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典籍中既有"温馨"的说法,又有"温黁"的说法,两个词意义相同。今天"温馨"一词几乎无人不晓,但知道有"温黁"一词的人并不多。历史上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温黁"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温馨"。"温馨"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才流行开来的。"温黁"与"温馨"的盛衰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密不可分。文言写作追求典雅古奥,选用"温黁"要比使用"温馨"显得更为典雅,更有学问。白话写作讲究通俗易懂,大多数人不认识的"黁"字很难融入白话,所以文人们选用一望而知的"温馨",这就促成了"温馨"一枝独秀的结果。另外,"黁"是个没有理据的字,当是""之形误。  相似文献   

2.
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称为本字,如"燃"的本字是"然"。"然"本义指燃烧,假借用作代词等,本义另造"燃"。"然"是"燃"的古本字,"燃"是"然"的后起字。本文通过因声求义的方法,通过古籍文献佐证,考证四川方言中的"踡"字的本字应当是"肙"。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在《论语》和《孟子》的文本范围内对"敬"字的意涵进行梳理和理解,通过"敬"与"礼"、"恭"、"尊"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阐明"敬"的丰富意涵。"礼"是"敬"的外在显现,和孔子相比,孟子更强调"存心之礼",即道德主体对"敬"的内在意向落实。"敬"的内在含义比"恭"更深远,孟子将"恭"和"敬"内化为一体,提出了内外一致的要求。对"敬"与"礼""恭""尊"的细节差异分析,展示出儒家的真正内在心灵要求与实践功夫。  相似文献   

4.
"述而不作"是孔子的解释思想,也是中国最早、最为基本、影响最为深远的解释学原则。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初含义是什么,孔子何以要"述而不作",以及孔子如何"述而不作",凡此皆可借助《乐记》这一儒家经典文献获得深一层理解。"作"与"述"的观念跟古人解释"乾"与"坤"、"乐"与"礼"、"道"与"德"关系的思想方式相同,二者一体而二面,相对待而成立、而存在。"述而不作"是孔子对自身文化处境和身份的自觉意识,对"斯文在兹"历史使命的主动承担。孔子通过解释"六经",传承并开显礼乐文化精义,以天地之道和人性之端为礼乐根本,并将"礼乐之情"与"礼乐之文"结合起来,其"述"充满创造性。孔子在述文武周公之志时,向世人演示了"述而不作"的生动范例。孔子之被称为"圣之时者"、"至圣",与他的解释原则和方法密切相关。此一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马百六"与"拉皮条"的词义是明确的,但其理据则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认为"马"隐喻女子,"百六"既有才华出众的含义,又有灾祸的意思,拉皮条的人在为男子牵"马"方面很有本事,而其行为属于祸水,故称之为"马百六"。"百"写作"伯、泊、八"都是音近借字。拉皮条古代又叫"牵马""拉马","牵马""拉马"即牵拉着马的缰绳,而缰绳大都是皮条做的,所以"拉皮条"不过是"牵马""拉马"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6.
"抬杠"为什么有执意争辩的意思,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民间为了解释"抬杠"的由来,捕风捉影地附会于某一民俗事象,甚至随意编造一个故事,都不是真正的词源探究。"杠"的本义是粗棍,用作动词,有用杠子顶住的意思,再引申为泛指顶撞。如果用语言顶撞人,那就是抬杠。"抬杠"是言语争辩义之"杠"的生动化表达方式。"顶缸"指代人受过或承担责任。关于此义的由来,前人有两种解释,但都经不起推敲。本文认为"顶缸"来自"顶杠","顶杠"是顶替义之"顶"的生动化形式。因"杠""缸"同音,而且"顶缸"比"顶杠"更为形象,因此多写作"顶缸"。  相似文献   

7.
王门"四句教"是王守仁"心学"的精要,阐释了"心""意""良知""格物"和"善恶"之间的关系。其内在逻辑是从"正心"出发,经"诚意""致知""格物"等功夫,最终得以把握"心"之本体,达到"身修"的目的。王门"四句教"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它启示人们跟随良知的指引、通过"知行合一"而提升道德修养;通过内省格物的方式来正心、诚意地对待事业,取得成就;普通人亦可以"立言"的方式传承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8.
"发昏章第十一"是"发昏"的戏谑说法。这种说法是怎样形成的,有多种解释,都难成立。本文认为"发昏"是借助"昏障"一词作为桥梁关联到"章第十一"的,"十一"就是"十"的强调形式。"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来更是一个难解之谜。本文指出,"三七"是佛、道念诵经咒及传统医学治疗中常见的数量要求,以"七"为一周期,满足了"三七"之数,就能达到希望的效果,否则效果不好或无效,因此,当人们想表达不顾章法、不计后果的观念时,自然想到了"三七二十一"之数,于是就有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俗语。  相似文献   

9.
雅有雅的韵致,俗有俗的魅力。几乎所有的乡土民间艺术无不具有与生俱来的"俗"性,这个"俗"性,就是所谓"接地气"的乡土性、通俗性。"绿色二人转"之说,是理想化的假说。二人转之"俗",即在于已失之其"度"。要允许其在"摸着石头过河"中"跑偏",更要在实践中培养其自我"纠偏"的自觉性和能力。任何民间艺术的与时俱进,都是要登上现代文明的大雅之堂。应时刻切记"娱乐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文明的娱乐经济"。  相似文献   

10.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11.
王斯语 《文化学刊》2013,(4):173-180
"东蒙古乐"孕育于"胡乐"。胡笳十八拍是东蒙古乐的母曲。元代,是"东蒙古乐"的成熟期,"白翎雀"的创制,使"东蒙古乐"得到升华,元杂剧声腔曲牌的创制,使"东蒙古乐"形成繁盛。清代,"东蒙古乐"进入宫廷,又流入民间,使"东蒙古乐"渡过了历史突变带来的困境,随"辛亥革命"浪潮,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东蒙古乐"种种存续形态,建平"十王会",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以朱学为背景,提出"良知即天理"。"良知"学说的发展经历了以"天理"释"良知",进而以"良知"代"天理"的过程。王阳明主张"良知即天理",却甚少提到"天理即良知"。在其学说中,"天理"与"良知"的地位、含义并不相同。从"天理"到"良知"的转换不仅是其为学进路的变化、"觉民行道"政治方案的落实,更开启了从性其情到情其性的美学范式的转换,引领了晚明时期新的美学思潮。  相似文献   

13.
钱锺书诗歌大量使用"心"意象,它们大致从四个方面寄寓了诗人对于"心"的文化理解。一,"体":"心外无物"与"吾心即宇宙";二,"知":"致知造艺,以至于天人感会,无不须施此心"——悟;三,"情":"善养性者,不汨于情,亦不灭情";四,"意":"本诸欲,信理之心始坚;依夫理,偿欲之心得放"。钱锺书的认识是基于对中国"心学"与西方"心理学"的融合贯通。从中寓含着借助"明"心"见"性以立人(自立),最终实现"有我在而无我执"的人格理想。这种人格理想的由来又与钱锺书对中外诗学中的相关见解密不可分,因而钱锺书是在践行由"艺"、由"学"而"人"或"艺"、"学"与"人"并行的人文建设路径,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印痕。  相似文献   

14.
"父子相隐""直在其中"中"隐""直"最难解读。"隐"有"沉默"之意,"直"就是看得特别清楚的"正见"。孔子所说"父子相隐"即父为子保持沉默,子为父保持沉默。沉默,实际上就是无言的批评。主动者用"隐"表明了自己对"非谓非"的肯定判断,对于"攘"之劣迹是有批评意识的,所以说是"直在其中",即"直"在"父子相隐"之中。这种沉默与有意隐藏、掩盖相比有本质的差别。它们得到合理解释,文义也就豁然贯通了。  相似文献   

15.
顾玉萍 《文化学刊》2015,(3):201-203
由于从主观上论证自身理论和从客观上含义不同,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不计其数,都有一定合理性和文字上的依据。本文借助前人的解释,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利"讲得少,赞许"命"与"仁",但不是反对"利",是要多讲"命"与"仁"。重点结合孔子的思想、生平及《论语》中"命"与"仁"的关系,对此解释进行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16.
在龙学研究中,对于"神理"的种种解释虽然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均未触及根本。要正确理解《文心雕龙》中"神理"的含义,应该把产生它的人文环境与其现实语境结合起来加以分析,过度诠释与诠释不足均不可取。本文考察、分析了晋人、僧佑和刘勰著作中关于神理的论述,从"神理"与"为文"关系的角度,认为《文心雕龙》中的"神理"虽然在形式上具有"佛性"、"缘起"、"中道"、"智慧"等多种含义,但在本质上则归于佛学"圆觉真如"。刘勰借用"神理"一词确立了人在"为文"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老子"道生一"中"道"与"一"的关系,是理解"道"发展历程的关键。常见的两观点是"无中生有"与"道起于一",前者忽略"道"是有无的统一体,而后者则将"一"完全等同于"道"。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古人是如何理解数字1的。通过研究得到"一"应有三种意思。一是表示序数,二是作为"道"的别名,三是事物发展所经历的过程之一。后两者由于形式上都为汉字"一"而易误为同义,因而采用数字法来规避并且突出这个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18.
江湖话究竟怎么个说法呢?我在中大中文系学过音韵学,明白旧时没有国际音标,未能用音标来注音,为汉字注音就用了反切法。如《康熙字典》:"东"的注音为"德红"切,取"德"的声母d,与"红"的韵母ong拼合起来,就成为"东"这个字的读音dong了。客方言的江湖话实际上是一种倒反切,如"梅"字是"眉来"的反切,倒过来江湖话就说成"来眉";"小"是"死了"的反切,倒过来江湖话就说成"了死",诸如此类。  相似文献   

19.
甲骨文"■"原先多以为是"伐"字省体,细绎相关卜辞,可以看出它和伐存在着较大区别。甲骨文"■"应当是"干"字初文,本指人体之躯干。在卜辞里,"干"多指属于某一氏族的下级武士。周代彝铭则多借倒"干"形的"屰"为干,因其有迎击之义,故而"毌"、"盾",亦被释为"干",但并非"干"字。甲骨文"岸"是"干"的滋乳字。"岸"字之释可以妥贴地释读相关卜辞材料。  相似文献   

20.
儒家文化以孔子由"礼"而"仁"得以开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赓续千年的伦理范畴,"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浙江衢州作为南孔祖庭,以"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为导向,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是对儒学之"礼"的当代价值演绎。衢州经由"南孔文化"到"衢州有礼"的文化实践与儒学之"礼",在文化缘起、伦理内涵上存在关联性。"衢州有礼"是对儒学之"礼"的转化性继承与创新,其背后隐含着"自觉垂范—共情共守"的伦理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