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蔡正孙的诗学活动,主要表现为诗学文献的编集、类选以及诗人诗作的评释。基于以广博、详备为尚的诗选编纂理念,也出于对诗学批评客观性、公允性的追求,他不仅在编选主体、批评主体的的角色定位和心胸品格层面提出规范性要求,而且还经由特定的批评话语构造方式,尽可能地保障其诗学批评的观念诉求在实际批评层面的实现。蔡正孙的诗学批评观念及其话语实践,与他的文献存录意识和理学价值观念不无关联;同时,也深切契合于宋末元初诗学理论批评的主流趋向。  相似文献   

2.
欧阳江河教授是著名的朦胧诗诗人,后朦胧诗(第三代诗)时期的重要代表,其诗学观念与创作风格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诗坛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是当代汉语诗歌语言的实验先锋,在哲学层面进行语言的探索与创造,是现当代诗人中富有语言创造力的佼佼者。他的诗作玄思意味深长,富于巫法似的形式感,魔幻般的内在结构,以及音乐性的韵味,成为哲思叙事的诗歌范本。2019年12月1日,他应邀到广西师大做诗学演讲,阐述诗歌写作中私人性与公共性的转化问题,提出了新锐而深刻的见解,并出席欧阳江河诗歌作品朗诵会,受到师生们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3.
清代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所纂《光绪丹徒县志》卷四十八辑录六朝时期15位诗人的20首诗。这些诗作有应诏诗、侍宴诗、侍游诗与酬唱诗等,诗中涉及蒜山、丹阳后湖、竹里山、丹徒宫、京岘山、北固山等名胜古迹。这些诗作是诗人在镇江游览驻足,往来酬唱,为镇江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探讨《光绪丹徒县志》所录六朝诗的概况、关于"北顾楼"及其史料记载以及所录诗作的校勘等,以丰富地域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4.
普希金的诗和剧本为通俗语言进入俄罗斯文学铺平了道路,他的叙述风格结合戏剧性、浪漫主义和讽刺于一体。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普希金一生对大自然有着无尽的热爱,大自然作为诗人赖以生存的生活根基和从事创作的重要源泉及题材,在他的生命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第一部分阐述刚柔之说的由来,第二部分写普希金诗作中大自然的阳刚美,第三部分写普希金诗作中大自然的阴柔美,以此展开普希金眼中大自然的刚柔相济之美。  相似文献   

5.
孙侃 《文化交流》2016,(2):42-44
正海峡文化同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交流中彼此加深了解的两岸文学。洛夫(1928—)是台湾著名诗人,被誉为"中国最杰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诗人"。洛夫自称"诗魔",既指创作手法新颖独特,也指对诗歌创作极度热爱,至今,已出版了37种诗集。龙彼德是位在浙江乃至全国颇具声望的诗人和评论家。他把洛夫当成诗学研究的对象,30年来孜孜不倦,结出  相似文献   

6.
陆九渊是与朱熹并立的南宋著名理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及对诗文的沉潜爱好虽然不及朱熹,但其心学却充满了中国文化的诗性智慧,与诗学多有相通之处.他的"心即理"的心学本体论,他对曾点之志的赞赏,对洒落境界的向往,易与抒写性灵的诗文产生心灵的沟通.他的"发明本心"的心学功夫,亦与诗人修养相通.  相似文献   

7.
郑敏是"九叶诗派"的重要女诗人,她的诗作多涉及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很强的哲学思辨性。在作品中,她直视死亡,将其作为诗歌母题延伸,形成具有诗性的"死亡观"。这种死亡观不但凝聚着郑敏对生死问题的认知,也展现出诗人在诗歌书写技巧方面所做的努力,是郑敏诗歌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诗人与死》,从"诗人"身份、死亡定义和形成原因归纳郑敏的死亡观,力求发掘其蕴藏的文字价值。  相似文献   

8.
家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文化的核心。陆游是家训诗史上产量最多、最具研究代表性的诗人,其诗作蕴含的文化、社会和教育等方面的内涵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依然具有应用价值。本文从研究阐发、普及教育、保护传承、资源推动和新媒体传播等五个方面,探讨传承陆游诗作蕴含的家训文化的途径,使其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9.
细读真德秀的诗,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理学思想,但他关注的不只是道学气象,也有艺术之美。他将理学家所讲的"义理之正"与宋代士人追求的"性情之说"联系起来,认为只要合乎"性情之正"的诗歌,都是被认可的,都可以被称作"正宗"之诗。笔者基于南宋理学盛行的背景,研究真德秀的诗学思想。当然,诗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诗歌中的艺术特性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江户初期朱子学兴盛,理学大家藤原惺窝及其弟子林罗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既为儒宗,同时也为重要的汉诗人,其诗文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江户时代。惺窝主"文道合一",重视"诚"与"感",其诗学思想表现出浓郁的理学色彩。林罗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注重经学、兼取诗文,诗以唐为宗,兼参汉魏、宋元,诗学门径较为开阔。杜甫为朱子学家共同尊奉,以"尊杜"通于"宗经""明道",掀起日人宗杜的高潮。此一时期的诗学表现出融通性、过渡性的特点,主要受到宋元诗学的影响,也开启了取法明代诗学的端绪。  相似文献   

11.
杨万里的诗歌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其诗中蕴含着浓厚的仁者情怀,这种仁者情怀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集中体现在诗人的爱国情怀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注,隐性的则体现在那些意趣盎然的山水诗中。特别是他的山水诗作,诗人审美主体和山水景物审美客体的物我两融,赋予了自然万物于灵性和情思,耐人寻味,能在自然万物中亲证仁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2.
薛欢 《文化学刊》2023,(9):215-218
杜甫诗作表达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社会思考。在他的诗作中,家国情怀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以深情的笔触表达了对家园和国家的忧虑、痛苦和希望。杜甫的诗作中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杜甫的诗作中,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传统和影响。他的诗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实和国家命运的反思,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梁潮诗歌创作历程的心理岩层积淀,在高校主编过诗学季刊和任教的经历及学养,使其成为一个有艺术哲学内涵的诗人,他把自己见识过的人和事,都当作诗性冲动的因缘和契机,让想象的翅膀不断飞上心田和头顶上空,汇集成他自己的心路日记和个人灵感史册的篇章,因而在美学层面具有深度和厚度。  相似文献   

14.
性情论是何绍基的重要诗学理念,他认为诗歌风格与个人性情密不可分,诗歌自成家数也不主要是在诗歌上用力,而是先培养独特的性情,然后搬移性情于笔墨。对于这样一个明确提倡性情书写的诗人而言,他的诗歌创作很好地践行了诗学理念。何绍基一往情深且直率耿直,因此亲情诗情感深厚、直抒胸臆;他个性奇宕且旷达不羁,因此自然物象诗善写奇景异趣,奇伟壮阔;他心性高傲且执拗坚韧,因此组诗书写挑战难度,力求摆脱日常经验。目见之皆是性情,读其诗如见其人。从创作的角度具体考察何绍基诗歌的性情书写能为理解何绍基的性情诗说提供一个很好的角度,也能更好地了解何绍基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5.
宋代理学诗派有五祖一宗、二流三派,逻辑发展过程可分为六期。五祖为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宗为朱熹。二流指雅流和俗流。三派为放旷派、洒落派、敬谨派。以理学为精神底蕴、体现了濂洛理学诗派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诗作称为"濂洛风雅"。周敦颐诗歌是"濂洛风雅"之初澜,二程及其门弟子的诗歌是"濂洛风雅"之主潮,南渡后的洛学后学之诗为"濂洛风雅"的余波。在武夷理学诗人群体中,崇安刘氏家族起着骨干作用,刘子翚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诗教和创作实践为朱熹指明了诗歌创作的方向。朱熹既是思想史上的泰山北斗,也是理学诗派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6.
洪弃生的《寄鹤斋诗话》是台湾诗话著作中文学成就较高的一部,作者通过对历代诗人诗作的评品,阐述诗歌创作和批评理论。同时,身处晚清割台、日本统治台湾的时代巨变之中,洪弃生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拒绝日本文化,通过诗话创作坚持诗歌正典,坚守"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回归诗歌雅正。  相似文献   

17.
小五 《文化交流》2014,(2):46-49
今年是英国剧作家、诗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诞生450周年纪念,也是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的夫人燕妮·马克思(1814-1881)诞生200周年纪念。燕妮非常喜爱莎士比亚,称之为“艾冯的天鹅”。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开始,西方文化便把白色的天鹅作为美丽、高贵、圣洁的象征。在英国,卓越的诗人或歌手可以与天鹅作比。莎士比亚的家乡斯特拉福德镇在艾冯河畔,他是河上不朽的天鹅。  相似文献   

18.
《石家庄长歌》是由当代诗人田耘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城市史诗,诗集重新梳理和审视石家庄30万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咏怀中寄托史思,以增强读者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田耘在诗歌撰写中渗透着史家之笔,在历史叙述中又蕴含着诗家之心,使诗作达到了"诗具史笔""史蕴诗心"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正当俄罗斯姑娘遇见杭州,她以诗记录留学生活俄罗斯姑娘唐曦兰的中文诗作,6月续集出版了。她说:"艺术家与诗人都是自然的情人,艺术是一种信仰,而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用艺术去表达自己心中的色彩;我用诗歌去表达对中国、对祖国、对爱情的感悟。"  相似文献   

20.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通常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的一生都在追索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华兹华斯的很多诗歌都在讨论自然的主题,反映出他对自然的态度,《咏水仙》便是其中的一首。本文通过分析威廉·华兹华斯的代表作之一《咏水仙》,来体会他所主张的"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以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以及诗人如何使用"流浪者"的讲述角度和"回忆"的技巧使读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