的是价值定位,其内容定位与文体定位相对模糊,且没有确据表明记事是小说家的特征所在。目录学意义的"小说"所确立的价值取向与内容取向,又为作为文体的"小说"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小说"标准的不确定,《丹》《泰原有死者》《妄稽》《赤鹄之集汤之屋》等简帛文本是否是"最早的小说"引发学者争议。《丹》《泰原》与后世的志怪小说相似,然而形式与功能仍有差距。《妄稽》虽是俗赋而非小说,但为认识小说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线索。《赤鹄》与"书"类文献关系密切,"书"的叙事与战国时期涌现的叙事文本一道,反映了中国叙事传统的萌兴。  相似文献   

6.
《孝经》以孝为内核,提出了"五等之孝"的孝道养老实践标准和"五致三不"的行为准则,从个人家庭之孝向社会孝延伸和扩展,力主德仁,以律辅孝,治国齐家,孝治天下,形成了一套尊老、爱老、养老的孝道养老思想体系。《孝经》中的孝道养老思想精华与糟粕并存,要理性对待,合理去留。现今社会,要注重传统道德规范的现代转换,重视孝道、养老,继承和发扬"养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7.
袁亚平 《文化交流》2013,(10):19-24
"千古诗情""儒宗文翰""艺苑耕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对祖国山河的钟情与挚爱,对人民大众的真情与友善……写不完,画不尽。朱红背景上是很"中国"、很"艺术"的老宋体:"崇文尚德一甲子"。一张琴,一管箫,一面琵琶。清音自远而近,流淌于人们的心灵。大屏幕上徐徐展现着《千古诗情》的国画和书法,回响着悠悠神韵。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五神"概念系统,涉及"神""魂""魄""意""志"五个概念,为中医"五神"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探讨《黄帝内经》"五神"概念的英译比较及其策略。首先是原文本中"五神"概念的理解问题,以阐释学理论为指导,考察古今医家的相关注释和评论,并兼及"五神"概念在先秦至西汉时期诸子百家典籍中的渊源,力求接近文本本义;其次是翻译策略问题,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最后,考察和比较5+3个英译本对《黄帝内经》"五神"概念的翻译,并提出相应的批评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忠孝作为两种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深远;后世常将孝与忠以《孝经》中文句化成的"移孝作忠""以孝事君"两句统一起来,使忠孝两种道德观念愈发同一化、政治化。但是从《孝经》文本出发,"忠"和"孝"则有既相联又有所区分的关系特点:《孝经》由"孝"主体的多元性扩充出"孝"观念无所不包性;而"忠"则成为"孝"在特定环境下的别称。  相似文献   

10.
言论集纳     
<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新媒体研究室主任孟威在2015年2月17日《辽宁日报》刊发的《传播好凸显中国话语体系的声音》一文中认为:要注重以效果为导向建立中国话语体系,处理好"讲道理"和"讲故事""自己讲"和"别人讲""大声讲"和"柔声讲"的关系,既  相似文献   

11.
北宋理学家邵雍提出了他的人生境界的三个层次,即三乐说:"人世之乐""名教之乐""观物之乐".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人生境界的四个层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两种学说具有一定的可比较性,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冯友兰先生的"接着说"的哲学对宋明理学人生境界理论的吸收与深化.  相似文献   

12.
《人世间》在广阔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下展开叙述。作者塑造了"革命女性""贤妻良母""知识女性"三类经典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构成小说文本的独特风景。其中,以曲秀贞、金月姬为代表的"红一代"革命女性的"不悔"与"忏悔"显示了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郑娟为代表的"贤妻良母"的"自觉"与"自足"体现出作者对"民间的天使"一类女性的审美偏好,对女性恪守"美德"的期许;以周蓉、周玥母女为代表的追逐"自由"的"知识女性",则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叛逆精神和独立品格的认同。总体而言,《人世间》中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家对"永恒的女性"的赞美,体现了作家朴素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背后高度的"理想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3.
评《爱国主义传统与当代中国》尹砥廷游唤民先生继《先秦民本思想》、《孔子思想及现代意义》之后,又推出《爱国主义传统与当代中国》(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它以爱国主义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情感特质、表现形态以及华夏...  相似文献   

14.
《惜别》是一部以青年时期的鲁迅在仙台的留学生活为题材的人物传记小说,其是太宰治受日本内阁情报部和文学报国会的委托,为宣传《大东亚宣言》中的"独立亲和"而创作的。小说在人物设置、情节设计上难免留下政治痕迹,本文主要从"忠义一元论""大东亚主义""独立亲和"三个方面解读了《惜别》的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15.
《易经》作为占筮之书,通常被视为原始宗教巫术与原始思维、神秘主义的代表,直到马王堆帛书《要》篇"观其德义"思想得以现世,学界才重视阐发《易经》中的"德义"内容。实际上,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本身就附着重德的理念。《易经》中的"德"内涵丰富,从"德"与"得""德"与"禄""恒德"、诚信之德等方面彰显了西周重"德"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贫而无谄",语出《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关于"贱而有耻",古人亦多有论及。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辱,莫大于不耻"(《文中子·关朗》);"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贾谊《新语·本行》);云云。将"贫而无谄"与"贱而有耻"合语"贫而  相似文献   

17.
《诗·豳风·狼跋》诗旨与所谓周初管、蔡等"四国流言"无关,《狼跋》陈述的是周人冬季季节性的"猎狼""献狼"礼仪;诗中的狼是人所扮演的仪式中的狼,所以才会进退有难,狼狈不堪;"猎狼""献狼"礼仪是上古四时巡守礼的组成部分,乃"冬狩"的准备性礼仪;诗中的"公孙",指"猎狼""献狼"礼仪的主持者,当为周公,此所以《豳风》诗多被认为与周公相关的原因所在。本诗诗旨,《序》以下多谓赞美周公,当是古来传承,不为无因。  相似文献   

18.
《庄子·天下》篇对墨家学派进行了多方面的评点,具体评述了"非乐""节用""自苦""后世弟子倍谲不同"等主张的不合理之处,最后得出"为之大过,已之大循"的结论。《天下》中对墨子个人的评论"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存在明褒暗贬的意味。《天下》中对于墨家学派的评论是以"道"为参照的,即是以道家的原初性理念为依据,得"道"才能算是至境,自然就会主张顺应自然、遵从本心、无所凭借、顺"道"而为,所以最后才会认为墨子"才士"也,对他的"才"因不得道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戏剧的早期,仆人这一形象已出现在戏剧舞台中。他们是戏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类角色,为戏剧舞台带来生动细致的戏剧效果。在这类角色形象中,同样不乏那些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经典形象,本文以《西厢记》中的"红娘"和《费加罗婚礼》中的"费加罗"这两位智仆形象为例,对中外戏剧中的智仆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之处,感受剧作家们赋予他们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0.
梁漱溟先生对"文化"有一个非常简明的定义:"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我们正是通过对中国文字的图形分析,结合中国古典文献的描述,发现"康""享""游"这三个生活文化密码。通过对密码的破译,我们还原了中国文明的传统生活方式,即一个工作与闲暇和二为一的整体性方式。正是这种整体性生活方式,保证了生命价值的完整性。正是生命的完整性创造和持续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通过对文化密码的破译重组,笔者构建了"康享游生活"的新概念,为当前的青少年研学旅行、休闲度假、旅游养老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