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高粱家族》中的"我"是上帝视角,即零聚焦叙述。"我"提供叙述背景声音,历史内容由"我"推动发展,文本内容与叙述视角并非全部由叙述者完成,而是由故事情节和文本内容之外的内聚焦叙述者"我父亲"回忆往昔,将零聚焦叙述者"我"的经历与被叙述者"我爷爷""我奶奶"的光辉历史融合在一起,建构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对于《红高粱家族》叙述视角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叙述视角在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不知观"在《阅微草堂笔记》文本中应用甚多,已经形成特定的叙述风格。纪昀通过构筑人物不知、读者不知与作者不知三个类别,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借神秘色彩渲染故事情节,并运用弱化情节、弱化人物的方法在内容上构建"共同隐含作者",在结构上构建二度区隔,从而使文本叙述转为以真实性为目标的伦理叙述。  相似文献   

3.
杰克·伦敦《荒野的呼唤》和《雪虎》两部小说都是以"狗"的生命历程为线索来叙述故事情节。这两部小说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动物小说,其对人类社会意识和生存意识有深刻的启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环,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4.
《"杭州鲁迅"先生二三事》采用了中国古代传统章回小说的"真假人物"模式,但通过对文本的解读,人们可以发现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方面,房伟对小说的构思都有创新之处,大致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以"假"的一方为叙述视角与叙述中心,二是淡化"真假"双方的冲突,三是强调"真假"双方共同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5.
"非存在"是柏拉图《智者篇》的一个重要概念,柏拉图在文本中运用理念结合法对"非存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本文以《智者篇》为文本依据,拟从"非存在"与相异关系出发,对"非存在"的特性进行重新审视,以期加深对"非存在"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甜牙》讲述了女间谍塞丽娜的故事,文本中充盈着时政与文学、女间谍与青年作家、善意的欺骗与真挚的爱情等情节,笔者意图站在人性伦理与道德情感角度来分析主人公塞丽娜的一生。小说中改变塞丽娜一生的主要人物分别是塞丽娜母亲、塞丽娜情人托尼·坎宁、甜牙资助对象汤姆·哈雷,笔者拟从这三个人物入手对《甜牙》中人性的伦理道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在刻画主人公霍尔顿这一叛逆的少年形象时,作家采用第一人称经验自我视角和叙述自我视角相融合的叙事手法,于夹叙夹议中增强了小说"少年侃"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隐含作者塞林格在描写霍尔顿充满世俗的三天流浪生活时不时改变叙事风格,穿插主人公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使得人物形象丰满生动,立体感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埃里希·弗洛姆的异化理论为基础,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阐述《所罗门之歌》中主人公奶娃所经历的痛苦和随之而来的异化以及为找回自我所做的努力,旨在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和莫里森对于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9.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10.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一部通史性著作,是作者个性化研究的成果,其中鲁迅形象建构鲜明地体现了顾彬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顾彬以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透视鲁迅作品中"呼喊者""呐喊""漫游者""影子"等意象的具体内涵,赋予鲁迅世界性要素,并挖掘出鲁迅精神世界的紧张与张力。顾彬以"思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研究视角构建鲁迅形象,一方面认为作为思想者的鲁迅超越了"对中国的执迷"而具有世界性,另一方面认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在白话小说中将自己打造为"不可靠的叙述者"体现了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复杂。  相似文献   

11.
武晋科 《文化学刊》2015,(2):234-236
保罗·奥斯特的叙述迷宫的实现,有赖于语言与文字游戏。作为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玄学侦探小说,《纽约三部曲》首先从文本的语言与文字层面上进行大胆创新,从文本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入手,实施迷宫文本的建构,传达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思考。本文主要从断裂的语言、语言游戏和文字游戏入手,着重探讨叙述话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交流     
《文化博览》2006年第一期,《电视剧里的民族希望》一文,浏览一番后,不禁生出诸多疑问。该篇文章是作者观看《大宅门》及《大长今》后的感受。作者引用那句经典台词:"你看那边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表达了他对《大宅门》剧中充斥着所谓"恐怖"、"仇恨"的异议。文中这样写着:"用那句台词对付日本人,我们似乎不便说什么,但是他(主人公)能这样对付敌人,就不能这样对待亲  相似文献   

13.
霍小玉是蒋防创作的唐代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是法国作家小仲马代表作《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两人都是典型的风尘女子形象,爱情最终也都是悲剧收场。本文将立足文本,从社会、家庭、人物性格等方面入手,对两人的悲剧性命运以及造成该种悲剧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小说《我们》以梦幻手法描述了未来世界一个由数字和科学理性统治的国度,这一国度中不同的飞行器意象具有多种隐喻义。"积分号"宇宙飞船隐喻科学理性,代表人类文化心理中的超我;男主人公乘坐的飞行器象征着人的潜意识,代表人类文化心理中的本我。《我们》以精神分析的手法探讨了理性与灵魂冲突这一宗教哲学命题。  相似文献   

15.
小说理论家米克巴尔所界定的"议论"包括对一般事情的主张,行为者之间的讨论,描述,内心秘密等。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对非叙事的议论做了辩解,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亦表明了议论存在的合理性。笔者继承布斯关于非叙述的评论的一些看法,旨在揭示文本中议论部分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6.
小说《包法利夫人》中怀揣"贵族情结"的爱玛,在充满反差的现实面前跌碎了幻想。女主人公的文学形象长期受人诟病的原因,在于不切实际的"包法利主义"。"包法利主义"的教训,启示着现代婚恋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一部反映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现状的长篇小说,以对主人公皮科拉的一生事迹的描写,为人们展示了生活在双重文化冲突中的黑人逐渐被扭曲了的自身价值观的问题,叙述了皮科拉受到的虐待和遭遇,显示了黑人妇女在当时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本文将结合《最蓝的眼睛》,分析其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8.
胡秀春 《文化学刊》2010,(5):111-114
蔡琰的《悲愤诗》是真正的由女性发出第一人称叙述的诗歌,刻画出集女儿、母亲、文人、难民于一身的女诗人真实立体的生活形象。这位女性的命运是与家国兴亡息息相关的,它既是"宏大"的,又是"私人"的。《悲愤诗》张扬的是一种女性主体精神,作者兼叙述者的女性性别特征和不以色相为关注点的叙述方式使它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为我们了解汉魏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风貌提供了生动有力的个案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中国叙述传统中"知人论世"之认知智慧与西方叙述学中"隐含作者"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的隐显策略,指出曹雪芹通过在《红楼梦》中的"多种叙述分身"与"多重叙述分层"之精妙设计,有意识地将"作者"之叙述权力有层次分散和下放,因而使得《红楼梦》作品整体内在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张力,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20.
《诗经·驺虞》主旨关乎上古蜡祭中的"迎虎"及"田狩"之礼;作为上古的仪式乐舞,此诗用于与"迎虎"及"田狩"相关的"射礼";《礼记·乐记》等古籍关于"《驺虞》,乐官备"之说,并非毫无根据,其说源于上古乐官在确定时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上古田猎具有时节性,更为了焚烧草莱、开辟土地,而农业生产最重"时令","乐官备"是上古农业生产的保障;仁兽"驺虞"的原型是人间的虎,同时是天上的参星,参星在上古是指示正月等季节的重要星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