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弘  李生贵 《兰台世界》2015,(6):105-106
明初,朱元璋以复兴三朝礼乐为己任,先后设立了太常寺、教坊司以及钟鼓司等机构。明中后期,以宦官为首的钟鼓司成为礼乐制度的核心。由此,以雅乐为代表的礼乐开始走向衰落,而以戏曲为代表的俗乐在明宫廷中盛行。  相似文献   

2.
湖南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龚笃清撰著的《明代八股文史》,2015年1月由岳麓书社出版。八股文是明清两代用于科举取士、有着特殊规范的一种解经专用文体,在明清科举制度中起着"灵魂"作用。该书考察八股文的发展规律,将明代八股文的发展演变分为七个时期表述,依次是洪武:为科举选才而创制八股文;从建文到天顺:明经义向八股文演进的时期;成化与弘治:八股文的成熟期;正德到嘉靖:明代八股文的繁盛时期归有光;隆庆和万历:明代八股文的变革期;万  相似文献   

3.
宋元以来的雅俗之争直接导致了明初礼乐官署设置上的革新,即太常寺地位的下降和教坊司的升格,并将二者以祭神和娱人分,太常领祭祀雅乐,教坊掌宴飨朝会乐,辽金元以来乐署职司的冗杂与音乐的雅俗混杂乃肃然划一。在此过程中,教坊司正式取代太常,成为明初礼乐机构的核心。以教坊司为中心重建礼乐系统,自京师至地方,逐渐形成以"宫廷/藩府/州府——酒楼——勾栏——院"为一体的演剧场所,力图将乐工们自宋元以来形成的一应演剧方式都加以制度化,以置于朝廷严格的控制之中,成为朝廷礼乐制度之一环。于是,教坊司、太常司、钟鼓司具体职掌的变化及其地位的升降,富乐院的普及与丽春院的有无,南京御勾栏与十六楼的隆盛与衰微,都成为我们进一步发明有明乐制及其历史与精神意义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4.
1949年以后对戏曲史内在构成的抽象概括发生了变化。随着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史学界的主导理论,尤其是在经历周贻白《中国戏剧史》批判事件后,广大戏曲学人开始借助唯物史观重新讨论戏曲史本质问题。唯物戏曲史观作为一种"时尚"与"权威"被集体建构而取代此前的"文体史观""曲史观""剧史观",指导戏曲史书写。此期诞生的戏曲史著在历史对象的选取、历史格局的建构和历史原因的探寻上均出现了"新意"。集中表现为:其一、民间戏曲获得了较大的关注,它们在史著中的篇幅开始加重。其二、戏曲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被纳入宫廷与民间两条路线的斗争中重新提炼,述史格局做出相应调整。其三、戏曲成熟、各戏曲种类形成与发展、主流戏曲样式更替的原因获得全新解释。经济条件、政治环境和群众基础常被视作重要原因。总之,戏曲史脉络被演绎成一条与阶级斗争史和社会发展史同频共振的线索。不过,那些在经济、政治、文化与戏曲间建立起的关联比较疏阔、零散,更细致、全面的因果关系尚待探寻。  相似文献   

5.
明代潮州府巡检司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明初主要布局在沿海港口,填补了卫所防御的空白。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随着卫所体系的建立,巡检司也相应调整了驻地,成为卫所的重要补充;嘉靖中后期设立柘林水寨后,沿海巡检司的海防地位进一步降低。而山区巡检司却在嘉靖年间大量添设,成为山区防御的主体力量。巡检司可以应对小规模的骚乱,对乡村安全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由于力量有限,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户籍档案在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太祖时期是改朝换代的过渡时期,在经历元末天下大乱以后,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而明初政府也无法掌握准确的人口数。明太祖朱元璋自建国之始就非常重视对人口的统计,因而推动了户籍管理制度的形成、发展。明朝的户籍管理制度在中国户籍管理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对这一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洪武年间的户籍档案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人语:宫廷演剧,是中国戏剧史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学者追溯中国戏曲的发生、形成、成熟的历程时,所征引的主要事例,大多与帝王相关。例如"优孟衣冠"中的模仿孙叔敖故事,关涉楚王;优旃劝谏秦二世以漆油城墙,也是事关皇帝。清代秦腔大兴,陕人犹将其源头溯至秦二世。清代伶人同称"梨园子弟",其中一种说法,便是把创设"梨园"的唐明皇作为祖师供奉。伶人与政治的关系,便是因了在帝王面前演戏的机会,用戏以作劝谏与讽喻,甚至不惜为此献出生命。在中国戏曲成熟之后,元杂剧很快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且进入宫廷,成为时尚的娱乐。明代承此,内廷演剧更盛。嘉靖间李开先说:"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张小山小令·后序》)李开先的这个说法,含有水分,但据康海祖上所见,若说内廷所积累的剧本曾达到1700余种,则应当是事实。这一方面既可反映王府对于观剧的喜好,另一方面,也说明内廷积累的剧本之丰富。至于明代内廷演剧之盛,还可从脉望馆传抄的大量"教坊编演"本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8.
明代武官系统中的镇抚司与镇抚官名目均袭自元代,但明初的镇抚司与元代一样管军而不司法。洪武十五年,镇抚司依卫所建制隶于锦衣卫,同时被赋予鞫讯卫外重案的职能。洪武后期,明太祖曾两次申禁镇抚司理刑,对以后的制度规定产生了“祖制”影响。靖难以后,锦衣卫参与卫外刑事得以最终确认,至成化时门达掌镇抚司事,北镇抚司在规制上仍只可视为原(南)镇抚司的分支机构。晚至正德以后,南、北镇抚司的名目始并见于(万历)《明会典》,北镇抚司具备独立于南司的办公体系,诏狱指称和镇抚司的治狱范围逐渐明晰,北镇抚司专理诏狱成为定制。北镇抚司在锦衣卫官署内,镇抚司狱附于其地;南司则位居其南。所谓诏狱、卫狱(南司狱)、镇抚司狱,实均指这一所监狱,这是因锦衣卫、镇抚司司法职能分化而导致的区分。明后期,镇抚司的治狱范围超越制度规定的“妖言大逆”,乃至全以皇帝意愿委治刑事,导致明末诏狱之滥。  相似文献   

9.
活跃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琵琶乐师顿仁,被学者称为"戏曲史上乐师见诸文献记载的第一人",他原在南教坊,正德南巡时入宫供奉,擅长北曲,并随驾至北京习得金元杂剧,晚年被何良俊聘为家班乐师,其后人亦为曲艺优伶。他推崇金元杂剧,对南北曲谱、字音、配器等皆颇有见解,相关论述见载于《四友斋丛说·词曲》并多被引述。明清易代以后,顿仁作为正德南巡的象征符号之一,成为文人诗文中凭吊前朝的悲剧意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大英博物馆藏一块明代青花瓷板为研究对象。认为其是官员定烧的景德镇民窑产品,镶嵌后作为案头插屏使用。画面上方的文字题记为一道敕谕,是嘉靖二十九年颁给赴北京述职的天下朝觐官中通过考核的官员的。嘉靖九年至十二年,多地连续的大旱和饥荒,是导致自十一年开始赐敕由正月推迟至二月的原因。敕谕所用"皇帝之宝"是唯一一枚从洪武二年沿用至明末的青玉宝玺。本文梳理了明代考满法、考察法并行的述职考核之法,探讨了朝觐之仪和朝觐考察之弊。考证该瓷板画为天下朝觐官陛辞图。图中建筑为北京紫禁城,画面云气缭绕一方面是虚实对比的简省,一方面也是为了凸显内外有别,渲染紫禁城的神秘和崇高的地位,此外还有臣工歌颂圣德瑞应的妙用。画中四品官员可能是曾任江西吉安府知府的靳学颜。  相似文献   

11.
在明朝中叶,已有翻宋,覆宋的刻书风气兴起,如正德间苏州陆元大刻《花间集》,嘉靖间王元喆刻《史记》等书,就是例证.社会需求量大的重要古书可依宋本翻刻、覆刻,而需求不多或珍爱宋本又无力刊印的藏书家遂采用影抄的方法存留宋本原貌,这应当是"影宋抄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周代制定的礼乐制度中",礼"和"乐"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设立了专门的礼乐机构,开展了精心的礼乐培养,使这个时期的舞蹈具有较为特殊的功能和地位,其核心在于维护上下尊卑、富贵贫贱的统治阶级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13.
明代武举乡试属于武举的初级考试,它是明代选任武官的途径之一。经过明初的建制,至正德三年(1508)与正德十三年两次《武举乡试条格》的颁布,武举乡试正式进入制度的确立期。正德时期的武举乡试在人员资格、试期、内容、解额与地域分布等方面臻于规范化。但由于这一时期的武举乡试制度具有保护武官子弟特权、以军事需求为基本原则等特征,限制了明代武举乡试制度在公平性、客观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其考试内容为马步射与策论,简化了考试程序,但束缚了武举乡试制度往实战化方向发展,使武举乡试制度渐趋僵化。武举乡试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表明了武举在明代科举中所占据的非主流地位,制约了武官选拔体制的革新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朱浩 《文化遗产》2016,(5):126-135
从人物装扮、戏出年画和造假来源三方面考证来看,《中国戏曲志》"陕西卷"载明正德九年《回荆州》年画以及"甘肃卷"载清顺治二年《董府献杯》等六幅年画,都是将晚清时期同剧名年画稍作手脚之后的伪造品。中国戏曲在十八世纪以来的变化,使得戏曲在中国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其扮相、道具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促使民间艺人将戏曲舞台上的精彩场面制作成年画出售来盈利。戏出年画的绘制时代不会早于清中叶。  相似文献   

15.
"弦索"是戏曲史中的重要概念,它在明代中叶经过不断引申和拓展,一度成为北曲的代称,格律典范的代表。从明代后期至清代,弦索在昆山腔兴起后经历了南曲化的过程。弦索南化及其与昆腔的关系,映射明清时期南北曲的兴衰消长。北衰南兴的背后,潜藏着戏曲受众审美倾向的变化,而这一倾向变化的核心其实始终未变:即多方面地追求戏曲的精致化,这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此后戏曲发展的方向,进而呈现为由曲辞格律的精致化转向曲腔格律的精致化。受众对戏曲全方位精致化的审美要求,对于了解与把握当下戏曲发展的走向及未来的趋势,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王朝,当社会发生变乱时,高度集权更显得力不从心,"赐尚方剑"制度是明王朝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的临时措施,对当时政局也引起不小的影响,本篇就通过"赐尚方剑"制度,探讨高度集权背后明王朝的复杂政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探讨《洪武正韵》在明代的实际功用。研究表明,作为规范字音的官韵,《洪武正韵》在很大程度上却体现为行政文书的正字规范;在诗歌用韵上,《洪武正韵》不敌传统诗韵,而处于边缘地位。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选择是造成这一局面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关防     
作为与印信类似的身份凭证,关防最早使用于明代,且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勘合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明代关防不同于印信,不论在产生时间与颁发原因上,还是在颁给官员、颁发程序与铸造形制上,都与印信存在很大差别。作为一种权力与身份的象征和钤盖公文的凭证,明代关防从根本上说是对印信制度的补充,从广义上讲,可以看作是印信的一种。嘉靖后,关防不断增多且日益复杂,其地位与印信也渐趋同一。  相似文献   

19.
正为加强户口管理和赋役征调,明初朱元璋在全国推行户帖制度,"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a。其中发给住民的户帖,实为明初户帖制度的核心,是征调赋役的依据,因此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明代户帖的介绍和研究尚嫌不足b,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保存下来的户帖资料极其有限。本文拟对新发现的一件祁门县僧户帖进行介绍和初步考察,以期对明代户帖以及相关制度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一户帖的流传与洪武四年祁门县僧张宗寿户帖的发现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颁布命令,在全国调查户口,正式推行户帖制度。然而,户帖制度实际上只实行了10余年。洪武十四年以后,黄册制度作为户籍和赋役的基本制度开始在全国实  相似文献   

20.
在现存的《荔枝记》、《荔镜记》剧本系列中,嘉靖本《荔镜记》问世最早,包含丰富的戏曲文化信息,对后世影响甚巨。本文认为嘉靖本《荔镜记》最值得重视的是:人物形象的独特性,语言的包容性,曲调的多源性。五娘形象最突出的是"婚姻由己"的高度自觉,以及她对陈三反反复复、慎之又慎的试探和考验。陈三形象最突出的是为了追求爱情不惜"锦袄换镜担","镜担换扫帚"的智慧与果敢,以及"是我甘心,恨谁得是"的无怨无悔。《荔镜记》语言通俗,具有潮泉风调。又从《小学》、《昔时贤文》、《明心宝鉴》等流行书籍中汲取"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俗谚俗语,体现出"海滨邹鲁"的文化特色。其曲调远源于宋词及里巷歌谣,近源于南戏,又有自己的创造,本文论及粗曲、细曲及【尾声】、【余文】等具体问题,时或以其他版本《荔枝记》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