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墨动画将中国传统绘画与动画艺术形式相结合,将墨色的浓淡虚实运用到造型表现之中。经典的水墨动画背景空间多采用"留白"方式,表现出一种"无可绘"的神韵,从中可以洞见中国传统绘画布局章法的美感。同时,作品的对白部分也多采用"留白"处理,配乐设计上讲求的也是"天然去雕饰",作品中蕴涵着一种清幽静谧、空灵澄澈的意境,等待着观众去体悟,体现着一种不落言筌的哲思。  相似文献   

2.
风俗画是以表现人在特定民俗场景情境的活动,各种民俗事象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民俗活动"道具"的民俗器物(如"器物谱"和关于特定器物的故实掌故等)为题材和题旨情趣的绘画。作为绘画语言艺术的风俗画,是以绘画或刻写的图画语言创制的以风俗画为载体和艺术形式的语言民俗景观。"风俗画"的绘画形式、工具、载体材质、技艺等必备的基础要素,与其他画种都是共同的,与各种绘画作品最主要区别,在于"题材"。"题材"核心点的"风俗",是"风俗画"作为"画"的本质特征。绘画的题材与文学的题材的一个共同点,均为其社会性所制约的属性,题材而论的"风俗画"的本质特征,正是其社会性所在。  相似文献   

3.
意境不仅是中国美学、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概念。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因此,将意境放到中国哲学的视角中,通过对哲学与艺术中的意境与意象讨论以及对中国不同时期意境的表达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界对当代意境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出彩——牛晓林彩铅艺术探索创作展暨首届未来杯全国彩铅绘画大赛作品展"6月初在浙江赛丽美术馆展出。6月10日下午,一场关于"彩铅艺术探索创作"沙龙,让很多美术老师和学习绘画的同学们感慨良多,受益匪浅。旅美艺术家、美术教育家牛晓林,从专业画家的角度重新定义彩色铅笔在教学和创作上的意义,为彩铅绘画打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其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开拓,更是一种对存在论哲学(美学)的思考和建构。首先,通过艺术生命化方式,王国维实现了对"第一义"的追询,完成了其生命哲学(美学)的现代性创构。其次,王国维的生命本体论的价值归宿是"境界",在生命存在状态和艺术哲学形态上,"境界"和海德格尔的"栖居"互文见义、彼此印证。这是因为,"境界"和"栖居"都源于"天人合一"哲思,为人的生存确立了终极性价值依据;而且,两者都呈现出特定的艺术哲学和文化诗学意味:诗意的栖居赋予人的存在以超越性意义,人的生命则在"天人合一"境界中得以审美化生存。不过,两者所体现出的"主体间性"表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诗学观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再现,而是现代性意义上的重构与新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择"神韵"与"幽玄"作为中日审美意识中代表性的美学范畴进行比较研究。"神韵"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民族特色;"幽玄"范畴则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态。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都注重"韵味"、"余情",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但在审美风格上,"神韵"偏重于平淡清远,而"幽玄"则倾向于幽深闲寂。  相似文献   

7.
宗白华对传统美学进行现代化理论阐释时,浸透着浓厚的庄子哲学。通过对具体艺术形式的美学分析,中国古代艺术在循着由"空"而"实"、由"静"而"动"、由"有序"而"无序"的美学构建过程中,彰显了庄子"心斋""自然"和"缘督以为经"的哲学精神。宗白华的"散步式"阐释对中国传统美学和庄子哲学的现代化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8.
顾玉萍 《文化学刊》2015,(3):201-203
由于从主观上论证自身理论和从客观上含义不同,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不计其数,都有一定合理性和文字上的依据。本文借助前人的解释,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利"讲得少,赞许"命"与"仁",但不是反对"利",是要多讲"命"与"仁"。重点结合孔子的思想、生平及《论语》中"命"与"仁"的关系,对此解释进行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9.
杨宽 《文化交流》2016,(9):86-89
正2016年1月11日至2月20日,受英国诺丁汉大学湖边艺术中心邀请,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在英国开展为期40天的中国书画艺术国际教学与文化交流活动。这是"红牡丹"自创立以来首次走出国门,在海外传播中国艺术文化。"红牡丹"在英国40天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掀起了英国民众学习中国书画的热潮,创造了百米牡丹长卷英伦绘画传奇。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梅兰芳编演了《黛玉葬花》《晴雯撕扇》《俊袭人》等"红楼戏"。从剧目看,三出戏均是新编古装戏,在剧本构思上颇多新思路;从表演看,梅兰芳于规矩中见功夫,创造性运用唱腔、表情、身段等戏曲手段,刻画了"红楼"人物形象;从对待传统艺术的态度看,他从古代舞蹈、绘画及昆曲中汲取精粹,使"红楼戏"生发异彩;从布景、道具、灯光的运用看,梅兰芳积极接纳新鲜事物,使"红楼戏"的舞台设计古典而时尚。梅兰芳的"红楼戏"是其艺术思想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处处有创新,却"毫未出戏中规矩",坚守戏曲艺术之根本,创新的尺度拿捏得当,值得当代戏曲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长安画派"画家以"不断探索"的艺术追求开创性地完成了对西北地域题材绘画的挖掘,将沉寂千年的西北推向了中国艺术的中心舞台,确立了西北地区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的新版图。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图像分析法,对"长安画派"以"不断探索"为代表的艺术精神内核,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为代表的艺术实践方法,以"写意精神"为代表的艺术精神气质作了较为深入的解读,旨在找到"长安画派"艺术精神对当代中国画创作,尤其是对西北地域题材中国画创作所产生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一切艺术都是对美的形态的表现,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国花鸟画艺术在这点上最具汉文化特色;那就是对“意境美”的充分表达。花鸟画艺术同山水画一样皆是通过对意境的表达来反映内涵的,来抒发作者心中之情和心中之爱的。对自然美的抒情性表现是花鸟画意境美的本质所在,画家首先要从生活中发掘意境美,然后把它转化为“我”的思想,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刻划成典型的“物象”,感物言“情”,在艺术的表现中“即兴描绘”创造出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孙剑 《生态文化》2012,(3):34-35
以山川自然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山水画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基础。在中国最早的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南朝画家宗炳提出"山水以形媚道"、"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等山水美学思想。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完备的美学体系。宋元山水画在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使其成为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面对中国山水画如此辉煌的成就,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继承并发展传统绘画成为当代中国画画家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突破清代以来山水画创作陈陈相因、一蹶不振的困境,一批山水画家大胆走向生活,通过贴  相似文献   

14.
阿仑·雷乃的纪录片《梵高》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以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可以作为讨论绘画与电影关系的重要文献。在这部电影中,本雅明的"灵晕"在影像所记录的绘画作品中已被消解,电影以其独特的镜像语言重构出一种新的意义,并借此拓展了传统艺术概念的范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传播观,是我国传统艺术思维和思想意识的沉淀与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专属标志。古琴艺术中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其声响带来的音乐审美体验,更是琴器、琴曲、琴乐、琴道等多个层面带来的综合感知,是从传播意象、传播意境、传播空间等维度对我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阐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化热"以及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推动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85一代"的艺术家以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为旨归,批判艺术创作中的政治性因素,提倡理性绘画,深刻反思检讨传统西化思维的思想局限,进而探究"85美术运动"形成的演变趋势以及原因,并清晰地彰显近代中国艺术思想上扬的轨迹,也反映了"85一代"艺术家的成就与得失。  相似文献   

17.
徐志勇 《职业圈》2007,(11X):96-96,95
纵观绘画的发展史,中国绘画同民族文化相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至今绘画大师无一不为之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近千年的创作及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中国绘画早已形成了独立的艺术体系,而且不断丰富,达到形神兼备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竹枝词是文学性的语言艺术,风俗画是视觉的绘画艺术语言,宋元时期的竹枝词与风俗画是长足发展的"并蒂莲"。"竹枝词"与"风俗画"史的平行"双轨",以其共同而且相通的题材与题旨情趣的珠联璧合,创造了中华文化史上景致独到的语言民俗景观风景线。今存蕴藏深厚、资源丰富的"竹枝词"与"风俗画"的历史积淀,为发掘构建"竹枝词与风俗画"文化景观,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空间和实践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正"五水共治"开拓浙江发展新境界。那些平凡治水人却不平凡的治水故事,深深打动着我们。千千万万治水人让钱江两岸、江南水乡再现诗画意境,充满勃勃生机。"沧桑,我真的没什么好采访的,我帮你找人,具体都是他们做的。"2016年暮春,当我冒雨前往家乡玉环寻找治水的故事,一条微信,让我预感到,迎接我的将是一次艰难的采访。父亲带着我去我小时候常去的河边,他的话让我感动"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这是古志《太平寰宇记》中关于玉环的记载。早在新石器时  相似文献   

20.
早年,吴作人先生曾笔书评语“陆鹤龄的作品对中国画的传统有继承又有发展”,他的导师方增先曾在评文中称誉他“用笔简洁、厚重、墨法灵动,可谓已得‘浑厚华滋’之妙。”如果说类似《牧归》、《牛歌》这些人物小品中陆鹤龄只是熟稔地演绎了方氏画风的精髓,那么,到了《骏马奔驰》、《草原上的风》、《烛光》、《女娲补天》这些作品时,陆鹤龄已完全从浙派人物小品中破茧而出,创出了气势撼人、韵味别出的具有个人风格的大写意人物画。这些画中,我们不难发现,陆鹤龄成功地运用了艺术跨类别的融合与中国画传统的现代共生资源,在传统与现代、在“势”与“韵”的链接上,创造出了一种整体性与多元绘画基因互相支撑、互相生发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