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玛莎的生日     
7月4日是美国独立纪念日,也是美国的国庆节。1988年的7月4日,我和两位在美国进修的中国同事,应美国朋友玛丽·邓菲夫妇的邀请,到纽约州比较偏远的一个小镇,为她的90岁的老母亲玛莎过生日。玛莎是一位普通的美国妇女,她在许多年前离了婚,之后一直单身住在距纽约市150多公里外的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她的生日恰巧也  相似文献   

2.
她不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女人,她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当代作家苏珊·桑塔格,美国人称之为"美国公众的良心","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标本"。她对中国情有独钟,源于她的母亲是在中国的时候怀上了她,当然她的父亲也是美国人,她在回忆他的时候描述出了一个坐在黄包车里的忧郁男人的形象。和《情人》的细腻有所不同,她用一种跳跃的方式主观描述了中国近百年的一些细节影像,列举出一系列代表她印象中的中国的关键词:忍耐、革命、义和团、汉语、毛泽东、香港、自治……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历史以及在短暂的一个历史时期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种种变迁,使得这位美国知识分子标本对中国之旅充满猜测,并做出两点  相似文献   

3.
我欠的债     
现在我是一个人过日子,一个女儿一星期来看我一次,拿拿报纸,送些食品,还帮助做些零事。有一次,我忽然向她道歉:几十年前,我狠狠打过你一次。"我早已经忘了,爸爸,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可不是,她的儿子已经上大学了。我极不耐烦地对待过妻子李叔华(当她病重的时候)。她子宫里长了一个肉瘤,流血不止,躺在床上不能动。她对我说:"在床旁柜子抽屉里有一瓶云南白药,可以止血,你帮我找一找。""这半夜三更,怎么找"我近乎咆哮了。她只温和地回答了一句:"将来你要后悔的。"现在她死亡已经二十几年。我追悔无及。我们  相似文献   

4.
永远不晚     
有一个女孩子,1979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名播音员。白领丽人,有着体面的工作,拿着优渥的薪水,令人眼馋。可她并不快乐,因为不满足,她想干出另一番事业。第三年,她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结果名落孙山。一年后,她又考了一次,依旧没被提名。当时她已经29岁了,同龄的女孩子早已结婚生子,享受天伦之乐了。她自己也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她又有些不甘,闷闷不乐。母亲是位知识女性,告诉她:"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都不晚。""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埋头苦读,第三次走上考场。30岁那  相似文献   

5.
正当地时间2015年12月11日,新西兰首都惠灵顿迎来了一群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揭牌仪式。距离中国万里之遥的新西兰,到底与中国有哪些文化的连接?连接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揭牌仪式举行前十天,我来到了新西兰南岛小镇箭镇(Arrow town),切身感受当地的"中华故事"。背井离乡拓荒历史箭镇上有一幢距离箭河只有一个街口的老房子,窗棂斑  相似文献   

6.
体验中国     
毕业于纽约城市学院的美国人明兰·德默勒的母亲有一位来往甚密的中国朋友。在明兰还未出世时就为她起好了名字——明兰,希望她像中国的玉兰花一样漂亮迷人。长大后,她不断听到中国阿姨赞美中国,就产生了了解中国、体验中国的愿望。一天,她在互联网上看到中国山东省私立双月园学校招聘外籍教师的信息后,告别丈夫,带上年幼的儿子,来到中国东部的一个小镇——罗庄,开始了崭新的生  相似文献   

7.
埋单     
有些饭局会呈现一种奇异的景象。酒过三巡,盘子开始见底,腰带收得渐紧,意兴有些阑珊的时候,食客们的眼神变得游移,在服务生和桌边菜单之间,他们在掂量在权衡。首当其冲叫"埋单"的人,自然要成为勇者先锋。索性不开口成一盘僵局,冻在那有一搭没一搭闲聊,拼拼谁最有耐性……当然以上是典型案例。现实情况是,很多人会头顶"做东"的光环,坐北朝南,对着菜单信手点来以飨友朋,豪阔的举止却包裹着"这家店菜真不便宜"的内心私语。我不善于制造僵局,也纯真直率尚不懂腹诽人家菜价,所以很多时候都傻乎乎地跟人抢着埋单。好胜心切演变成不讲道理。本来"埋单"的原意是说把菜单或账单埋在桌布下的人付钱,我常常忘记了传统变得很是现代,刷拉拿出钱包扬手呼叫:"我来我来!"服务生走来的时候,我和朋友正在争抢,她把我拿钱包的手抓下,奋力举起她拿着百元大钞的手,我伸出我另一只手实施"空手道"统统隔下她两手,  相似文献   

8.
交流     
《文化博览》2006,(1):64
好几次在别的地方怀着如饥似渴的心情去买《文化博览》,书摊的老板回给我的却是茫然不知的神情,有几次甚至就在本市。当每次听到他们说不知道《文化博览》的时候,我的心里就要承受了委屈一般的难过。也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她的第一页写上:非诚者勿扰!一行字,或许我不想再让她被"太多"的人打扰吧!我是一名学建筑的学生,我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钱包 母亲曾经告诉过我她小时候的一件事。她说她小的时候有一次过年得了一点压岁钱,虽然不多,却很珍惜,于是就想有一个钱包来装它们,可是在那种年代,买一个钱包的确是一件太奢侈的事情,于是母亲决定自己用毛线织。 她自己买来了毛线慢慢地织着。因为不熟,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一个星期才织好。可是当她真正拥有了这样一个钱包的时候,她才突然发现,她的压岁钱早就没有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压岁钱,刚好够买了织钱包的毛线…… 这也许就是生活作弄人吧。我想。  相似文献   

10.
爱之树     
她比他小20岁,嫁给他的时候,家乡的人都以为她傍上了大款,只有她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男人.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男人,黑,丑,一口的黄牙,媒人当初可没这么说,只说是个过日子的男人,就因为家里穷给耽搁了,一直没找上媳妇.那阵子,没找上媳妇的都去山区找,有四川的山西的湖南的……花几千元就可以找来.男人也托人带一个回来,这就是她,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  相似文献   

11.
我的家乡位于汶河的上游.村志言,刘姓祖辈爷爷,率先一人来此落脚.那个时候这是一片很湿润的地方,湿透了的黄泥沾满了祖爷爷的鞋底,让他寸步难行.祖爷爷由西往东走,走了很长的路,才发现有一片满是黄沙且地皮干爽的地方.祖爷爷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给她取名沙岭子.  相似文献   

12.
玛丽是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小孩,生活在密苏里州一个乡村社区里。她平时有一份全职的工作,到了周末就出去售卖一些皮类手工艺品。同时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很多慈善活动及社区活动。  相似文献   

13.
前两年我到德国去打工,在与德国人的交往中,我感觉他们单纯善良,对人的信任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一次,邻居罗拉夫人敲开了我租住的房的大门,对我说:"小伙子,你能帮我个忙吗"我有些意外,像我这样连个固定住所都没有的异乡人能帮她什么忙呢她说:"我要到法国去旅游,大概一个月后才能回来,你帮我照看一下我养的热带鱼好吗"我有点犹豫,但看到她恳切的目光实在不忍拒绝。她热  相似文献   

14.
阿蔡的琴缘     
一位学习西洋乐器出身的女子,同时走上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道路,并薪火相传,成了浙派古琴的后继之人。知道蔡群慧其人,是因为读了她的关于学琴、爱琴的文章—《琴缘》。文章落笔娟秀,细腻描述了她拜浙派古琴大师姚公白先生为师的经历,以及她对弹琴这件事的见解。旁人告诉我,她秀雅脱俗、待人亲和,被音乐圈子里的人昵称为"阿蔡"。为了读懂阿蔡的琴缘,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冬日下午,在浙江昆剧团的小楼中,我与她见面。因缘:从大提琴到古琴叩门,"请进"。  相似文献   

15.
她经历了两段感情。第一段感情在她高一的时候已经到来,现在想起来,那是极端纯粹的精神恋爱,或者爱恋,因为他们不曾牵过手,不曾亲过脸,不曾感觉到彼此的温度。有时候一点点无心的碰撞,都给她惊心动魄的感觉:他会怎么想?会不会以为自己是故意的?这样的想法,让她几年后想起,都忍不住想笑出声来——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太纯洁,太纯洁了。每次生病,她都会打电话给他,告诉他,我喉咙痛了,我感冒了,或者,我肚子痛了,这个习惯她一直保留了四年,在他们好像还是很好的时候。所以一直到现在,她一生病,就条件反射地想起电话,然后才记起,自己已经没有了那个人的电话号码,什么联系方式,她都故意忘记了。这一段感情,她跋山涉水,历经心灵上的种种苦难或者幸福,才知道,这不过是她一个人的事情,是她一个人的爱恋,他一直在那里,却是背对  相似文献   

16.
这是很久以前的一个昏暗的冬日。那天,我刚收到了一本心爱的体育杂志,一放学就兴冲冲地往家跑。家,暂时属于我一个人,爸爸上班,姐姐出门,妈妈新得到一个职业,也要过个把钟头才会回来。我径直闯进卧室,"啪"一声打开了灯。顿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母亲双手掩着脸埋在沙发里——她在哭泣。我还从未见她流过泪。我走过去,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肩膀。"妈妈,"我问道,"出什么事了?"  相似文献   

17.
在我童年的时候,广东就是一个被我的华裔同学所描写和想念的城市,虽然他们与她也素未谋面。在我1992年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就感觉早已相熟。一天下午、在省府广州的一个小饭馆里,我偶然遇到了一个童年的朋友。他回来探望回国居住的父母,也许有一天他们会死在故乡的土地上。  相似文献   

18.
我与桑德拉·费尔德·格瑞斯的相遇有些奇特。或许,那正是一种夏威夷风格。1992年4月,我到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参加杰佛逊新闻研讨班之前,旧金山中国书刊社的同事们告诉我,书刊社的一位雇员桑德拉·费尔德搬到了夏威夷。他们还说,她是一位热心肠的好人,我应该与她取得联系。在檀香山,当第一个周末来临的时候,我  相似文献   

19.
她想她是海     
七八岁的时候,她很喜欢恒生叔。恒生叔一头怒张的鬈发,腿上的牛仔裤永远是破的。她注意到他时,他就微微一提裤脚:"这是我上次去西藏的时候,青藏公路的车太颠簸了……"他滔滔不绝给她讲雪崩遇险、藏女奇缘、在无人区逃生的种种情景,她如饥似渴地听那丰富而感伤的经历,像海洋全无防范地迎接怒吼的大江。然而母亲不过淡淡一笑:"恒生呀……"很快,她知道了恒生叔的落魄。他在周末若无其事、仿佛偶遇地到她家蹭一顿饭,一边吃一边点评新闻联播:"这地方我去  相似文献   

20.
当我与妻子2000年9月到北京的时候,终于实现了长期以来萦绕在脑际中的计划。她在北京大学得到了一个外教的职位,这样一来为我们回到中国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机会。早在五年前我们结束在山东大学留学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打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