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腐女文化开始从虚拟空间兴起,并引起了亚文化研究者的注意。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模式,发现腐女采用隐喻等话语策略,社群式的话语生产和消费、修改传统性别意识的社会实践,建构起具有亚文化特征的话语体系。网络腐女文化话语体系说明女性网络亚文化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活跃和复杂。  相似文献   

2.
张猛 《文化学刊》2012,(5):36-40
最近一段时间,"屌丝"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成为青年人交际话语中的热门词汇。作为一个贬损意味极强的俗文化词汇,却受到了众多网民的追捧,其中的文化内涵引人深思。借助大众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可以推知,"屌丝"一词的流行是一场消除差异的网络狂欢,它与目前青年人面临的社会压力息息相关。对于"屌丝"这一后现代符号的消费满足了年轻人叛逆和自嘲的需要,也部分实现了与精英文化的对抗;而"屌丝"所暗含的生殖崇拜文化的异化也符合青年亚文化的新奇性特征,反映出青年一代娱乐至上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3.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The Rise of Silas Lapham)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绘中产阶级白手起家图景的作品。在美国建国后的一个世纪,美国长期处于亚文化状态,欧洲文化,尤其是英国文化在美国占据着统治和主导地位。1865年的美国内战为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促进了美国现实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该作品创作于1885年,处于美国试图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特殊时期。笔者从民族性角度出发,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旨在证明这部作品实质是一种对美国文化身份构建的探索。首先,该作品塑造的"白手起家"的故事正象征着美国亚文化走向文化独立之路;其次,"美国梦"和"清教主义"作为"行为指南"内化于人物内心,带有美国特质。由此可见,从民族性的角度解读《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是对该作品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中国主流媒体围绕"一带一路"的传播行为,是中国通过区域化传播争夺国际话语权、塑造良好大国形象的话语实践。以新华社和中国日报社的短视频为例,主流媒体以概念聚合与复合型的叙述者实现宏大叙事,以概念分解与具象化的叙事场景实现微叙事,二者共同完成对国家话语的再语境化;通过收编"拼贴"与"戏仿"两种大众文化和亚文化表征手段,主流媒体分别完成丝路文化的视听符号意指实践,以及跨文化符号表征的丝路想象建构,将国家话语实践落实到短视频的符号表征之上;主流媒体通过短视频中数字身体的"自由旅行"和"体验式在场"传达身体经验,激发公众对"一带一路"的兴趣和想象,以此推动主流媒体国家话语实践由宣传向新宣传突围和转型。此外,国际传播的"供需错位"也为"一带一路"的新宣传带来了亟须解决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5.
网络社会的到来带来了全新的互动环境——虚拟社区。这样一种新型的交往环境区别于传统的互动而呈现出现新的特点,而表情亚文化就是其重要特点之一。表情亚文化由身处其中的各个后现代个体构建而成,其演变和发展历史体现出个体逐渐成熟的心理认知机制;与此同时,网络亚文化在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对个体的人际互动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具体的案例分析表情亚文化对人际互动的影响,并发现表情亚文化对个体人际互动产生以下三种作用:补充文字的不足,增强情绪的表达;更新传统话语体系;创建群体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指示语不仅体现话语与特定人物、时间、空间等语境信息的联系,还反映文化语境信息。指示语与文化信息的关系等问题将文化语用视角引入指示分析,为指示语研究注入文化动因。文化语境、指示场、文化信息承载与激活的动态关系表明,指示场的文化中心即说话人所处的文化语境;指示语承载特定文化信息,能够激活相关文化语境联想,为话语提供深层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7.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嘻哈音乐作为一种起源于美国黑人的文化形式,在传入中国之后,这种音乐形式与其紧密联系的潮牌形成了不一样的青年亚文化。作为当今流行文化中备受年轻人欢迎的两种亚文化,它们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审美和生活态度。研究这两种亚文化,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还有助于探讨当代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该文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深度访谈法、文本分析法,以及观察法,对12位嘻哈音乐人的文化实践进行系列分析,发现:这个亚文化样本在总体上是平等与包容、多元与对话、表达与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文化实践超越了传统亚文化“抵抗—收编”的范式,为当下文化语境中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析李白对庾信诗赋的接受,认为:李白生活的时代,有较好的庾信诗赋接受文化语境。李白创作时,从写作主题、使事用典、意象选用、修辞遣词、句法结构等方面,较多地承传了庾信审美写作经验。庾信、李白均宗法《风》《骚》,承传"发愤抒情"传统。由于个人经历不同,庾信重"比",李白善"兴",逸兴壮思。李白受庾信"清新"诗美观的深刻影响,并将之发展到"清真"境界,"清真"成为李白的诗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正>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在对外推介和传播中一直以西方人的视角为主,国际化的语言编码中常常忽视本土文化,这种"单方向"的文化传播方式不利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语境构建。本文以跨文化交际中语境和话语的"互动共变"机制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文化自觉与"国际化编码"的相互关系,以李安电影片名的英译为个案,提出中国文化在"国际化编码"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我们对本族文化加深了解和思考,也要对西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以  相似文献   

12.
"网络暴力"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网络暴力"下的热点事件在网络上容易引起广泛的讨论,对社会也有着一定影响。本文首先对"网络暴力"新闻报道话语方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角度分析,接着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了文本的结构,然后从语境方面分析了这类报道的风格与修辞,总结出了它的话语特点,旨在提高网媒新闻报道的质量,起到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粉丝文化成为国内青年亚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元,且呈现出诸多与传统影视时代粉丝文化的差异.对国内粉丝文化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发展研究,不仅利于增进官方对青年亚文化话语体系特性的了解,同时对理清当代青年追星行为背后的情感动机与价值取向有一定的意义.该文结合亨利·詹金斯的文本盗猎理论,以粉丝社群常用个人理财A...  相似文献   

14.
青年亚文化是当代青年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融语境中创造的当代文化形态,表现为非主流而又具有极高的大众流行度和跨文化传播力。以“科目三”现象为代表,开放度高、可实践性强等特点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价值凸显,也促进了社会对青年亚文化正向价值的认知。鼓励与引导并举,可将青年亚文化转化为“中国式流行文化”,将“Z世代”的“网生”优势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的“破壁”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翻译语境视角解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日译文中的新译,分析翻译语境对译词选择的制约,总结出译者在翻译外交讲话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词句时应遵循的原则:在原文解码阶段,要充分考量时代背景与政治话语特点对每个语境因素的重塑,充分理解原作语境;在译文再编码阶段,译者要根据新的语境因素敏锐地辨析译词,在政治敏感度与措辞分寸感上遵循既要精准又要委婉的原则,构建贴近作者发话意图的译语语境。  相似文献   

16.
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代表的"汉写民"小说,试图以汉族作者身份虚拟少数民族视角,构建故事话语层和内容层的整体圆满。然而,迟子建无意识带入的汉族文化视角已然将少数民族故事"景观化"。纠正浮躁,促进民族文化天然融合,才是"汉写民"文学的题中正义。  相似文献   

17.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礼"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具有强烈的等级差异和道德色彩的思想体系和制度。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带有着"礼"的浓厚色彩,"礼"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本土资源,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礼制的特点,阐述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前,构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掌握国际政治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和理论不断涌现,学者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国际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中国政治话语研究的方向及切入点、理论、研究方法等有待继续改进。同时,目前的研究理论以国外的理论为基础,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的话语理论和体系。本文将主要从身份、语境、和对话行为来看政治话语,为话语分类和政治话语分析提供几个切入点,也为今后研究中国政治话语提供研究方向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一个空间范围内特点的文化类型,这一文化类型和周围的其它区域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可以将中国文化划分为比较大的文化区,如"华夏(汉)文化区""西北文化区""岭南文化区"等。也可细分为若干个亚文化区,即在一个比较大的区域下面再根据文化类型分为更小的区域,如"西北文化区"下可分为"秦文化区""陇文化区"等。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部关于价值观对组织身份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开创性著作。本书定义下的企业亚文化,催生了新一代经理人。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而耐人寻味的企业经营管理的故事,为我们展示和剖析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对企业绩效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