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鲧禹治水神话的研究,论者多以治水方法的异同而评定其功过得失。这自然是历史传递的复杂原因所导出的不准确结论。那么,作为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复原当属必要。笔者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九畴文化”,“九畴”文化的核心是“五行”文化。“五行”文化的“序”和“乱”是夏代建立之前华夏人类(特别是部落酋长)社会行为优劣评判的依据和法则——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恰恰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  相似文献   

2.
鲧是研究我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个重要人物。许多资料记载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而禹治水时采用的是疏导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鲧失败了。说鲧"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九年未治平",他是败于治水这一认识和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鲧治水不存在失败,他是失败于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政治斗争。鲧的失败为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禹不仅治水大获成功并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年,而传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朔到距今五千年前,关于此传说是否真实,今天有些已为考古学界所证实,然而有些还有待今后的研究,才能做出客观的结论。其中有关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更是广为流传,但对有关鲧治水何以失败,而禹治水何以成功?在传说中并没有彻底交待清楚,也无学者做过深刻探究。今天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为武器,以当时其治水的流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判断,对弄清楚鲧、禹在治水的成败经验教训方面可能有些帮助。 一、鲧禹治水的范围和环境 1.范围:(鲧禹治水范围示意图)从历史的记载传说知“姒文命鲧之子禹为夏部落首领,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以西,属发源于中条山和黄土高原的涞水流域)。但据传说或历史文献记载还有禹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南属汾河中下游河谷平原);禹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以东的淮河支流颍水上游);禹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颖水的中游冲积平原上)等说法。我们且莫管到底何地是禹的都城?起码可以说上述四城都是大禹时代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或用更确切、更明了的现代话说就是他以治水为中心任务的治理国家的指挥中心。上述的政治中心也应是以农业  相似文献   

4.
中外学术界对鲧、禹传说性质的认定,经历了一个由传说到历史、由历史到神话、再由洪水神话到创世神话三个阶段的认知过程。将鲧、禹神话认定为创世神话并进行研究是最近半个世纪的事情。大林太良、叶舒宪、胡万川等人的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都将鲧、禹神话认定为陆地潜水型创世神话。笔者先前也将其认定为世界父母型创世神话,现在看来,这些观点都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鲧禹治水的传说源于昆仑神话。大禹出于羌戎,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兴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区,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随着大禹率领的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由黄河上游向东推进,先夏文化也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在那里形成了夏文化。  相似文献   

6.
上古传说中关于鲧与共工的故事颇多,且二者的读音相同,但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帝系:共工是氏族名,炎帝后裔,鲧是失败的治水英雄,黄帝后裔。因为上古人民常常沿用本氏族的历史名称来传说故事,造成了共工名称在从女娲到禹的上古史中频繁出现,共工氏族历史不断被神话化,以至于与后来的鲧混淆。  相似文献   

7.
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传说之一,传统解释认为鳅因治水方法不当而被杀,禹吸取其父失败教训,治水方告成功。本文在原始文化背景上提出新说,认为鲧乃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鲧是水神,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相似文献   

8.
依据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观”、弗雷泽的原始巫术思维原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等人类学经典理论,剖析“鲧复生禹”神话,鲧-禹部落(家族)具有雨师职能.去掉神话历史化、历史道德化的迷雾,鲧的被杀背后真相是自死.“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老人自死之后的“三年之丧”的仪式.仪式中鲧向禹转移的“神灵”形象、仪式的空间特性都体现了源自祖先颛顼的部落传统.“鲧复生禹”神话具有老人自死习俗与成人礼仪双重意象.以禹为核心,颛顼-鲧-禹部落在三代史的开端具有特殊地位与重要性,老人自死是那个时代的敬老、孝道的重大仪式.  相似文献   

9.
从上古洪水神话看女娲补天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上古洪水神话中女娲补天神话早于鲧禹治水神话,其所反映的社会内涵在于原始社会婚姻形态的变化——由群婚走向了对偶婚。女蜗表现出独特的阴阳兼具的神格,协调阴阳的功能。阴阳在女娲神话中被具体化为木石,不但可以之补天治水,亦可填海、置婚姻。而这种阴阳一体的观念对后世影响至大,也是中国社会以家庭而不是以个人为社会最小细胞的化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10.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不仅没减退,反而愈堵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终于使水灾平息。鲧禹治水, 方法不同,结果两样。可见治水宜疏不宜堵。宜疏不宜堵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治水,也适用于教人, 班主任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同样重在引导,而不是强制命令。  相似文献   

11.
远古时期的中国神话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欲望.这类神话以人类中心主义和征服自然为特征,从中体现出的非生态思想,或从文化根源上影响了中国人对待自然的态度.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千年前,大水泛滥,"禹"的父亲"鲧"带人千堵万截,历时八年,最终无功饮恨.而大禹却在"疏"上大作文章,最后成为一代王者."鲧"的"堵"和"禹"的"疏",效果如何,不言自明.由"鲧""禹"治水,我联想到班级管理工作,我们也应该向大禹学习,以"疏"治班,创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上古神话,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思想文化结晶.在<山海经>所收录的神话中,诸多故事表现了对英雄神的热情赞美.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神,如逐日的"夸父",射目的"后羿",治水的鲧禹父子,填海的"精卫"鸟等等,是人类理想的化身,意志的化身,力量的化身,审美的化身.他们都以其不屈的灵魂,惨烈的壮举,前赴后继的精神,不仅给人以崇高的美感,而且超越历史时空给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和无比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鲧、禹父子皆以治水闻名,结果却大不相同:一个因所谓治水有过,不仅招来杀身之祸,且落千古骂名;另一个则靠着治水之功,不但后来得了天下,且名垂史册,备受后人称颂、赞扬.本文以为,鲧、禹父子的结局、身后名,虽同治水的败、成有一定关系,但这远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主要的、决定性的东西应是尧舜集团与鲧、禹家族围绕着最高权力所展开的激烈权力角逐的阶段性走向及其最终结局,治水败、成云云,只不过是个桌面上的由头、说词罢了.  相似文献   

15.
反思《天问》错简调整的缺憾,依据文本的内在联系,对三处调整进行辩驳:鲧禹治水属于大自然神话,不应后移至夏初;夏朝事中鲧、羿、风、雨、鳌的神话,围绕“天式从横”而写,不应分散;篇末写自我处境,问楚国状况,无须分开。  相似文献   

16.
鲧禹治水是我国上古先民传承下来的社会记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先秦文献收录的传说史籍中,禹迹天下、纾解水患,奠定了早期王权,肇基了夏代历史;禹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因此,涉及鲧禹治水区域、工程遗痕、水路流向等问题,历来是代代史学人的热门议题。  相似文献   

17.
夏鲧是中国古代颇具争议的神话历史人物,在传统儒家主流文化体系中,他是恶名昭著的"四凶"之一,而在神话传说和其它文献记载中,他又是治水未成身先死的悲剧英雄,历代对夏鲧死因的争论虽绵延不绝却又莫衷一是。本文从历代关于夏鲧死因的几种主要观点的分析入手,结合"夏鲧作城"的文献记载,将夏鲧置身于氏族社会向文明时代过渡的时代背景之下,探讨其被杀的深层原因,重新确立其作为时代先行者和治水英雄的历史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一、对比治水方法,领悟禹的智慧 课文主要是讲禹是怎样治水的,同时也讲了他的父亲鲧是怎样治水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很快就勾画出了写禹和鲧怎样治水的语句: 见到人们受苦,鲧心里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读一读这两个句子,简单、笼统地说说他们治水方法的不同就进行下一个环节了.然而,我并未浅尝辄止,而是趁机提问: 比较一下,禹和鲧的治水方法有什么不同? 如果分别用一个四字词概括他们的治水方法,可以怎么说?  相似文献   

19.
禹治水和涂山庙会是花鼓灯起源的神话和民俗事项;印度佛教文化是花鼓灯起源的并文化来源。“无支祁”神话传说则是禹治水和源于梵文化的关节点,也是导致错误认识的关键。结合花鼓灯艺术要素和文化内核考察其神话民俗和异文化认识,可以发现傩才是其始源。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是大禹去治水呢?当然,是因为禹聪明智慧有能力,不过,认真研读历史,会发现大禹治水还有背后的故事。禹所在的部落,在当时算是挺有势力的,所以禹的老爹鲧曾经在尧年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