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满族民俗文化概述入手,在对满族民俗文化进行清晰分类的基础上,从民俗文化产生根基、民俗文化传承通路、民俗文化发展格局三方面系统阐述满族民俗文化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恢复民族生态系统、建构良性发展通路、引领打开发展格局等建议,旨在使满族民俗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传承及实现创造性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临潭万人扯绳赛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前乡村公共文化式微的情境下,挖掘其蕴含的功能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临潭万人扯绳赛的社会交往、社会整合、经济和象征等功能表明,多民族共生地区,民俗文化对于民族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保护和传承乡村民俗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有利于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旅游资源及其文化符号的关系,从文化旅游资源挖掘与保育的角度,研究乡村发展与乡村旅游。首先阐述了乡村文化旅游的意义,然后转向乡村文化旅游的内容,随后提出乡村文旅资源的保育方案。文旅融合是乡村发展的新趋势,旅游资源集文化、历史、艺术和建筑于一体,在怀旧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旅游不仅具有传承社会文化的功能,而且具有特殊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了当前太谷秧歌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非遗的活态保护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非遗存在的活态传承、保护等问题,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了乡村旅游与非遗活态保护融合发展、非遗产业化、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建立文化经纪人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政府及民间投入等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思路,以期为太谷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仫佬族村落是保护传承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场域。目前,在国家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下,仫佬族特色村寨石围屯以旅游发展带动传统文化的保护,大勒洞屯以政府为主导的村落维护与文化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经济收入、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着乱搭建、劳动力流失、民族旅游开发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以激发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调动村民保护古村落文化、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守望并延续仫佬族村落的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6.
栗子 《文化交流》2015,(3):67-70
特色是美丽乡村的生命,文化是美丽乡村的灵魂。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建设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凸显了浙江农村乡村气息和自有个性—德清县在城市化进程中,没有按照"城里人"的标准向农村"输出文明",而是充分尊重农村古已有之的建乡贤祠传统,在各村全面推行既有时代精神、又契合乡村认知的"和美乡风馆"建设,成为新时代的"乡贤祠"。乡村的历史文化、古树民居与旅游、影视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目前,永康  相似文献   

7.
辽西北的喀喇沁蒙古人在文化民俗上有着"特殊部落"之称,通过历史脉络中喀喇沁蒙古人的来源以及蒙古、元至清时期以来的迁徙重组的原因,分析民俗内涵和传承精髓,为该地区民俗文化与乡村建设的结合提供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1998—2021年间知网CSSCI期刊论文数据中民俗文化研究的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本领域23年间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演进趋势,分析了民俗文化研究的特征,并提出民俗文化研究应关注领域的内涵和外延、加强领域分支的内在联系,以及注重民俗研究的教育普及和对外传播,以利于我国民俗文化的保存、发展、保护、传承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赵家石河村拥有较为完整的村落形态,其传统民居具有较强的地域典型性和较高的人文研究价值。通过分析民居的价值特色,以传统村落民居为主体探索保护模式,基于数字化保护原则,建立数字化博物馆,搭建数字化旅游平台,平衡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目的在于提高民居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效率,让村落文化能在利用中得到保护,在发展中得到传承。  相似文献   

10.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英歌舞,作为潮汕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有其独特的魅力。目前英歌舞面临着影响范围小、后继传承人少、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以此为例探索开发与休闲旅游、传承教育、形象设计、新媒体平台等多产业结合的新道路,对解决"非遗"项目保护困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研究视角,通过调研辽宁省内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发现其在传承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类分析,提出有效的传承方式,以改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环境,建立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宣传路径,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托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切实提高全民族对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程度,将民族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应探索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与发展路径,促进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乡村振兴。2013年,位于广西、贵州、湖南的共25处侗族村寨已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本文以预备名单中的湖南省通道县坪坦河流域侗族村寨为例,探讨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湖南通道县侗族村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与民族文化的空间实证,以血缘与地缘共同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是侗族稳定有序发展的见证。但是,村寨目前面临经济发展落后、村民缺乏遗产保护知识、人口和用地压力大、大量新建房屋破坏风貌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村寨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笔者所在团队针对问题,提出以下创新保护发展策略:一是利用侗族独特的社会组织文化参与遗产的保护管理,促进公众参与;二是另辟新村,缓解老村人口和用地压力;三是进行多元经济模式共同发展的产业规划。这些策略将为村落遗产的创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是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本。无序、非理性的旅游开发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异化与失真、依附空间不断缩小,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尴尬处境。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必然的,且必定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本文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提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适度融合策略,旨在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振兴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紧密相连,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石家庄政府不断加大对石家庄丝弦的保护力度,推出一系列振兴丝弦艺术的具体举措。本文从石家庄丝弦的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了一些在石家庄丝弦传承过程中可行的措施,让石家庄丝弦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发展下去,并且成为石家庄地区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需要在乡村充实乡贤文化,并将其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这对于培养乡村文明新风、建设美好社会有重要意义。如今全国不少乡村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有着丰富的乡贤文化传承的好办法,但依旧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将在探讨乡村文化内涵与作用的同时,以安徽为例,深入探讨新时代乡贤文化的传承发展,并提出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广西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对整个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区域性落后、交通闭塞不畅、专业人才匮乏以及总体规划编制缓慢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文化生态保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交通先行、加强非遗专业型人才培养、协同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健康养老产业"等路径选择,期待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各种旅游开发的兴起,乡土景观正面临危机:乡土生态退化、乡土风貌遗失、乡土文化也出现断层.保护乡土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乡土景观的价值,成为保护传统景观风貌、弘扬民俗文化、维护生态环境和景观发展创新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民众所传承的风俗习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民俗文化更加活跃与多样,但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将城市与农村的民俗文化进行横向比较,将有助于探索出民族的发展与走向,对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方言是一个族群的社会符号和文化载体。然而,目前长岛方言已处于濒危状态,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亦面临着失去传承的载体,因此加强对濒危的长岛方言或长岛渔家方言的研究和拯救已刻不容缓。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和文献考证并重,以期提升研究结果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结果认为:在现实生活中,长岛方言与普通话有着很大的互补性,人们的语言态度与语言使用具有正相关性,保护方言其实就是保护地域文化,放弃方言就意味着放弃一个族群赖以生存的文化基因。因此抓紧对长岛方言的收集、记录和整理,有利于拯救濒危的长岛渔家方言,维护其文化生态平衡,传承其颇具特色的渔家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乡土文化是乡村大众的精神家园,对人们潜在的影响自然而深远。乡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发展滋生的良田沃土。立足乡土文化,整理家谱典籍,传承家规家训,挖掘典故史实,弘扬民俗文化,修故居古迹遗存,打造宜人风光景致,以民为本,树立典范,重视教育,把核心价值观融于其中,加强培育人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乡亲、乡音、乡情、乡愁跨越田野、跨越乡村,传遍中国大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