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古代书法批评中"情性论"的梳理与分析,尝试在"抒情传统"的文化语境中探讨书法的抒情特质,揭示文学与书法在"抒情"上的同质性与差异性。文章认为发轫于古典诗歌的抒情精神逐渐渗透到书写行为之中而赋予书写一种"情"的意义。书论史上有关书法"抒情"的表述皆滥觞于扬雄的"心画"之论。若以"抒情"作为书法审美的一种观照,则何谓抒情,能否抒情,如何抒情等问题皆值得关注,文章就古代书论中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谢灵运影响深远。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审美风尚而言,他是推动其变化的关键人物。他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把自然界的美景引入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是山水诗的不祧之祖。《宋书·谢灵运传》称其“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足见其诗是流传之广,影响之巨。谢氏同时也是当时的著名辞赋家,流传至今的赋作计有14篇,内容大多以山水游览和纪行叙事为主。其中,尤以《山居赋》最能代表其赋作的创作成就和艺术高度。而谢灵运在《山居赋序》中有两句未尝有…  相似文献   

3.
米元章既是北宋著名书法家,也是著名书法批评家,其书法批评思想深受中国禅宗文化的影响,在书法批评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这是米元章书法批评思想的首要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之上,米元章还主张书法需尚古与变化,唯有如此,书法才有可观之处。  相似文献   

4.
1995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与批评论文选目谢玉娥编一、中国古代文学寄宿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论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周乐诗《文艺争鸣》2期关于中国古代的妇女文学胡明《文学评论》3期五光十色的古代才女之作陈敏《文史知识》3期论中国爱情文学中的“女追...  相似文献   

5.
书法艺术,古人称之为“心画”,是最善 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高级艺术。张怀(?)《文字论》说:“文则数字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书法表现人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是最径直,最方便的了。王羲之《书论》说“夫书,大须存意思”,“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唐太宗说:“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酿成也。”意思为临书前先“作意”,是自己成功的关键。张怀(?)《书议》高度评价王羲之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涵了技法、审美到精神丰富的内容。汉字"以形示意"的特征,对中国书法文字字形演化和书写的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字势"、"笔意"、"形势"等形成了书法的形象基础。书法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它的精神象征性,形成了"书如其人"的艺术理论,突出了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宋玉批评是在经学考据的学术思潮影响下进行的,清代的学者在文学之变、赋体之兴、驳议朱学和评、辨的研讨中,以求实的学术态度切实地评价了宋玉。清代的宋玉批评,是对古代宋玉批评史的划时代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西晋文学对话在文人交游的氛围中展开。文人交游的产生是文人与权贵对话的产物,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他们对话的工具。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文学大都是为谋求政治利益而作的唱答诗,多以"轻绮"为艺术特征。"浅而绮"文学审美的形成,也与当时玄学的发展关系密切,"游仙"诗与"隐逸"诗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玄学的影响,玄理使文学在与玄学的对话中上升到审美之境。刘勰所谓的"轻绮"、"浅而绮"不仅批评了西晋文学华美雕琢的文风,也批评了西晋文学玄虚平淡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潘岳,中国古代"第一美男子",才多姿美,但他存于《昭明文选》中的赋却充满冷悲的意象。冷意象词在其《怀旧赋》《秋兴赋》《寡妇赋》三篇赋中比比皆是。本文以这三篇赋为例,并联系潘岳几升几落的曲折人生经历,从其赋中的"冷"意象与"悲"意象两方面展开论证,从而进一步探究潘岳悲凉的内心和对官场仕途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山水诗、山水题材的画作等,代表着山水审美意识在这一时期的觉醒,并促进山水意象的审美意蕴进一步发展,对后来山水审美活动产生深远而深刻的影响,开辟了独立发展的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新里程。本文以诗歌为例,从魏晋文学走向审美之路谈起,阐述魏晋文学通过与山水对话,使山水景物走进了审美范畴,并对追求山水意象的审美意蕴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进一步研究魏晋文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题画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的也是艺术的样式和品种。这是国人的一个杰出的文艺与文化创造,是中国人奉献给世界与人类的独一无二的审美对象。它是诗、画和书法,三者结合的一个艺术综合体。因此,它具有多重审美  相似文献   

12.
茶赋呈现出与宫殿赋、天象赋、昆虫赋、农桑赋等其他类别赋不同的文学特征,其在写作构造和遣词造句上也有自身独特的审美取向。本文将结合赋的理论知识,从"骈四骊六""骚体手法""骈散结合"三个角度对茶赋的审美取向进行赏析式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艺术直觉对象有一个从哲学领域向艺术领域转化的过程.这其间,从老庄的"道"论和形神论,<淮南子>的形神论,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钟嵘的"滋味"说,到司空图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对事物内涵的探索逐步深入,也从哲学本体论渐次过渡到审美意境论.司空图韵味说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古代艺术直觉理论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4.
《职业圈》2013,(13):104-105
许伟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友声书社社员,湖北省美学学会会员。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硕士。现任教于湖北美院。著有“东坡题跋》,另有五十余篇书论文章发表于书画界各专业报刊。其书法创作曾被《书法之友》“科教文汇》《学位》《收藏与投资》《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和《KAMA》杂志介绍,并获黄宾虹美术奖。其书法研究曾获八艺节全国大学美术与设计研讨会最佳学术奖、湖北书法黄鹤奖。  相似文献   

15.
"辞赋属诗"说是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先驱李东阳提出的赋学观点,后人多有附和。此说与传统的"辞赋属文"观念不合,也与明代文集编撰的实际体例相冲突,遭到当时一些文人的批评。"辞赋属诗"说是在明代诗文复古主义思潮盛行的背景下产生与流行的,生动体现明代中期复古派文人在"诗文之辨"命题下,重新厘定的诗文分体标准。明代赋论正是在"辞赋属诗"说的引导下,排除明初尚质文风和中期公安派倡唐宋律赋之干扰,重回元明赋学复古主流,明赋的理论嬗变彰显了赋文回归诗体本性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松尾芭蕉在咏秋悲秋俳句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秋暮、秋风、秋月等,其悲秋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在于他不仅把这些意象看作客观的自然现象,而且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他将主观情感投射到客观秋色之中,使秋色超越了纯粹的客观物理性质,从而成为独特的审美意象。芭蕉的悲秋和他的人生经历、艺术追求、宗教信仰相关,主要体现在羁旅之情、无常之感、暮年之叹等情怀之中,而与之相关联的意象也与芭蕉本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高度契合,本文将对松尾芭蕉俳句的悲秋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论及《楚辞》,先贤多或考察其作家之生平与思想,或研究其作品之真伪及版本,抑或将观照视角转向文学外部,从文学与传记、心理学、社会、哲学思想,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等层面切入进行关联审视,①却较少对作为文学本体性重要表征的意象作系统探索,②这就使得《楚辞》研  相似文献   

18.
留白与想象     
留白是诗歌创作常用手法。古诗创作的留白手法主要包括结构留白、意境留白、意象留白、修辞留白、意蕴留白。为达到鉴诗歌赏的目的,必须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调动全身审美心理机制,运用丰富的想象去填充留白,从而体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完成鉴赏活动。  相似文献   

19.
汉末至魏晋二百余年是中国书法由古拙向"新妍"渐变,奠定以王羲之为宗的书法审美体系基础的重要时期,也是玄学发展成为一门容纳儒学、道学、刑学、名学等思想,成为热点思潮的时期。玄学的兴起与发展为书法审美自由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土壤。这二百余年间,书论成为书法与玄学之间的桥梁,在历经钟繇、卫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不断融合发展完善后,王羲之"尚意"书法理论体系终于形成。可以说,以玄学为意识形态基调的魏晋社会,造就了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的"新妍"面貌;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又以其在书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促进了魏晋玄学理念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20.
萧子显将文章描述为“性情之风标,神明之律吕”,是将“性情”“神明”视作文学之本体,文章即呈现及体知此本体之媒介,论文学创作则言“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不脱“神一象多”之范畴,此观念皆本王弼玄学而来;然其论文所重者在具体、变化、多样之现象,以其用而论其体,目的是为文学变化寻求依据,所本正是郭象玄学即体即用之观念,其论文学之演进,即“新变”之发生,逻辑理路又甚合于郭象“独化论”与“自性”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